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海南日记 | 刘大先:北部湾之风 正文

海南日记 | 刘大先:北部湾之风

[百科] 时间:2024-04-19 08:28:5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83次

原标题:海南日记 | 刘大先:北部湾之风

刘大先

2021年4月29日星期四

儋州峨蔓→白沙黎族自治县 阴

“峨蔓”两个字意为山势高峻、海南草本繁茂。日记峨蔓镇恰如其名,先北在儋州西北,部湾火山口下,海南北部湾区,日记海峡对岸就是先北越南下龙市到芒街一线。峨蔓下属的部湾小迪、灵返、海南盐丁、日记西沙等村都有古老的先北盐田。去往灵返的部湾水泥路曲曲折折,小镇榕树夹道,海南树下简易的日记塑料椅上坐着闲人,椰树间系着网兜吊床,先北路边是卖炒伊面与米烂(一种米浆经沸水烫成的米丝)的店铺。出了镇就是乡野,路边石块间尽是仙人掌和木麻黄。有的仙人掌开着黄色的小花,有的果实已经呈现出暗紫色,拔掉刺就可以吃了。这种景致无端地有种不真实感,一种由荒野异域所引发的陌生感。

著名学者刘大先在峨蔓古盐田上拍照。记者 钟瑜 摄

穿过滩涂中一片红树林间的石头路来到灵返海边,李如龙大叔早已和另外一位大叔等在盐田那里。盐田随地势起伏,石块中间分散着一块块晒盐的石砚,平滑如镜,是先民一点一点磨出来的。火山岩石质量轻、强度高,内部是天然的多孔蜂窝,有着良好的透水和透气性能,可以加快水分蒸发。同时,它还具有耐酸碱、抗腐蚀的惰性,适合接纳具有腐蚀作用的海水,对水中的有益微生物也不会产生抑制作用,不影响其活性。灵返盐田与前日在洋浦盐田所见相同,只是要更加古朴和阔大一些。石砚中间就是平展的盐场,间隔一段距离是一个卤水坑,四周散落几个火山石垒成的矮小而结实的小房子,是用来放置工具与制成的粗盐的。

李大叔六十多岁,面色黝黑,那是经年海风与烈日留下的印记。他有着丰富的制盐经验,他与那位大叔一起演示了制盐的过程。先用木耙将卤水坑边的卤土刨开、翻松、打碎,将细碎的卤土均匀撒在浇上海水的盐田上,然后再浇上海水。经过烈日灼晒,水分蒸发,盐分就吸附到了卤土中。再将干了的卤土收拢到卤水坑边浇上水,通过简单的过滤渗到卤水坑中。这个时候,卤水的浓度就比较大了——普通海水的含盐量粗略有5度,卤水需要达到20度。辨识卤水是否浓度达标,他们有一种便捷的方法,就是从土坡上折下一种叫作黄鱼茨的灌木,折断它的茎抛入水中,如果是一般海水,茎秆立刻就会沉到水底,但在浓度比较大的卤水中就会浮起来,一旦浮起来就说明可以晒盐了。我尝了一下,这种卤水的咸味大约相当于西南地区腌制腊肉的咸味。卤水浇到石砚中,几个小时就会结晶,顶多一天时间水干,就可以收盐了。此地晒制的盐是白盐,颗粒粗大,比较苦涩,无法直接炒菜,但是腌制蔬菜是没有问题的。

著名学者刘大先在尝卤水。记者 钟瑜 摄

北部湾的风吹过这片古老的盐田,海风有种咸味,但并不腥,因为天气阴沉,倒让人觉得凉爽惬意。今天不是晒盐的好天气,我和李大叔聊了一会儿。这些盐田以前也是属于生产队,后来分包到户,每五年根据人口变化重新分配一次。晒盐非常辛苦,收益却不高,不如出海捕鱼挣钱,出海捕鱼就是风险比较大,但政府还是有补贴的。煮海取盐在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代,因为幅员辽阔,地理不同,盐有不同分类。《明史·食货志·盐法》记曰:“解州之盐风水所结,宁夏之盐刮地得之,淮、浙之盐熬波,川、滇之盐汲井,闽、粤之盐积卤,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山东之盐有煎有晒,此其大较也。”海盐取海卤煎炼而成,井盐取井卤煎炼获得,碱盐是刮取碱土煎炼制作,池盐出自池卤风干,崖盐生于土崖之间。海盐、井盐、碱盐三者出于人工,池盐、崖盐二者出于自然。盐业关乎民众日用与战略储备,在前现代时期是政府控制的垄断专卖行业,在国计民生中至关重要,因盐而兴起的城镇、商道乃至社会群体(盐工、盐帮、盐商、盐贩)往往具有塑造某个地区社会文化形态的功能。当然,随着现代工业制盐的兴起,至少在峨蔓这里,更多的年轻人都放弃晒盐,选择进城务工了。海水激荡,千年的盐田未曾有多大变化,海边人们却已经谋求新的生计。

由灵返村往西不到两公里就是盐丁村,盐丁的盐田规模更大,从布满茜草与木防己的小径经过,坐落在一片礁石林立的海滩之上,基本上已经半废弃。落潮后的礁石水洼停泊着数十只船面斑驳的机械渔船,船头的国旗在风中猎猎招展。这片礁石滩视野寥廓,面积广大,石头之间的泥沙地上肉眼可见许多圆形孔穴,那是螃蟹的藏身之处。踩着嶙峋的石头往海边走,海风逐渐盛大,与波涛冲击的声音互为呼应,远望前端海中凸起的海礁之上有一座红白相间条纹的灯塔岿然不动,与暗黑色的滩涂、深蓝色的海面构成了带有古典主义油画意味的场景。

著名学者刘大先在记录村民制盐过程。记者 钟瑜 摄

盐丁小学就位于盐田正面,校门口左右两侧挂了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分别写着“放眼世界,胸怀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虽然校舍破旧,这种气魄倒是让人精神一振。学校隔壁就是李氏祠堂,看廊柱上的对联原籍陇西,可能是唐至宋时迁徙至此。祠堂与学校中间立了一座敬字塔“字纸亭”,古风犹存。由干旱麦作到海边渔业,横跨了大半个中国来到这里的乡民以极为坚韧的生存能力与智慧开拓了新的家园。这里的孩童从小吹拂着北部湾的海风长大,面朝大海,视野与视界与他们的远祖在黄土高坡上看到的迥异,心理与性格也必然不同。

中午到下浦村一个蒲姓朋友开设的农家乐吃饭。“下浦”在沿海浙闽粤是一个常见地名,儋州的下浦村是一个窝在海湾深处的小渔村,地极偏僻,在革命时期是本地有名的抗日据点。村子曾经在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中全部烧毁,新中国成立后统一规划建设,因而不像一般自然村那样松散,比较整齐划一。下浦的海滩景色非常好,每逢旅游旺季或节假日都人满为患。蒲先生回乡创业,在海边祖上的宅基地上投资五百万,盖起了这座三层楼的民宿,视线舒朗。站在三楼的卧室,正好可以看到山海交叠的恢宏而优美的海景,甚至可以远眺到海对岸越南影影绰绰的海岸线。蒲先生介绍说,海南的还像以文昌铺前、琼海潭门、儋州峨蔓为最,我们在椰树和榕树的浓荫中吃乌头鱼、跳跳鱼、墨鱼仔,旁边是榄仁与断肠草,此情此景,心神俱爽。

下午沿开源大道上万洋高速,转澹白高速到了白沙黎族自治县,进入到山区,连绵不绝的峰峦需要穿过无数隧道。我昏昏欲睡,朦胧中只记得白石山隧道很长,车子在里面开了很长时间。晚上,本地朋友钟先生请客,吃的都是本地土菜,百花菜、树仔菜、雷公根、雷公笋(闭鞘姜)、五脚猪、捞叶煎蛋,还有鱼鳞脆生生的军鱼,全是之前没有吃过,大快朵颐。(刘大先)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