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杂志开辟新栏目“全球首发”,第一时间听到世界声音

[热点] 时间:2024-04-19 13:35: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94次

    

六位嘉宾对谈。全球首发

六位嘉宾对谈。

2023年,志开《十月》杂志成立了新栏目——“全球首发”。辟新评论家、栏目《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介绍了这一文学栏目的第时到世由来:从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我们似乎一直在追赶世界文学的间听界声潮流。经过几代翻译家、全球首发出版家的月杂音不懈努力,中文的志开阅读和书写姿态终于发生了变化,相比前代人的辟新“到世界去”,此刻我们比从前更深切意识到“在世界之中”。栏目

“全球首发”栏目诞生于这一时代背景之中。第时到世如果从前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存在“时间差”,间听界声这一次我们强调的全球首发是“同时性”。季亚娅谈道:“我们邀请勒克莱齐奥、库切、阿多尼斯、平野启一郎、沃多拉兹金等各语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将他们从未发表过的新作,经由刘文飞、董强、薛庆国、秦岚等翻译家的译介,在《十月》以中文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表。而刊发这些作品的《十月》杂志,也会构成一个小型的世界文学现场。”

比如2023年第1期,石一枫的北京海淀小区,万玛才旦的西藏,梁衡的北方农村土炕,刘汉俊的楚地青铜,与勒克莱齐奥的毛里求斯岛,共同组成某一种世界故事的版图。这些作品对于现实经验的书写与呈现,溢出了我们通常阅读与理解中的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刻板印象。中文因而变成一种有参照系的文学,读者们也因此获得关于同时代外国作家当下写作实况的更真切的感受。

在这一背景下,最近,十月文艺举办了一场名为“‘全球首发’:从中文起航 ——文学期刊现场中的世界视野”的分享会,刘文飞、董强、薛庆国、秦岚、蔡欣、季亚娅进行了分享。

《十月》杂志开辟新栏目“全球首发”,第一时间听到世界声音

从文学期刊“出场”:中国文学杂志的独特模式

俄语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习教授刘文飞是“全球首发”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和栏目的共同策划人。

作为一位俄语翻译家,刘文飞曾经促成中俄两国的两家《十月》杂志进行互动交流,举办“中俄《十月》文学论坛”,促成两家杂志“莫斯科故事和北京故事”的互译和出版;还曾和《十月》一起策划“世界文学期刊概览”专栏和“北京世界文学期刊高峰论坛”。

刘文飞

刘文飞

刘文飞认为,中国是一个“翻译的大国”,我们习焉不察的许多东西都是五四以后翻译过来的——大到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小到楼的建筑方式乃至于电灯、麦克风、沙发等等的概念。由此我们的当代社会基本上可看作是翻译而来的,与传统中国有一个很大的断裂。“但是我们也会发现,没有一个作品是被同步翻译的,或者说它还没有在全世界发表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它拿过来的情况。”

刘文飞认为,《十月》这些年已经拥有了国际化文学背景,“全球首发”这个栏目由此可成为它顺理成章的延展。这个栏目所有作家作品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首发,中国读者读到的时间都将早于母语读者。

刘文飞介绍了自己在翻译俄罗斯著名作家沃多拉兹金的小说《水镜的裂隙》时的心得体会,该小说已发表在《十月》2023年第2期。

与沃多拉兹金以前的作品不同,《水镜的裂隙》是沃多拉兹金专门为中国读者而创作的小说。它同时也是一篇写给同行、特别是中国同行们的小说,写作前,作者特意与译者刘文飞讨论创作提纲,最后以“作家的劳动”为主题,创作出了这篇作品。

出版人蔡欣谈及,近些年中国的作家、翻译家们都与世界上最一流的作家有直接的联系,比如中信大方出版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记忆,记忆》时,这本书的中文版是早于英文世界的,由此,“全球首发”也应运而生。

董强

董强

著名法语翻译家、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法语系博雅特聘教授董强翻译的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小说《护身符》,发表在《十月》2023年第1期。《护身符》中的毛利人文化远离人们熟知的巴黎,勒克莱齐奥写非洲、南美、中国,有一种跨越全球的世界视野,在小资的人云亦云的法国之外,勒克莱齐奥提供了“另一个世界”。

董强谈道,在法国的时候对自己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位是勒克莱齐奥,一位是米兰·昆德拉,而董强与前者也是三十年的好友。董强介绍,自己在向勒克莱齐奥约稿时,提出要将作品首发于中国《十月》杂志,勒克莱齐奥将自己最喜欢的新作给了董强。最终,《十月》于2023年1月发表了这篇小说,而法文版小说集随后于2月在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版。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始终会隐隐担忧杂志首发以后,出版社还买不买该作品的版权?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他需要建立在对你的高度信任之上。而首先在杂志上读到某一作品也是中国文学杂志的一个特点,中国的大作家在出单行本之前也都会发在文学杂志。”董强谈道。

季亚娅认为,这恰是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提供的一个有特色的模式——中国作家的出场方式是文学期刊,而不是出版社,这是与国外最大的不同。

“文学同传”

董强认为,中国对世界文学的翻译,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传统。我们对世界文学的介绍是全面的,而且是同步的,这是我们优越于其他国家的地方。比如法语,任何一个诺奖得主,这十几年法国连续出了三个诺奖,勒克莱齐奥,莫迪亚诺,去年的埃尔诺,每个作家出来的时候人们都发现已经有中文译本了,这在其他语言和国家中不一定做得到。

在翻译领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说后译,另一种是同声传译;而“全球首发”甚至优于同声传译,那边话还没说,你这边就听到了。这也说明中国翻译覆盖领域之广,而翻译的水平正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文学阅读群体,“全球首发”也可称为“文学同传”。

薛庆国

薛庆国

阿拉伯语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薛庆国是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的主要中文译者。

他首先分享了自己对于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的讨论。薛庆国认为,阿布扎比卢浮宫是把阿拉伯的文物放在地中海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坐标中来比较呈现的,我们的博物馆,更注重的是民族国家视角,较少与其他文明的比较。有这样一个世界文明坐标,有这样别的国家的文物参与展览,可以使参观展览的游客们更好了解阿拉伯文明在世界中的地位,也能让游客学会从阿拉伯文明视角去看世界文明。

薛庆国认为,《十月》杂志现在的这个做法,在世界文学同时性的坐标中来看中国文学,或者在中国文学内部去看到世界文学,与阿布扎比的卢浮宫展陈思路相似,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世界视野。

谈到这次约稿,阿多尼斯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同意了。这是因为阿多尼斯对中国情有独钟。他曾14次来到中国。早在1980年就第一次到访中国,受到夏衍等20余位中国作家的热情接待,当时的阿多尼斯预言:“中国这个现在看起来还有点另类世界的国家,在我看来用不了多久就会创造另一个世界”。而2018年的访华,阿多尼斯留下一本中国题材的诗集《桂花》,薛庆国因对《桂花》的翻译,先后获得“袁可嘉翻译奖”和“鲁迅文学奖·翻译奖”。

著名日语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审秦岚也介绍了她与平野启一郎的联系经过。平野启一郎特意为《十月》杂志和中国读者写了一篇新作,他的特点是思辨、提升和抽取。值得一提的是,平野启一郎在了解《十月》“全球首发”的计划、接受约稿以后,表示十分期待“全球首发”作家们的线下交流,并特意提出希望可以与勒克莱齐奥进行现场交流,也特别期待中国读者的反馈。她还介绍了在《世界文学》多年来的工作,《世界文学》和《十月》一样,近年来所做的许多专题策划也是在关注世界文学的当下性、同时性。

分享会中,六位与会嘉宾也共同梳理了“文学期刊的世界视野”这一主题。

季亚娅

季亚娅

《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表示,一本理想的杂志可能近似于阿甘本的“瓦堡图书馆”,可以提供足够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提供足够广阔的参照系视野。也许读者是为了勒克莱齐奥而翻开一本杂志,但是他会在这里意外发现了沃多拉兹金。有时候,杂志甚至只是擦亮一点偶然性的火花,就能激起新的交流和创造灵感。《十月》杂志希望让不同的、多姿多彩的声音和文学形态,同时进入中文语境,构成中文阅读者和中文写作者将来的灵感方向。《十月》也愿为世界文学现场,提供中文特有的审美、感知和表达方式。

刘文飞教授则以俄罗斯的“胖杂志”观念,来表达理想中的文学杂志形态,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大家认为,文学期刊内容应该是广阔而多样的,中文杂志可以借鉴世界文学版图中的来自不同语言、国别的传统,使之成为世界文学的宽广平台。在中文阅读领域,我们拥有优质的、世界一流的读者,但中文如何变成世界一流的文学语言,我们的期刊如何变成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期刊,还需要处理好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找到中文自身的文化主体性。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刘威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