【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易地搬迁户 走上幸福路

[休闲] 时间:2024-04-23 16:16: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13次

原标题:【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易地搬迁户 走上幸福路

(记者梁立华 甄世新 豆兴军报道)11月23日14时30分,中全走上记者随托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准噶尔社区“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魏衡从托里县城出发,神基驱车前往铁厂沟镇准噶尔经济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层易探访搬迁后农牧民的地搬生活。

准噶尔经济开发区距托里县城近200公里,迁户一路穿过荒山、幸福戈壁,中全走上虽然道路蜿蜒,神基但并不崎岖。层易

“这条公路真好,地搬现在开车两个多小时就到开发区了,迁户以前要跑半天。幸福”魏衡说。中全走上

17时,神基车在准噶尔社区幸福小区停下,层易映入记者眼帘的是21栋排列整齐的楼房。

“这里住的451户1590名村民都是易地搬迁过来的。”魏衡说。

记者走进居民俄汗·朱塔巴衣家中,俄汗热情地从厨房拿出刚做好的奶疙瘩招待我们。

“快尝一尝阿姨的手艺。”俄汗笑着说。聊起现在的生活,她很感慨:“党的政策好,我们住上了两室一厅的新房子,还有各种补贴,现在我每天在家里做些奶疙瘩卖,每个月也能挣2000多元呢。”

记者看到,70多平方米的屋子被收拾得很干净,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网络也开通了。

“我们现在做饭用的是液化气,再也不用烧柴了。”俄汗开心地说。

墙上贴着两张搬迁前后的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搬迁前的房子是用几个硕大的石头垒成的,一块破布就是“门”。

“这叫‘冬窝子’,以前我们冬天转场时就住在这里面。”俄汗讲起以前的故事。

俄汗和丈夫以前住在托里县库普乡阔克哈达村,以放牧为生。那时候要随季节转场,不仅辛苦,一年到头根本攒不下几个钱。

“冬窝子”顾名思义是牧民越冬时住的地方。因为条件简陋,刮起风来,风会从石头缝隙灌入,很冷。这样的地方根本谈不上通水通电,做饭取暖只能靠烧柴火。捡柴火是份苦差事,有时候冒着风雪出去,一走就是一天。生活用水要到河边打,两桶水要省着用几天。

“最糟心的是放牧时遇上风吹雪,牛羊很容易走丢。”俄汗感慨地说。

2017年,得益于县里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俄汗一家从山上搬到了这里。“现在的生活太好了,房子里不仅有水电,还有暖气,冬天暖和着呢。这么舒服的日子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共产党‘加克斯’!”俄汗激动地说。

说话间,社区工作者为俄汗送来了营业执照,原来政府在小区旁建了门面房,只需要缴纳5000元就可以一直使用。

“以后我也有自己的门店了,专门卖我做的奶疙瘩和手工刺绣,收入一定会更高。”俄汗脸上洋溢着幸福。

加尼拉·阿布赛提也有着同样的幸福。搬迁到这里后,她在小区门口开了家超市,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丈夫在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找了份保安工作,每个月工资4500元。

“感谢党和政府,我们两口子都有活干,有稳定收入,现在衣食无忧。”加尼拉说。

托里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周伟宏介绍,托里县围绕搬迁农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依托准噶尔社区及周边加工企业,商贸、物流、仓储等产业和克拉玛依市每年数万人劳务市场需求特点,在准噶尔社区建设集就业、就学、就医、交通、通讯等社会事业为一体的服务设施,帮助搬迁农牧民向城市居民转型,巩固脱贫成果。

据悉,托里县通过强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把居住在高寒山区、边远牧区的925户贫困农牧民搬迁到重点城镇、工业园区和乡镇定居点进行安置,通过发展庭院养殖、外出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引导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已实现就业2167人,搬迁农牧民过上了幸福安稳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