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学者研讨“中华世界与欧亚交流”

[焦点] 时间:2024-04-23 23:09:0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06次

原标题:多位专家学者研讨“中华世界与欧亚交流”

6月28日,多位由社科文献历史学分社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专家中华东部欧亚史暨九色鹿学术工作坊第三期“中华世界与欧亚交流”成功在线举行。自2017年以来,研讨工作坊已经连续举办三年,世界工作坊旨在鼓励和扶持欧亚历史研究领域的欧亚青年学者,加强青年学者以及学术编辑的交流交流与互动,希望跳出传统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多位框架,跳脱断代史的专家中华区隔,倡导多学科对话。研讨本次工作坊共有8位学者做了主题报告,世界围绕古代华夷秩序的欧亚实质与表达、周边人群与政体的交流动向、欧亚文明的多位多元交流等内容展开研讨,吸引了来自其他高校、专家中华科研院所的研讨学界同仁及普通读者共300余位共同参与。

中央民族大学张铁山老师回顾了新中国第一代民族语文学家耿世民先生的生平经历与学术贡献,盛赞其为我国现代突厥语族语言的教学和调查研究、西域古代语言文字和文献的研究以及西域历史、文化、宗教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陕西师范大学冯立君老师通过剖析东亚世界论以及东部欧亚史的学术谱系,重点分析堀敏一关于“中华世界与诸民族”的学术意涵及其启示,从学理上揭示了东亚世界论自身蕴含的“超克东亚”的一个面相,从而形成了对于中古中国与欧亚世界互动关系的新的理解。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陈春晓老师介绍了蒙元时期伊利汗国西迁汉人移民的历史情况并与同时期入华回回人相对比,双方的历史境遇差异明显,入华回回人社会地位较高,经济实力较强,也更容易获得蒙古统治者的任用,最后也与汉族等族群融合并形成了新的族群。而西迁汉人多数属于社会地位不太高的工匠、医生等,虽然传播了汉文明,但在历史上藉藉无名且最终融入了当地族群中。

复旦大学邱轶皓老师同样关注蒙元时期欧亚世界的互动,他从金帐汗世系、金帐汗国的地位与名号、金帐汗国在中原的分地等方面讲起,梳理了金帐汗国的历史及其与其他政治体的互动。邱轶皓老师提出了一个“蒙古折叠”的概念,旧的蒙古帝国消亡之后,在不同的空间与时间维度中曾出现许多宣称是“蒙古”遗产继承者的新兴政权,我们该如何看待和思考这一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袁剑老师关注到近代以来的“跨界民族”概念,他报告的题目是《“跨界民族”及其议题生成——“边疆”-“民族”关系结构视角下的思想史考察》,他从思想史视角考察了“跨界民族”议题及其相关话语论述在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生成过程,他指出,中国“跨界民族”议题的整体性生成具有时代的特殊性。从“跨界民族”议题及其相关话语论述的形成过程而言,中国与西方在“跨界民族”议题层面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时间线。从相关议题生成的角度而言,中国自身的“跨界民族”具有一个基于“边疆”-“民族”关系结构的演进路线,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中国的周边话语认知框架。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范恩实老师比较了汉唐时期乌桓、鲜卑、高句丽与渤海的政权建设,认为东北边疆族群政权作为一种后发的政权,显然是受到周边外来政治文化的影响比较多,而且是受华夏政治文化的强烈影响,受内亚政治文化的影响相对要少。他指出,考察汉唐时期东北亚族群的互动历史与政权建设无疑对理解汉唐文明有着极大帮助。

吉林大学赵俊杰老师长期关注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历史,他报告的题目是《长白山金代礼制建筑布局相关问题》,介绍了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的发掘情况、建筑形制布局与功能,探讨了金代礼制建筑布局的相关问题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并提出了南宋与金之间,何谓正统的思考。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沈琛老师结合吐蕃崛起的历史情况,重新检视五组关于吐蕃与景教、摩尼教联系的史料,他推测,景教和摩尼教知识传入吐蕃的途径应该主要有两条,在东境是经由吐蕃统治下的敦煌,敦煌的景教和摩尼教僧人、文献是吐蕃了解相关知识的重要来源。西境主要由拉达克、勃律、护密一线,粟特使者可以直接到达吐蕃,也给吐蕃宫廷提供了接触三夷教的窗口。

最后,社科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社长郑庆寰对本次工作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无论是汉唐时代抑或宋元以降的东部欧亚——中国与其广大周边世界的交流和联系,都是颇具价值的研究课题,需要不断重新审视。一群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学者,或讲谈历史真相,或剖析学术谱系,或破解悬置问题,希望在解读隋唐宋元时期的中国与周边世界上碰撞出更多火花,这样的工作值得继续推进下去。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雪 通讯员石志杭 )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