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两代人3封录取通知书的记忆 正文

两代人3封录取通知书的记忆

[百科] 时间:2024-04-20 08:30:3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32次

三封录取通知书的两代录挂号信信封

董彦明的大学毕业证

女儿董青的陕西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

你是否还记得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忐忑和收到时的喜悦?尽管已经过去41年,但董彦明记忆犹新。人封不仅如此,通知他还保留着自己和女儿三封录取通知书的记忆挂号信信封。时代变了,两代录录取通知书形式变了,人封这段经历却愈发珍贵。通知

一封挂号信 改变了农村孩子的记忆命运

1980年是恢复高考的第四年。家住乾县阳峪公社冯北大队的两代录董彦明参加了高考。这已经是人封他第二次参加考试了,前一年他因5分之差失去了参加高考的通知资格。

“我数学成绩不行,记忆那一年使劲补课,两代录最后考了67分,人封当时满分是通知100。对于文科生来说,这个数学成绩已经算比较高的了。”董彦明回忆。

和现在不同,当年高考为考前填报志愿。因班主任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其影响下,董彦明的第一志愿也填了这里。“成绩出来后,我比当时的分数线高出36.9分,稳了。”历史系作为当时学校的王牌专业,系主任由副校长史念海兼任。

“这个信封我一直保存在一个皮夹子里,时间长了,纸都脆了,我给背面贴了白纸加强保护。”董彦明给记者展示了那封1980年7月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挂号信的信封。泛黄的纸张,右上角一张白色的邮票,右下角署名陕西师范大学,地址在西安南郊,旁边还有“5 — 2946”的电话号码。

对于董彦明而言,现在所有的回忆,只浓缩成了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幸福,在心中挥之不去。“一封挂号信,改变了我这个农村孩子的命运。”

借来的西服 在钟楼照相馆拍了毕业照

1980年9月4日,搭乘着西安钢厂到村里接工人的敞篷车,董彦明走出乾县,来到了西安。那一天,雨下得特别大,但他的心却特别亮堂。

“为了我上大学,家里面专门做了一个木箱子。里面放着被褥、碗筷、书本以及东拼西凑来的20多元生活费。”根据政策,董彦明每月可以得到19.5元的生活补助,还有4元的甲等助学金。

“一份菠菜拌粉条一毛五分钱,一份葱头炒肉两毛五分钱,但是我舍不得吃肉,很多像我一样从农村来的孩子,都把餐票省下来换成现金补贴家里。记得有一次,舍友买来一份带肉的菜,他把碗放到桌子上之后去取东西,我们几个三下五除二把盘子里的肉挑得干干净净,把他气得够呛。”董彦明笑着讲起了往事。

四年之后,董彦明毕业,被分配到了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如意电视机厂。在其毕业证上,学校老师用钢笔工工整整地填写着他的名字、年龄、专业等信息,如果不仔细看,和旁边的铅印字体几乎无异。左边贴着一张董彦明年轻时的西装照,落款为“西安钟楼照相馆”。“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穿西装,还是借的照相馆的衣服。”

一只木头箱子 陪伴父女俩求学路

25年之后,一样的火红骄阳,一样的绿意葱茏。董彦明的女儿董青收到了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董彦明表现得比女儿还要高兴。那一年,女儿19岁,他44岁。这一场成年的馈赠,共同织就着父女俩美好多彩的人生。

多年来,陕西师范大学一直保持着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的传统。记者在董青的录取通知书上看到,姓名、专业、报到信息等已经开始用毛笔书写,那是2005年。

随着生活水平的好转,女儿去大学报到时,董彦明开车将孩子送到了目的地。被褥、文具等直接在学校购买,作为开学礼物,他还给女儿买了当时最时兴的翻盖手机。不变的是,那只陪伴了董彦明大学四年的木头箱子,作为传承如今到了女儿手里。

第三封录取通知书是200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出的,收件人还是董青。她考取了该校的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记者 石喻涵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