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被列入黑名单 海口一女子落入“个人征信”骗局损失38万元

[知识] 时间:2024-04-25 09:56: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59次

原标题:担心被列入黑名单 海口一女子落入“个人征信”骗局损失38万元

新海南客户端、个人征信南海网、担心南国都市报6月12日消息(记者 李波)近日,被列海口市民王女士接到一通显示是入黑入骗深圳座机打来的电话,对方称其个人征信出现问题,名单需要及时通过相关操作降低风险。海口王女士信以为真,女落向陌生的局损6组个人银行账号共打款38万元,随后相关方失联。失万意识到被骗后,个人征信王女士报了警,担心现海口市公安局龙华分局已对该案立案侦查。被列

5月29日14时许,入黑入骗睡得迷迷糊糊的名单王女士接到来电,对方自称支付宝平台工作人员,海口表示王女士因平时向银行贷款产生了征信风险,现需立即联络银监部门降低消除个人征信中的不良记录,且表明“这是最后一次提醒”。

“第一感觉便怀疑是不是自己平时申请贷款次数过于频繁,征信真的出了问题。”王女士听到这些,竟不假思索问该怎么办。这名来电人员随即引导其通过钉钉软件添加一名所谓国家银保监会的工作人员,并由其发起视频通话。

骗子曾多次冒充银监部门向王女士发送邮件。

一步紧接一步,王女士称当时自己的思维基本定格在征信违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上。“与我视频通话的男子穿戴正式,先出示了个人姓名、工号及一条可投诉其工作行为的‘12378’电话。”王女士描述,“他说辞挺专业,最关键是能道出我于何时何地以何种身份名义申请过贷款。”

在视频中男子的提示下,王女士的电子邮箱收到一张网页截图。界面最显眼的位置标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内容除部分王女士个人信息外,对应“征信安全系数”一栏中显示数值“56.8%”。“视频窗口中的男子再次说道:‘如果该数值跌破50,个人征信将被列入金融系统的黑名单。’”王女士回忆当时场景。

骗子向王女士发送的邮件中显示了其部分个人信息。

或许是一直没有中止过的“面对面”通话让诈骗嫌疑人察觉到了王女士的情绪变化,对方不再征求王女士任何意见,开始要求其按自己的提示一步步操作,将电话另一头现场贷出来的钱款打给陌生的个人银行账户。

“一听到让打钱是有抵触情绪的,但又想到对方提供的是准确无误的个人资料,被他有意无意间的催逼,就被绕进去了。”王女士说。

一直到当日傍晚,王女士在骗子的诱导操作下,从下载的多个银行官方APP中设立的多个端口贷出多笔账款,又分别通过手机银行转给6个陌生个人账户,共计金额38万元;骗子还想让王女士通过与其绑定社保银行有关联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但失败了,便中止通话,回应让其等待银行“降低征信风险”的回话即可。

“他说让我等10分钟,就有银行的相关回应,直到等了20分钟,再联系对方时,已被拉黑。最早自称支付宝一方的来电也无法接通,这才意识到被骗了。”王女士马上报警,警情转到海口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由该部门全力止付,由于打款时长等原因,仅挽回几百元。

之后,王女士向辖区大同派出所报警,现由海口市公安局龙华分局立案侦查。

警惕“征信修复”骗局

监管机构近日披露的一则关于“征信修复”的案例值得消费者关注。近期,一些中介机构在网络上发布“征信修复”信息,宣称可以帮助消费者“征信修复、洗白、铲单”,甚至能够帮助“异议投诉咨询、代理投诉”。这些中介的主要做法包括让消费者捏造事实,代替消费者向金融监管、信访等部门投诉,用缠诉闹访等手段向金融机构施压等,以达到逃废个人债务、减免息费等无理诉求。

需要指出的是,征信领域并不存在“征信修复”的说法。所有商业收费模式的“征信修复”均为骗局。日前,就有法院针对信用卡“征信修复”伪造文书案宣判,违规违法人员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缴纳罚金。

信用值千金。当前我国银行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个人征信报告已经成为申请贷款时必备的重要资料,是放贷机构判断能否批准贷款申请的重要依据,个人应按时归还贷款,呵护好自己的征信。

目前,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保留时间是5年。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6条的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持卡人不能轻信网上所谓短期实现“征信修复”的说法,抱有试一试的侥幸心理往往会上当受骗。

当然并非所有征信不良记录都无法删除。有的不良记录并非个人原因造成的,比如信用卡遭遇盗刷而形成的不良记录,个人可让开卡银行提供相关证明,然后持证明到当地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删除、更正征信不良记录。

消费者应提防“征信修复”骗局,远离相关黑灰中介。一旦接触此类黑灰中介,受骗者往往不仅会损失钱财,还可能泄露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电信诈骗、洗钱、冒名网贷等违法行为,从而遭遇无法预判的风险。

征信业的有序发展为构建诚信市场经济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征信修复”黑灰中介的存在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道而驰,必须重拳治理。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协作,严格管控清理网络上的各类“征信修复”虚假广告,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此外,还应进一步强化征信记录的管理,方便个人和企业查询自己的征信记录,依照法定程序快速、便捷处理征信记录异议。要普及征信业相关法律法规,让消费者明白征信记录的收集、管理和使用途径以及不良征信记录的产生方式和取消方法,对征信记录树立正确的认识。(经济日报)(李波)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