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海南周刊 | 琼岛春耕用上新科技 正文

海南周刊 | 琼岛春耕用上新科技

[休闲] 时间:2024-04-26 01:51:4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48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琼岛春耕用上新科技

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进入3月,海南春回琼岛,周刊风和日丽,琼岛广袤的春耕田野上生机勃勃,处处一片忙碌。用上

瞧!新科三亚市崖州区,海南无人机在田洋上空来回飞行,周刊农药化为白雾从机腹喷出,琼岛洒落在作物上;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春耕绿油油的用上蔬菜生长在营养液中,无土也能长大;东方市感城镇,新科风吹稻浪,海南“吨两优900”“超优千号”新品种水稻长势喜人,周刊预计4月可以收割……

昌江黎族自治县叉河镇,琼岛农户在水田里插秧。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春到田间万物新。操控植保无人机、使用自动插秧机、无土栽培蔬菜、种植新品种水稻、成立村集体企业……今年春耕,海南各地农业生产领域涌现出不少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田间地头的各种新气象拼接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活力四射的琼岛现代春耕图。

新农具 透着科技范

近日,位于三亚市崖州区的崖州湾科技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先行试验区内,标准化农田一片连着一片,春风轻轻吹拂,“稻浪”“豆浪”“玉米浪”翻涌,合奏出一首动听的“春之歌”。

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只朝村村民刘国锋驾驶耕机耕地。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工作者守在田间地头,开展南繁育种科研工作,不负春光。从2007年开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刘昭军几乎每年都会到三亚开展大豆南繁育种科研工作,利用这里冬春季良好的光热条件,对育种材料进行加代繁殖,提高育种效率,加快大豆新品种选育的步伐。

2月中旬以来,刘昭军经常与三亚本地农户一起摘豆荚,将一袋袋豆荚堆放在田埂上,详细记录大豆的生长信息。“相比十几年前,现在南繁育种的条件好多了。”刘昭军说,以前服务保障跟不上,播种、灌溉、查看作物长势等都要靠人工,科研人员每天顶着烈日在农田里忙,每天汗湿好几套衣服。

如今,以互联网、云计算平台为基础的新技术应用,不仅深刻改变着海南农业发展面貌,也让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变得简单高效起来。“我们在一片300多亩的农田里实行天地一体化管理模式,让农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崖州湾科技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先行试验区基地保障部负责人袁清波说。

三亚市崖州区水南村,一架植保无人机在作业。 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 摄

说话间,一架无人机伴随着机翼发出的“嗡嗡”声起飞,沿着既定的路线在田野上空飞行。机身上的高光谱和多光谱摄像头,如鹰眼般敏锐,能精准捕捉田间植物的影像。“除了无人机,我们还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对农田进行精细管理,一片农田面积多大,应该种什么,作物长势如何,都能通过分析处理传回的数据和影像得到答案。”袁清波说。

春耕时节,海南各地的田野、果园上空,经常能看到无人机的身影。近日,三亚首次利用无人机释放芒果害虫的天敌巴氏新小绥螨,通过绿色环保的方式防控虫害,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在海口市柏盈兰花产业园基地的兰花育苗大棚内看到,一朵朵兰花娇艳欲滴,植株长势喜人。环顾四周,空调、水帘风机、空气内循环机、温控风感等系统一应俱全,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非常适合兰花生长。“我们安装了许多智能设备,一个小小的传感器就能让大棚里的兰花有‘感觉’,棚内温度高了或湿度大了,它会自动调节,省时省力。”该基地有关负责人说,智慧农业设施让土田变为科技田,让农活充满科技范。

在文昌市东阁镇,当地农户驾驶插秧机在田间穿梭,伴着“隆隆”的声响,一排排秧苗被栽种在水田里。“机械插秧就是快,以前一亩田一个人要干一天,现在机械作业20分钟就插完了,省时又省力!”种植大户赖树林告诉记者,今年他承包了100多亩农田,打算全部种植早稻。

旋耕机、插秧机、无人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许多新农具出现在春耕和田间管理一线,刷新了人们对海南农业生产的固有认识。

新模式 替代老把式

眼下正值春季蔬菜上市期,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新林村的一个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里,一棵棵绿叶蔬菜长在特制培养架的定植孔中,几名工人正在采收蔬菜。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农户种植的无土栽培蔬菜。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随意拎起一棵蔬菜,只见定植孔内完全没有泥土,蔬菜根部直接浸泡在缓缓流动的营养液中。“我们的蔬菜是喝着管道中循环流动的营养液长大的,这种栽培模式避免了使用农药、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该基地负责人林丛介绍。

看着长在“水”里的蔬菜,黎母山镇加更村村民王金梅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她,没想到自己有一天可以穿着皮鞋进蔬菜种植大棚上班。“我平时主要负责播种和采收,劳动强度小,比过去下地干活轻松多了,也干净多了,挣得也不少。”她说。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蔬”,蔬菜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新的种植模式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在三亚过岭文门常年蔬菜基地水培蔬菜设施大棚内,绿油油的蔬菜底部,小鱼在营养液中游来游去。这是三亚市农业农村局、三亚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探索建立的“鱼菜共生”新模式。这种种养模式今年1月初见成效后,上述两家单位拟将目前16亩的水培蔬菜设施大棚扩大至100亩。

该基地有关负责人介绍,“鱼菜共生”是目前较新颖的一种复合耕作模式,可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衡的生态关系。

棚上发电,棚下种菜。海口菜篮子信义光伏龙湾农光互补常年蔬菜种植基地的农业生产模式也让人眼前一亮。该基地将种菜和光伏发电结合起来,在蔬菜大棚顶上安装透明薄膜太阳能光伏玻璃和太阳能薄膜电池板,工人可以利用日光和补光灯发出的光,在大棚下交替种植蔬菜。

新品种 扩宽增收路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这个春天,一些农作物新品种在琼岛各地“扎根”,为海南农业结构调整注入新动力。白玉黄瓜、贝贝南瓜、“吨两优900”水稻、“超优千号”水稻、燕窝火龙果、玫瑰释迦、无籽蜜柚……一个个出自海南科研机构及企业的“新奇特”品种令人眼花缭乱。

文昌市东阁镇,农户在操控插秧机进行机械化插秧。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在人们的印象中,玉米煮熟才能吃,陵水黎族自治县花石村的村民却种了一种可以生吃的玉米,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水果玉米。“水果玉米比普通玉米更脆、更香甜,消费者很喜欢,经常供不应求。”近日,花石村水果玉米种植户叶泰锐正忙着采摘水果玉米。

在他家的玉米地里,一株株玉米整齐地排列着,随手掰下一根玉米棒,剥开苞衣,露出的籽粒饱满有光泽,咬上一口,满嘴清甜。“这块玉米地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我采用绿色种植方法,种出来的玉米不仅好吃,还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叶泰锐说。

他算了一笔收入账,一亩地可种3500株水果玉米,每株产一根玉米棒,正常情况下,每亩地可产3500根玉米棒,每根水果玉米收购价为2.5元,种一亩水果玉米可实现销售收入8750元。

趁着近几日天气晴好,海南各地有不少农户忙着种植早稻。在东方南繁水稻制种产业园的稻田里,今年1月种下的稻苗已长到三四十厘米高。“今年种早稻,我们试种了‘吨两优900’‘超优千号’两个新品种,每个新品种试种20亩,亩产达标后,将在东方推广种植。”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仕明说。

“吨两优900”水稻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如意稻。“这个名字可不是随意取的,它耐高温、米质好,有‘生育期如意、株型如意、抗倒性如意、产量如意、米质如意’五方面特点。”王仕明说。

种植冬季瓜菜是我省农民重要的增收渠道。三亚市崖州区的农民吴琴丽几乎每年都会种植青瓜,今年她种了新的青瓜品种。“我种的是‘津绿18号’青瓜,该品种是通过用黄籽南瓜砧木嫁接青瓜植株培育出来的,具有抗旱、抗病毒能力强等优点。”吴琴丽介绍,“津绿18号”青瓜挂果时间比普通青瓜提前了5天至7天,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

文昌市东阁镇,农户在操控插秧机进行机械化插秧。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豇豆、青瓜、茄子是海南冬季瓜菜的主要品种,但由于种了很多年,许多品种的抗病性逐渐退化,不仅产量低,也增加了种植户防治病虫害的成本。选择优良品种是生产优质冬季瓜菜的前提。近几年,海南各地大力推广良种良苗,部分瓜菜嫁接苗因抗病虫害能力强受到种植户的青睐。

今年,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将实施品种更新工程,加大新品种引进和自主培育力度,推广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我们将依托三亚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以及育苗大户培育优质的茄子、青瓜等种苗,通过工厂化育苗方式培育瓜菜种苗1000万株,以优惠的价格供应给农户,减轻农户育苗负担。”三亚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培育的瓜菜种苗除了供应三亚的种植户,还将销往陵水、保亭、五指山等市县。

制图:陈海冰(李艳玫)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