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大通镇手工制秤人夏大明——手工制秤 打磨校准(工匠绝活)

[时尚] 时间:2024-04-19 22:39:3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45次

原标题:安徽铜陵大通镇手工制秤人夏大明——手工制秤 打磨校准(工匠绝活)

【绝活看点】

选料、安徽包铜皮、铜陵定位、大通钻秤星……几十道工序,镇手准工无论是工制工制位置、角度、秤人秤打力度,明手磨校都不能有一点偏差。匠绝手工制秤是安徽门冷手艺,需要笨功夫,铜陵坐得住、大通静得下。镇手准工手工制秤世家第五代传人夏大明,工制工制钻研手工制秤工艺40年;在他心里,秤人秤打秤是明手磨校工具,也是艺术,更是传承。

走进沿江而建的安徽省铜陵市大通古镇澜溪老街,青石板路一路蜿蜒,伸向远方,沿街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徽派古民居随处可见,时间仿佛只是个数字,记录着岁月变迁,却没有改变这里的面貌。

“叮叮当当……”夏大明(见图)坐在自家的店门口开始做秤了……夏大明戴着眼镜,弓着身子,坐在凳子上,用锤子对还未成型的秤杆轻轻敲击着,相比于街上的喧嚣,他的世界仿佛只有眼中这杆秤。屋内有一块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夏洪兴老秤行”,这是他家传了130多年的店号,而夏大明自己已经钻研手工制秤40年。店里挂满了大小不一的老秤,秤杆、秤砣,让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店面看起来像是个老杆秤博物馆。

手工制秤是个技术活,秤杆是一种名叫马尼康的原木。这种原木纹路细致、质地坚硬,能保证秤的矗直和不易变形。先根据需要,把秤杆刨圆、达到合适的尺寸,将毛刺处清理干净,然后在秤杆两头包上铜皮,让秤杆既坚固耐用,也更加美观。

安装秤基是最难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定“叨口”。叨口,就是经过缜密测量之后,在秤杆上钻出的几个孔,有了叨口,也就区分出了基秤和怀秤,别看只是在秤杆上钻出几个小孔,每一下可都是功夫,位置、角度、大小,非下苦功训练不成。夏大明说:“叨口直接决定了整杆秤是否准确,必须要全神贯注,有一点点偏差,秤就不准。”

在叨口安装上叨子后,秤杆就有了平衡点,接下来,要在秤杆上测量出每一斤每一两的位置做上标注。“手工制秤需要反复校准,才能尽可能减少误差。”夏大明说。然后,在标注好的刻度上钻出小花点,在钻洞中以细铜丝嵌插而后割断、锤实。

如此一来,秤杆就基本完成,再经过打磨、清洗、打蜡,整个过程一共几十道工序,要花几个小时,容不得半点马虎。

夏大明说,“做秤不仅是手艺活,更是良心活。要反复打磨,反复校准,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为的就是不偏不倚,不多不少。”

上世纪80年代,夏洪兴老秤行也曾风光过。夏大明回忆说,当时30斤的秤一天能卖十几杆,皖南几十家秤店无出其右。然而,随着电子秤的逐渐普及,手工制秤的老手艺逐渐没落了,夏大明年轻时兄弟5人,包括他在内,3人都做秤谋生;现如今,只剩下了他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份手艺是好东西,要是在我这里丢了,太可惜了,舍不得。”夏大明说。

近年来,随着大通镇旅游的开发,老街上渐渐有了人气,夏大明开始试着做些精致的小秤。“古人讲‘称心如意’,还有很多地方流行买秤送亲朋,是很好的祝福。”没想到,老店又有了新起色。

夏大明今年62岁,他希望自己能做到70岁。如今,他有个心愿:希望能收个徒弟,将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本版制图:沈亦伶(徐 靖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