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邮:打我的不是张飞是刘备!这件小事如何体现汉末乱局?

[热点] 时间:2024-04-20 11:33:5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46次

    

督邮:打我的不是张飞是刘备!这件小事如何体现汉末乱局?

《三国演义》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写到:

“张飞大怒,不张备件睁圆环眼,飞刘咬碎钢牙,小事现汉滚鞍下马,何体径入馆驿,末乱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督邮打直奔后堂,不张备件见督邮正坐厅上……飞大喝:“害民贼!飞刘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小事现汉早被张飞揪住头发,何体扯出馆驿,末乱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督邮打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不张备件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

张翼德怒鞭督邮是飞刘三国演义圈广为流传的经典段落,实际此事与三国演义中众多桥段一样,属于话本创作和文学再创造中的惯用手法:张冠李戴。怒鞭督邮一事真实存在,不过“施暴者”并非张飞,而是动辄“哭哭啼啼”的大哥刘备。从真实历史上看,刘备一向以仁义之名著称于世,所到之处人皆慕之,诸葛亮称赞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这位督邮一个芝麻大的小吏,如何能把刘备惹翻了呢?

影视剧中“张翼德怒鞭督邮”的场景。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影视剧中“张翼德怒鞭督邮”的场景。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刘备的暴脾气

刘备的真实历史形象与文学作品中差别颇大。他自幼便有出众的气质,虽拜大儒卢植为师,却不好读书,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又善于折己奉人,结交豪侠,无论是刘氏宗人,还是涿郡的豪强、少年,都非常喜欢刘备,可以说与曹操少年时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汉灵帝时刘备投军参与平定黄巾起义,作为汉室宗亲后代,又师从大儒,没有寻求正常的察举仕进之途,而选择了从军征战,充分反映了刘备躁动的内心和开放外向的性格。刘备剿黄巾军立功后,受任为安喜县尉,怒鞭督邮就发生在安喜县尉任上。

影视剧中的刘备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影视剧中的刘备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说到这个督邮,实是汉末基层吏治中的一个不小的问题。督邮最早见于汉朝昭宣时期,见于《汉书·尹翁归传》:“徙署督邮”。今大多认为是从西汉早期的都吏演变而来,专司监察郡下属的县,监督县的长官治绩与执行上级命令情况。随着两汉吏治方面弊端越积越重,督邮经常处于矛盾第一线。

两汉郡太守有自辟属吏的权力,郡县官吏尤其是郡太守直属的吏员,基本可视作太守权力的延伸。这种体制下的官员,受太守个人影响与约束,大于受朝廷权力约束。督邮也是这样,必须忠实执行太守意志。

汉朝名臣桥玄在汉阳(今甘肃天水一带,非湖北之汉阳)当太守时,有一位上邽人姜岐,素有贤名“名闻西州”,所以桥玄想任用他为属吏。结果这位姜岐非常抗拒,几番邀请就是不出仕,桥玄被驳了面子大为恼怒,派他的督邮尹益去催促,声称说再拒绝就逼他的寡母出嫁。这位督邮尹益好歹还有点基本的操守,不像桥玄“性刚急无大体”,几次向桥玄求情仍无法抗拒,被逼无奈只好偷偷提醒姜岐叫他好自为之。其实,桥玄本身是品德较好的所谓君子、名士,但几乎无限制的地方权力放大了他性格的缺陷。尹益作为太守的从属,权力的延伸,虽然本身品德也不错,但仍然无法抗拒太守对督邮绝对统治模式下的压力,最后私德让位,权力消灭人性。

汉末吏治松弛,郡守的权力无限放大,凌盛于朝廷,督邮也随之高调起来。偏偏这位到安喜县来的督邮老爷还是来执行一道惹众怒的命令:淘汰遣散非法任命的官吏。砸人饭碗如要人命,直接酿成了悲剧。

原来当时东汉朝廷发布诏令,诸县令、长、吏凡是通过军功得到的,都要淘汰掉。督邮来安喜县主要就是干这件事的,而刘备这位县尉首当其冲。督邮到县后,刘备请求拜谒,被拒绝,刘备的无名火立时就燃烧起来。汉制,督邮秩仅百石,县尉作为一县中主要的佐吏,秩四百石,论䘵秩略高于督邮。刘备忍气吞声来见,他却托病不出,是可忍孰不可忍。刘备暴脾气上了头,带人把督邮拖出来,绑到树上鞭杖百余下,仍然怒气不止,要杀了泄愤。督邮苦苦哀求,刘备终于没下狠手,放了他去。刘备的四百石小官也做不下去了,转投别处继续打仗去了。

有道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汉末黄巾之乱大起,官军无法平定起义军,全靠各地官吏自行镇压,以及自带干粮起而剿乱的各地豪强。朝廷让渡一部分权力是理所应当的,怎么反而要去淘汰立军功的官员呢?

挣扎的汉帝国与碎裂的士人之心

东汉以来,朝廷对士人的态度基本上呈现越来越拧巴,到最后几乎有崩盘的趋势。东汉早期对士人比较看重,光武帝刘秀早年游学于长安为太学生,酷好儒学,对儒生有天然的亲近感,建国之初没有沿用当年刘邦开国时任用军功阶层为重臣的政策,而是大量起用儒士治国。重用儒士的局面持续到东汉和帝以后,在中央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一步步挤压士人的政治空间,以及地方豪强兼并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士人要么被迫豪强化,要么只能被排挤压迫。

东汉中后期发生的党锢之祸,就是外戚、宦官专权对士人的重大打击,两次政治上的乱流,导致百余名士被诛杀,六七百人被牵连处刑流放。这直接导致许多士人开始重新审视政治志向与当时政局的关系,虽然仍有许多忠直之士甘愿为朝廷贡献忠节,但大批士人选择观望、远离乃至逆反,并逐渐成为潮流。

汉帝国面对乱局,想重新恢复以士人为主导的官员队伍,淘汰以军功仕进的守令长吏,代表了当时朝廷的一种努力。或者说得惨一点,是末世最后的挣扎,企图从源头正本。但人心易毁而不易恢复,不是一道诏令就能改变倾向的。刘备之所以敢公然以“暴力殴击督邮”的方式向朝廷示威,就在于朝廷的威本身就不足为惧,这也是党锢之祸以后尤其是黄巾起义后,士人对朝廷的大致态度。

刘备的老师卢植身上鲜明反映了时代巨大的变化。卢植早年师从马融学习儒经,马融是何许人?不仅是东汉有名的大儒,还是汉明帝马皇后的从侄。明、章之世是东汉士人的黄金时代,马融自那个时代而来,传习儒经之余,必然把东汉早期雄健、开放、崇儒的社会风气与价值观传递给了卢植。卢植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也成长为东汉有名的大儒,所著《尚书章句》《三礼解诂》都是那个时代的经典。后来卢植学成授徒,公孙瓒、刘备等都是他的学生。卢植在政界也是响当当的角色,平黄巾之乱时,以儒士、文官的身份拜为北中郎将,发郡县之兵讨平农民军,攻无不胜,斩获万余人,把张角围困于广宗(今河北威县)。

影视剧中的卢植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影视剧中的卢植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汉灵帝派出的前线监军宦官左丰,因为得不到卢植的贿赂,诬陷卢植作战不力,灵帝竟然将卢植槛车逮捕下狱论罪,卢植之寒心可想而知。董卓废立之时,卢植与争不得,逃出洛阳,隐居于上谷(今河北怀来),心灰意懒,不与人来往。袁绍闻其在彼,请他当军师,其后三年卢植去世。看得出来,卢植的价值观已远远不同于乃师,并没有把效忠尽节作为最高政治追求,时不我予则隐之,连王允那样的志气都懒得秉持,甚至可以屈身事于地方豪强军阀,士人之心,于此尽矣。

另一位平黄巾之乱有功的名将皇甫嵩,平黄巾刚成大功,其部下汉阳令阎忠就劝皇甫嵩起兵谋反,核心理由是“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并对所谓的帝统十分轻蔑,说“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既朽不雕,衰世难佐。”皇甫嵩虽说没有听从其议,但并非完全不认同他的分析,而阎忠之议,毫无疑问是东汉衰世广为流传的,对“代汉者当涂高也”解读的最直接体现。卢植、皇甫嵩这两位乱世名人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是思想领域的董卓之乱,延续四百年的汉室皇统不再是天然正确的政治号召,士人的忠节与土崩瓦解的大汉疆土一样,碎裂一地,不可收拾。

就怕秀才拿刀枪

与皇甫嵩的抱残守缺、卢植的心灰意冷相比,大多数士人在乱世都变得很务实,弃汉室正统若敝屣,都走上献智献力于地方实力派的新路子。刘备放弃汉朝的体制,转而靠武力博取功名。与演义中塑造的义士相比,真实的刘备多了一些野性,行事更果决、作风更狠辣,完全不是婆婆妈妈瞻前顾后的儒将模样。刘备离开安喜县后,随朝廷派遣的都尉毌丘毅到丹杨募兵,行至下邳与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升为下邳丞,后又迁为高唐尉、县令。被黄巾军击破后,转投他的同学、大哥公孙瓒,又因战功升为平原国相。此后又辗转到徐州、青州、荆州,与演义描写的路线大致相同,无论走到哪里,刘备都有一批徒众跟随,即使在徐州被曹操击败,逃亡到袁绍那里时,也不是光杆司令,“驻(邺)月馀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

汉末黄巾起义后的乱局示意图。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汉末黄巾起义后的乱局示意图。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与刘备类似,不管是几世几公的大名士、大家族,或是处于受排抑没有仕进途径的乡野士人,都在寻找知识变现的路子。袁绍、袁术、曹操、刘表等人是一种类型,他们利用家族积累下的名声和财富,在地方上拉拢人心,自成一派。比如刘表,刘表名称八俊,是汉末较有代表性的名士之一,他一度也遭遇党锢之祸,解禁后到荆州收拾局面,相继击退袁术、孙坚来犯,一步步掌控了荆襄诸郡。刘表惯于拉拢人心,有些事做的很让人佩服。关中大乱后,李傕、郭汜互相攻伐,骠骑将军张济率众离开关中攻打南阳郡,在穰城中飞矢而死,刘表的麾下官员们来庆贺敌酋死,刘表却说:“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宣布接纳张济余众,让张济之侄张绣屯于襄阳。此事传扬开去,刘表声名大振。曹操后来内涵刘表说:“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暗指人家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但曹操也不比刘表好到哪里去,这是人所共知的。

刘表在荆州期间吸引很多旁近州郡甚至很远的地方士人来投奔,比如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不远千里从瑯琊郡到荆州依附之,诸葛家族在荆州与刘氏、蔡氏、庞氏等结为姻亲,成为彼此胶缠固结的地方势力集团。此外,如颍川徐庶、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其余大小士人来投奔者多达千数,蔚为汉末一大奇观。东汉察举入仕者一年未必有数千,而刘表居然能吸引这么多人投附,客观上已有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意思。虽然刘表短于戎略,又年老昏聩,最终在汉末的诸侯大乱斗中掉了队,但不能否认的是,他这种招揽士人的模式,代表了汉末的普遍倾向。

什么倾向呢?士人与军阀实力派的恩主化现象,即士人经受政治打击后,目睹朝廷权威沦丧,便不再效忠朝廷,而是效忠地方实力派。《三国志·公孙渊传》载当时公孙渊的属臣向曹魏上书,其言曰:“臣等闻仕于家者,二世则主之,三世则君之。” 鲜明地表达了对恩主效忠的社会潮流。

影视剧中的荀彧形象。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截图

影视剧中的荀彧形象。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截图

以荀彧、郭嘉、周瑜、鲁肃等为代表的士人是另一种类型,他们本身没有强大的号召力,在选择士人、豪强一体化之后,待价而沽,成为各方军阀争夺的人才资源。其中尤以汝颍名士群体最具代表性。曹操曾对荀彧说过,称赞“汝颍固多奇士”。汝是汝南郡,颍是颍川郡。二郡南北相连,人杰地灵,水土丰沃,自先秦以来就是文化昌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之地。汉末军阀混战汝颍迭经战乱,士族人物不断向各地逃亡,为各大地方实力派输送了不少人才。除了刘表集团聚集了大批汝颖人士,袁绍集团中也有,如郭图、郭嘉、荀彧、荀谌、辛评、辛毗、胡昭、应劭等,远在江东的孙吴集团都有不少汝颍人,如吕蒙、吕范等。月旦评的主持者之一汝南许靖,后来辗转到蜀中,成为刘璋集团中的一员。士人找到规模化的就业途径,任其智力,输其忠诚,与军阀们的武力相结合,把煌煌大汉江山彻底扫进了历史垃圾堆,那位倒霉的小小督邮,凑巧成了历史转折时期的注脚,在灰暗混乱的汉末历史中透露出一丝荒诞的气息。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