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政策应对要避免“过度刺激”和“扩张不足”

[知识] 时间:2024-04-26 11:58:5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16次
防止在“后疫情”期间出现“过度刺激”与“扩张不足”,过度刺激应该是疫情之下当前进行政策储备的一个关键点。
  中评社北京3月17日电/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冲击。政策张不足如何采取各种经济政策更好配合疫情防控、应对助力复工复产,避免减少疫情冲击,和扩顺利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各项目标,过度刺激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疫情之下核心。很多研究团队和机构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和措施,政策张不足其中一种最为突出的应对观点就是要求效仿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出台类似的避免高强度刺激计划。  一季度经济增速的和扩不确定性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文章介绍,现在很多研究团队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各行业公布的过度刺激高频数据、自己的疫情之下抽样调查数据以及各类大数据,对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估算。政策张不足这些估算不仅没有共识,也不准确。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一季度负增长,比较乐观的观点则认为还能达到5%。13个团队预测的一季度增速的中位数为3.4%,平均数是3.1%,离差超过2个百分点。  为什么大家没有共识呢?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抽样调查、高频数;据、大数据,以及官方目前发布的零星数据,我们很难完整推算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因为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主体的差别太大,简单利用抽样调查、高频数据、大数据难以反映中国经济的全貌。  第二,春节因素带来的强烈扰乱因素,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春节休息时间、复工时间以及产能利用率都十分不一样,简单用法定假日扣除法十分不准确。  第三,在疫情冲击下,以劳动力汇聚和人员接触交流为核心的传统经济部门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网上销售、网络会议等新经济和新型生产方式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传统经济产生了很强的替代效应,缓冲了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如何测算新经济,方法还不成熟。  第四,我们往往把视角盯住一些重灾产业,没有高度重视医药和一些相关行业的超负荷运转。例如口罩生产,它的产能利用率达到120%。  第五,我们很难根据1-2月已经发生的状况,来推算3月的经济运行情况。疫情防控仍在推进,仍不能放松警惕,复工复产的实际状况难以估算,疫苗研制等因素如何作用于疫情还拭目以待。事实上,一季度GDP主要产生在3月份,而3月中下旬的经济运行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第六,最近更为不确定的因素是世界疫情扩散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从全球金融市场和各国政府的反应来看,发生全面蔓延和世界经济衰退是大概率事件,但发生程度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因此,疫情导致2月份中国经济短暂停摆,对于中国经济产生冲击是共识,但疫情对于一季度经济的冲击程度却还没有共识。  我们对一季度的数据测算不能简单化,不能依据大家的观感进行过度悲观化的估算,也不要急于做出武断的结论。等我国疫情不断控制、世界疫情状况全面显现、3月份国家统计数据公布,再进行深入判断、全年预测和政策选择也不迟。  对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分歧巨大  文章称,基于一季度冲击和各种假设基础上的全年模型预测目前也没有共识,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是2020年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  短期疫情对于大型经济体的冲击往往是一次性的、外生的、暂时性的。因此很多模型假定短期疫情不会对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产生影响,疫情冲击就像“女巫的诅咒”一样,在魔法施加时产生休克式停摆,在魔法解除之后快速恢复常态,一般模型都假定2-4个月内恢复常态。但也要防止短期冲击转化为中期持续冲击的可能。  一是“女巫的诅咒”效应要成立,前提是被施魔法的主体和个人不会被魔法困住而发生功能性、器质性的病变。对于经济循环来讲,这意味着经济主体不要破产太多、劳动力不能过多退出经济系统。二是不能出现过度救助和过度刺激。否则,一方面会导致过高的宏观债务率,现代金融学已经表明,过高的宏观债务率会造成潜在生产能力持续损失,带来潜在增速的趋势性下滑;另一方面会导致反向激励,使社会经济公平体系受到冲击。三是避免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带来的产业外迁或替代。四是不要出现悲观预期的自我强化。如果经济循环启动缓慢,悲观预期会进一步蔓延并自我强化,可能导致需求和供给在低水平达成均衡。五是我们能否把握住转危为机的窗口期,推动制度改革、治理体系再上一个台阶,使我们期待的制度红利出现。  除了需要准确评估一季度GDP的短期损失,2020年我们还要面临一些其他不确定问题:如令人关注的全球疫情蔓延,消费是否会出现补偿式爆发(比如,春节消费预算是否会在下半年集中支出),疫情在世界范围的蔓延及引发世界经济衰退程度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些冲击如何通过世界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等等。  目前很多研究团队对于2020年中国经济全年增长进行了假设性预测。这些预测除了一般意义上“V”型反弹的共识,在其他方面分歧很大。  政策选择需要新框架  文章认为,不宜过早武断地判断当前经济形势,更不能基于各类先验判断出台过度刺激的方案。在目前悲观预期上扬、各类恐慌情绪还没有完全消退的阶段,现有一些预测和抽样调查可能放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造成经济数据的低估。简单相信这些低估的推算,很容易令我们过早、过快、过度采取各类对冲和刺激政策。  首先,需要强化各类信息的公开。我们要全面认识疫情对中国经济冲击的路径和程度,还要重点研究这种短期冲击会通过哪些途径转化为中期、持续性的内生冲击。  其次,必须认识到疫情防控不能放松,人类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是初步的、不完整的,疫情传播的路径、冲击的深度、传播的幅度也具有不确定性,不同区域和部门采取措施不同,可能带来不同结果。最近疫情的国际传播,值得密切关注。  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位应当注重三个基本要点:一是进一步提高各类信息的透明度,摸清整体情况,准确汇总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经济主体在疫情中所受到的冲击;二是政策实施以底线管理为核心;三是针对不同情形给出政策预案,并进行相应的政策工具和项目储备。  本次疫情阻击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文章分析,第一阶段为“疫情出现和蔓延阶段”,该阶段核心任务是及时预警,发现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第二阶段为“疫情爆发与全面管控”,核心任务是通过一级响应进行全面管控。第三阶段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核心任务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行有序的复工复产,在分区分类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政策。第四阶段为“恢复与保增长阶段”,也就是在疫情全面控制或全面消失之后,政策应当按照摸清的状况,实施相应的政策方案,进入到全面“保增长、促改革”的恢复阶段。这时为了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各项目标,政府全力实施相应的扩张计划。  当前我们正处于“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循环尚未完全常态化,不宜过早制定中期一揽子方案,过快全面实施复苏和刺激方案。  由于经济循环没有常态化,常规的宏观经济政策没有明确的传递路径。政策应以疫情防控和经济循环恢复为主,需把握几个关键点:1)全面疫情防控;2)持续展开生死救助;3)对于产业链、资金链的关键点进行保护,防止资金链和产业链断裂,防止经济再次出现停摆现象;4)对于微观主体进行适度救助,保证大部分微观主体在疫情过后有较好的恢复能力,保证市场秩序和经济预期的相对稳定;5)摸清各种区域、各个行业遭受疫情冲击的情况,总体设计复工复产方案,分步推进和分类落实复工复产;6)针对不同的疫情演变模式和冲击状况,制定疫后政策预案,积极准备各种项目包。  目前,应当按照疫情控制、复工复产、预期管理的主次安排各类工作。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有序展开复工复产,使经济循环尽快常态化。  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阶段,各类救助政策必须要强化经济主体的疫后自我恢复能力,防止一次性短期冲击中期化。一是要防止一些企业主体破产带来过度的供给损失;二是要防止过度救助和过度刺激导致已经过高的宏观债务率进一步攀升,因为债务率过高必定会通过资本形成效率的下降持续损害潜在生产能力;三是要确保世界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中国的稳定性;四是一定要快速启动经济循环的正常化,及时破除疫情带来的悲观预期自我强化,信心提振和预期常态化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  防止出现“过度刺激”与“扩张不足”  文章指出,防止在“后疫情”期间出现“过度刺激”与“扩张不足”,应该是当前进行政策储备的一个关键点。  一些人提出应当重新评价2008年-2009年的刺激计划,认为当前可以采取类似的扩张政策。但是,评估该政策建议,必须先评估当前与2008年的环境差异。  第一,当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是“以内需补外需缺口”,结果是2008年-2009年间的内需变化不大。消费增速从2008年的19%降至2009年3月的14.7%,2009年全年回升至17.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08年为26.1%,2009年全年持续上扬到30.5%。目前,国家扩内需已经实施了接近10年,用内需补外需的政策空间不大。  第二,2008年-2009年间的外贸和房地产形势变化很大。出口增速从2007年的31%下滑到2009年的-16%,房地产投资从2008年6月的35.1%下降到2009年1季度的4.9%。目前,中国外需和房地产出现重大变异的可能性比较低。从1-2月的数据来看,中国外需出现回落,但不能简单用这个数据外推,世界经济出现衰退及其幅度存在严重不确定性。从2月下旬的交易数据来看,房地产出现类似2008年下半年那样的重大变异概率很小。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