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研经费发愁的青年人 从中央到地方有这些新支持

[百科] 时间:2024-04-26 12:07: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96次
作者: 金叶子

  近日,为科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青年研究员王戎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研经该团队也是费发方上海“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第二批复旦大学的入选项目,共获得400万元经费支持。愁的持

  而在半年前,青年王戎还在为找科研经费发愁,中央由于2019~2022年期间申请的到地各级财政支持的竞争性科研项目均未成功,团队经费告急。新支

  像王戎这样为项目经费发愁的为科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在少数,作为科研队伍中的研经重要力量,科研人员尤其是费发方青年阶段面临着独特的压力:收入问题、高校“非升即走”环境、愁的持个人发展空间等。青年

  《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央2018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5.9岁,到地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趋势,青年科技人才在很多领域已成为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各界也在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支持青年人才。《关于加快推动北京高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日前发布,提出六大重要措施、八类重大任务、30条具体意见,包括支持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学家、45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等。上海市科委等印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或部分所有权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窦贤康14日发表的文章称,将前移资助端口,进一步探索对青年人才采取更有力、更直接的资助模式,培养年轻一代理工科人才的科学素养和自主研究能力,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推动构建基础研究人才的长周期培养机制。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第一财经表示,在传统科研环境中,青年科创人才普遍面临着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固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晋升路径、高强度的科研压力、有限的资源支持等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和制约青年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天花板”;另一方面购房、子女教育等家庭生活压力导致人才产生情绪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失落感。“不管是《意见》还是此前上海的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各地都在推进人才评价方式改革优化,完善青年人才评价的相关人才管理制度,逐渐打破制约人才成长的各类限制。”

  重点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

  作为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也是突破核心技术问题的根源所在。然而资历尚浅的青年科研人在获取竞争性项目时面临更大的压力。尤其是高校中的“非升即走”制度也是众多“青椒”(青年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在“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下,科研项目能“中”,是青年教师们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

  以即将公布结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青年教师们“第一桶金”——青年基金为例,不管中选与否,青年基金申请的结束,才只是开展后续学术研究的敲门砖,青年教师们若是不能在规定的年龄期内被选中,则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位和未来其他项目的申请及职称评定。

  根据规定,男、女青年教师一旦年龄分别超过35岁、40岁,就失去了申请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机会;分别超过38岁、40岁,将无法申请国家优青项目等。

  本次《意见》就提出,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引导高校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加强自由探索、突出原创,重点支持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学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前瞻探索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法、发现新现象、取得新突破。

  今年第二次申请青年基金的双一流高校助教陈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如果再不中选,可能就要离开学校了,虽然他从2020年博士后毕业后就留在导师团队,但是想拿正式教职前提就是一定要拿到青年基金。“即使我离开了现在的学校去到非顶尖双一流学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加分项。”在陈瑜看来,他个人比较关注《意见》中的“高校自主布局基础研究”,也期待后续细则落地后是否能和考评晋升挂钩。

  窦贤康日前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在一些高校进行试点,选拔少数优秀本科生进行资助。对于杰青基金项目,正在计划进行一项改革,探索设立杰青基金延续资助项目。通过选拔的杰青,特别优秀的最高可获得15年的稳定支持。

  扩大基础研究特区

  由于从事基础研究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往往是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如何获得更充裕的经费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也是近年来改革的重点。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世杰撰文称,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竞争性项目资助。过度依靠竞争性项目以及在科研资源配置中存在的过强“马太效应”,非常不利于青年人员潜心研究。“持续性项目资助过少、稳定资助经费被机构以内部竞争方式分配、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道路依靠一路‘打怪升级’。”

  该文指出,当前,我国的科技计划项目主要是一次性资助,很少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在一个细分领域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也较少考虑如何维持稳定的人才梯队,导致一些需要长期、稳定资助的领域和科研方向难以做到持续积累,一些优秀团队转换科研方向过快,难以形成重大创新成果。建议赋予科研机构设置和调整岗位的充分自主权,扩大青年科研人员资助渠道,进一步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进一步推进科技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等。

  从中央到地方,今年也都围绕基础研究的投入进行布局。今年国家预算报告指出,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

  作为中国资助基础研究的重要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6月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面对新形势,如果我们设立的评选项目不科学,没有形成良好的评审机制,最优秀的人得不到有效支持,对中国基础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窦贤康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年人才是科研的主力军,科学界是“不能讲究头衔的”,要让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得到稳定支持。

  而在全国首设“基础研究特区”的上海,目前该计划第一批试点项目已运行近两年,今年已开始第二批试点。目前,上海共有6个“基础研究特区”,分别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

  和王戎一样拿到上海第二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项目授证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吴永真教授,研究主要是面向新能源领域的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设计与开发,入选项目后,他花在获得经费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少了很多,“这个项目几年内稳定获得一笔经费支持,大家就能比较安心地好好做课题”。

  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指出,在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方面,要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近期,多个外省市科技部门与上海市科委联系,了解特区的创新举措。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宋扬近期表示,上海市科委正在研究制定“基础研究特区”2.0版政策,将更加聚焦基础学科和战略性方向,而且不局限于项目经费支持,还将在人才引进、评价考核等方面形成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政策,支持优秀科学家在更好的环境下探索科学前沿,孕育一批重要原创成果。

  (应采访者要求,陈瑜为化名)

责任编辑:周唯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