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屈原:浪漫主义诗歌奠基者

[娱乐] 时间:2024-05-05 13:40: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44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屈原:浪漫主义诗歌奠基者

文\海南日报特约撰稿 曾庆江

2023年端午节将至,海南人们在品粽子、周刊主义观龙舟时,屈原总会想起与端午节相关的浪漫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诗歌楚国诗人屈原在国都郢城被秦军攻破后,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奠基以身殉国。海南后人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纪念屈原,周刊主义进而演变为传统节日端午节。屈原在传统文化领域,浪漫屈原的诗歌爱国思想和不朽诗篇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料图:《楚辞》。奠基

年少时酷爱读书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海南距今2000多年,周刊主义史料记载比较简单,屈原这使得人们对其了解不多,甚至曾有人怀疑“屈原是否真实存在”。其实,拭去历史的尘埃,综合相关史料,我们还是能够对他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西汉东方朔在《七谏》中说:“平(屈原名)生于国兮,长于原野。”意思是屈原出生在郢城,但很小的时候因为父亲被贬而迁于“原野”。屈氏家族毕竟属于王族,因此大约在屈原10多岁的时候,他们全家又回到郢城,这使得屈原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10岁左右,就传出了“石洞读书”“巴山野老授经”等故事。

屈原青少年时期有一个名叫陈良的老师。陈良是当时的大儒,孔子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陈良是其中仲良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20岁之前,屈原已熟读《诗》《书》等典籍,并有自己的体会,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多岁时,屈原踏入仕途,曾担任左徒之职,在楚怀王的信任下,主持了一系列变法改革。改革让贵族利益受到很大影响,屈原遭到攻击和排挤,被免左徒之职任三闾大夫。屈原负责楚国的内政外交工作期间,提倡“美政”,对内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无奈楚王听信谗言,屈原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沅湘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郢城,楚顷襄王被迫带着权贵们迁都陈城(今河南淮阳)。眼看山河破碎,在极度苦闷和彻底绝望的情况下,屈原于这一年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时年62岁左右。据说,当地百姓得知屈原自尽的消息后,心生悲恸,纷纷向江中投掷粽子等食物,以避免江中水怪吞食屈夫子身体,并划着龙舟打捞其尸首。后来,这些行为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民间习俗。

创立“楚辞”文学体式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屈原是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他创立了“楚辞”这一文学体式,影响深远,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而“楚辞”一词则源自西汉刘向编选的先秦到西汉初年的诗歌集《楚辞》。

楚辞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诗歌创作体式。楚辞固然不是由屈原一人独创,但他贡献最大,同时启发影响了宋玉等一大批诗人。作为我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中尤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因此其文体又被称为“骚体”。在中国文学史上,以《诗经·国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并立为两大流派,合称“风骚”。

屈原年少时就已展露出文学才华,一生坚持创作。他的作品大多被收入刘向编选的《楚辞》中。

屈原的诗歌中充满了忠君爱国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仕途充满坎坷,但始终心系楚国,“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正因为满怀爱国热情,他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离骚》中的诸多名句反映了他的精神追求,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的诗歌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他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大胆的想象之中。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日月风云,抑或是香草美人,在他笔下都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资料图:屈原雕像。

后世对屈原的纪念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备受后人推崇。西汉初年著名文人贾谊因在政治斗争中失利被贬长沙,在经过屈原罹难的汨罗江时,以沉痛的心情写下《吊屈原赋》,影响极大。后世鉴于屈原和贾谊的文学成就和共同遭遇,将他们合称为“屈贾”。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深情赞颂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才华。感叹于司马迁的才华和人生际遇,鲁迅曾用“无韵之《离骚》”来夸赞《史记》。以诗文凭吊屈原的古代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以戏剧、影视等方式再现屈原一生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可以说,屈原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象征。

端午节源于屈原的传说,最早流传于荆楚地区。隋唐完成大一统后,端午节开始走出荆楚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并一直延续至今。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如今,我国许多地方有屈原祠、屈原墓、屈原庙等,它们成为人们纪念屈原的重要场所。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等地存在多个以屈原名字或其文学作品名字命名的地名。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爱国情怀,不仅写在书本上,也写在大地和海疆上。(作者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曾庆江)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