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青海农担“贷”动农牧业释放新活力 正文

青海农担“贷”动农牧业释放新活力

[探索] 时间:2024-03-29 07:24:3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38次

原标题:青海农担“贷”动农牧业释放新活力

编者按:乡村要振兴,贷产业兴旺是青海重要方面。要实现产业兴旺,农担离不开各种资金的动农投入。其中,牧业贷款是释放资金来源的渠道之一。为了推动我省农牧业充分发展,新活为农牧民贷款“保驾护航”,贷青海省农牧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青海五年来,农担“农担人”扎根青海沃土,动农坚持为农服务,牧业累计为全省3万个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92亿元,释放发展壮大了一大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新活释放了农牧业发展的贷新活力,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就业、脱贫致富。

农担工作人员了解养殖情况。

农担工作人员和种植户交流。

树莓丰收。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我养了11年猪,经历了一些起伏,最难的时候是2018年,那会儿生猪价格不好,资金周转难呐!我正头疼的时候,青海农担的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帮忙进行担保贷款,正是这场‘及时雨’帮我们顺利渡过了难关。”青海民和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铁生福告诉记者。

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铁家村,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猪养殖,发展遇到困难时通过青海农担担保贷款,从首笔200万元到累计500万元,用于生猪购进和标准化养殖场扩建,仅母猪就从2018年的80头增加到了现在的160头,棚圈从4个增加到了8个,2020年产值增加到了600多万元。合作社不光规模逐步扩大,带动能力也不断提升,与周边50户养殖户长期达成托养育肥猪协议,定期收购育肥猪,跟120户玉米种植户以“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高于市场价签订玉米收购协议,年收购玉米600吨。

铁生福是青海农担倾心倾力帮助农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五年来,青海农担漾动金融活水,将做大政策性业务规模作为核心业务,让农牧业不断释放发展新活力。截至7月底,其在保项目1.9万个,在保余额51.5亿元,其中1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的“政策性”业务达46.7亿元,占比超90%,远高于政策规定70%的控制线,单个项目平均金额27.4万元,农担普惠性特征更加明显。同时,业务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累计担保代偿率为2.04%,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的代偿率底线,在2020年度全国农担风险评估中,位居全国前五,西北第一。

创新担保产品

精准服务三农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湟源县申中乡立达村,只见各家各户的养殖场里,牦牛正低头觅食,时不时传出哞哞的叫声。

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郑生延告诉记者:“我以前跑大车,一年能挣上几万块钱。看别人牦牛养得不错,2019年时我也开始养,农担公司给我担保,贷了20万元买了40多头牦牛,每年能增收10多万元。要不是他们担保,我哪里能养上这么多牛!”

同村的赵海山接过了话茬:“有了贷款,每年可以几十头规模地增加,如果没有担保贷款,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就这两三年变化大得很,现在车买了,在县城房子也买了,还有了钱让孩子上私立高中!”

据青海农担湟源分公司经理陈永伟介绍,立达村有30多家牦牛养殖户都是通过农担担保贷款,这是青海农担开发创新的担保产品——“牦牛产业贷”。湟源分公司在保项目7.01亿元中,“牦牛产业贷”占5.3亿元。

除了“牦牛产业贷”,青海农担公司不断开发创新担保产品,还先后推出“农担扶贫担”“柴杞产业贷”“扶社贷”等多款针对性担保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拓宽了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

以“农担扶贫担”为例,民和县为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建立健全产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持续提升贫困户收入水平,实施了“农担扶贫担”产业巩固提升贷款发放项目。经“政银担”三方的通力协作和基层乡镇的大力支持,2020年底全面完成3500万元贷款发放工作,累计带动94家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为建立起符合青海特色的担保新机制,青海农担公司还联合西宁市政府及西宁农商银行共同推出“扶社贷”产品,全面覆盖市区有融资需求的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联合祁连县政府共同推动“飞地养殖”项目,助推甘肃民乐县和青海祁连县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两县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2019年,为响应全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号召,青海农担公司创新信用担保模式,推出全省首款纯信用担保产品——“农担信易担”,对50万元以内的农牧业小额信贷需求增信。并将牦牛、藏羊产业领域50万元以下的融资项目全部纳入“信易担”产品范围。截至7月底,累计为全省2.2万个牦牛、藏羊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51.5亿元,占累计担保总额的56%。

扶持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8月的青海高原,风景如诗如画,到处瓜果飘香。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海东村,几百亩树莓正是成熟上市时,一颗颗红彤彤的树莓缀满枝头,散发的果香引得蜜蜂寻“蜜”其间。

这片树莓种植基地面积达到了20.53公顷,是青海海晏田园高原树莓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开始种植的。经过前期生长,树莓已经顺利挂果并进入盛果期。

树莓挂果需要三年,之前两年是只见投入不见效益。

“现在树长了,果子也熟了,我心里才终于踏实了。你不知道前几年,那会儿投入大,我把房子都卖了,钱还是不够,我那个愁啊!后来多亏了政府牵线搭桥青海农担给我提供了贷款担保,连续三年每年30万元的资金支持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合作社负责人郭雪梅告诉记者。

如今,她的合作社发展良好,预计今年整个采摘期可以采摘树莓120吨,冷链运输卖给外地商家最终出口国外,每吨售价在2万元。同时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除了平时的田间管理,采摘最高峰一天用工可达到240人,农民采摘一公斤可以挣5元,每天最少收入100多元。

乡村振兴,钱从哪儿来?金融活水润泽不能少。青海农担公司在保余额中,畜牧业在保余额37.2亿元,占72.2%;种植业在保余额8亿元,占15.5%。五年来,青海农担公司瞄准我省牦牛、藏羊、枸杞、树莓等特色农牧产业发力,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从事特色种养殖的优质新型经营主体,为他们提供信贷担保支持,助推这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数据显示,青海农担公司五年累计为全省3万个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92亿元,财政支农资金放大10.8倍,位居全国农担系统前列,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触角延伸最基层

杏儿藏族乡是民和县唯一的藏族乡,距县城近100公里,交通不便,金融服务延伸困难,乡民基本以外出务工维生。

白旦增,是杏儿藏族乡胜利村人,养黄牛近10年,养殖规模却始终在10头左右,收入还没有外出务工人员可观。“主要就是没钱扩大规模。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从银行贷款的话,也贷不了多少,解决不了我的实际问题。”

为打通偏远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解决养殖户“担保难、贷款难”问题,青海农担民和分公司积极组织员工开展调查,得知白旦增的情况后,于2019年底,为其顺利取得了首笔担保贷款20万元。

白旦增将这些钱投入到扩大养殖规模上,通过一年多的发展,养殖规模达到了30多头。2021年5月,为继续鼓励白旦增发展养殖业,带动周边农牧民的养殖积极性,青海农担民和分公司为其提供信用担保,顺利从银行取得了50万元贷款再次扩大规模,目前养殖规模达到了70余头,除了黄牛,还增加了西门塔尔牛。

2017年,青海农担体系首家分支机构贵德分公司挂牌成立,此后30家分支机构相继在青海高原扎下了根。2018年12月,随着都兰分公司加入农担体系的版图,青海农担形成了覆盖全省、运行高效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

如今的青海农担,分支机构从最初的1家扩展到30家,大部分工作人员下沉到分支机构,扎根基层,全力打通农牧业生产经营融资“最后一公里”(潘玲)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