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修文谈读书: 在阅读中将心比心

[综合] 时间:2024-04-25 12:11:1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71次

原标题:作家李修文谈读书: 在阅读中将心比心

李修文在春水书屋与读者交流。作家中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每一位喜爱阅读的李修人,都将在这里邂逅氤氲书香,文谈在阅读的读书时空里,共同去丈量诗意生活,阅读安顿内在心灵的心比心渴望。”5月16日,作家中“流动的李修书香”书展文创市集暨“春水书屋”城市展厅开放活动在武昌楚天传媒大厦举行,由“楚天都市·春水行云”项目发起、文谈楚天地产品牌携手鹅社书店打造的读书“春水书屋”首次亮相。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阅读作家李修文应邀出席活动,心比心与现场读者分享自己的作家中阅读和创作心得。

有关读书、李修写作,文谈有关实体书店、流动书屋……李修文侃侃而谈,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

读书,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更有理解力和同情心

读者: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大力推进,能谈谈您个人的感受吗?

李修文:我自己在全国各地参加了不少读书活动。个人明显感受到,湖北这些年整体的阅读氛围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浓厚,武汉的读书活动尤其红火。这里的读书活动之所以如此的丰盛和有质量,得益于多元的文化生态,得益于各种各样的充满了持续热度的阅读场域,其中包含作家的创作、包含各种各样突破了文学和公共边界的一些读书活动,也包括像城市书房这样的一座一座城市的流动的文化灯塔。

当然,阅读不能仅仅是一场热闹、一个活动。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芸芸众生为什么那么需要图书、需要诗歌?我觉得,阅读是让整个人生受用无穷的一件事情,不光是增加我们的学识,更是聚集我们的精神,使我们对这个世界变得更有理解力,更加有同情心,更加有包容性,更加能够和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人一起来将心比心。

读者:有人认为,很多阅读实际上都是无用的,您对此怎么看?

李修文:实际上,我们的阅读在许多时候是“无用的阅读”,但这种“无用”恰恰构成了我们的“人生之用”。我觉得建立基本的同情心、同理心,将他人的体验、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感受,这是阅读和文学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力量。因为我们读过那么多书,我们在书里见到过更加丰富复杂的那个世界,我们见到过这么多幸运和不幸的人,所以我们也更加能够理解那些幸福或者不幸福,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遭受到痛苦,还有阅读、有书屋可以作为我的一面墙,我还可以背靠着这扇墙来安顿我自己。

当我获得了某种成功,我也不至于陷入某种自大中,因为我知道我见过的所有幸福,他人都曾经品尝过,我体尝过些微的成功滋味,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新鲜,你很有可能行走的依然是前人的道路。所以通过阅读,能帮助我们更加有同情心、同理心地来理解这个世界。

书店就像灯塔照亮你我:原来你也在这里

读者:您平常经常去书店吗?

李修文:我觉得书店的存在,对每一个城市来说都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城市极其敏感的区域,同时也是一个连接器。对于所有相信阅读能够改造人生的人而言,它是一个暗号,人们在这个地方能对上暗号。

我是经常去书店的,时至今日,我都尽可能地不在网上买书,尽可能地要去书店。我喜欢把书翻开,触摸它的体温,以此证明“我就是和这些书生活在一起的人”。我觉得书店不仅仅是一个店面的存在,它更像一座灯塔、一团火焰,发出微光,照亮在城市里平常那些互相看不见对方的人们,然后人们会因循着这些火光,而聚到一起——哦,原来你也在这里!书店,提供了一个人们辨认对方、也认清自己的一个场域。

读者:当下实体书店面临比较普遍的困境,对此您怎么看?

李修文:我记得很清楚,2020年,实体书店受疫情影响普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那年4月腾讯华文好书发起“书店守望计划”,连续7天邀请全国7位作家去到7家书店开展直播,助力实体书店,我是第一个参加的。当时看到书店里没多少人,心里挺难受。书店对于一个城市的作家来说非常珍贵,是作家发布新书、和读者见面交流的珍贵场地,某种程度上作家和书店是休戚与共,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所以书店遇到的困境,我是觉得很心痛的,所以也经常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努力去为书店做点什么。

我觉得书店,包括各种城市书房、流动书屋,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桥梁,能让更多的市民便捷阅读,也能帮助我们的作家更有力、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那些书店、书屋是大地上的建筑,也可以看作是某种文学意义上的建筑,“白纸上的建筑”吧,希望今后我们更多的作家参与到全民阅读的分享与推广中,让“白纸上的建筑”和大地上的建筑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持续的阅读,是为写作和人生“聚气”

读者:身为作家,您如何理解写作和阅读之间的关系?

李修文:对作家来说,阅读必须要在写作当中得到验证。写作,则需要不断地从我们的阅读生活中有质量地生长出来。

平常只要看到一本书,当我凭直觉认为这本书特别好的时候,我会马上把它占为己有,可是并不一定要马上去读它。因为很多的时候,读书生活其实也是一种“聚气”,而这种“聚气”也应该是常态的、持续的——我生活在那样的一种气息和气氛当中,我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我想成为的人,我才有可能置身在那样的一条道路上。

文学也好,创作也好,从来都不是画地为牢、一隅向壁的事,而是一个面向无限广阔的、复杂的甚至是泥沙俱下的一个世界。我觉得对于图书的阅读和对于人生的阅读,实际上是一致的。相当多的时候,阅读的过程,就是在和晦涩的、一团乱麻的、我不能理解甚至暂时是没有能力去抵达的各种各样的对象去对话,正是在这种对话的无效、失措、无语或者没有办法正常的沟通中,我们才可以对我们的阅读背景、甚至对整个人生,提出某种程度上的质疑,得到某种启发。

读者:您的散文集《诗来见我》从书名到内容都很特别,怎么想到写这样一本书?

李修文: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基因,我认为诗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总有那么一两句诗词在等待着我们,总有那么一两个诗人,他的生命历程和体会感悟,完全可以来印证我们的体悟。长久以来,我都想表达这样的感受,因此在2020年疫情封闭在家期间,我潜心走进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人的世界,写完了这本书。通过对古典诗词的体悟,我们会发现,古典诗词与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我们每个人今天的所在的命运,从来都不是割裂的。我们依然行走在那些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伟大的文化人行走的道路上。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