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古都热肠 正文

古都热肠

[焦点] 时间:2024-04-19 22:03: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92次

原标题:古都热肠

当清晨的古都热肠阳光照在故宫的琉璃瓦上,洒在什刹海的古都热肠水面上,2000多万首都居民和这座城市一起开启了新的古都热肠一天。初到这里的古都热肠人,会被街上大爷、古都热肠大妈们的古都热肠热情感染,被他们的古都热肠笑脸感动。一句“有事儿您说话”,古都热肠彰显着首都市民融化在血液中的古都热肠古道热肠和主人翁意识。搭把手、古都热肠帮个忙、古都热肠指条路、古都热肠支一招……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古都热肠举动,奠定了城市底色,古都热肠也为北京这座超大城市的古都热肠治理汇聚了有生力量。

平凡而动人

热心的“西城大妈”刘小霞正在什刹海景区荷花市场执勤岗亭为游人指路,十几年如一日。本报记者 方非摄

史超齐(中)为属地保洁、保安等新北京人送上热腾腾的饺子。本报记者 程功摄

凡是看过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人,都会对剧中主角一家热情好客、爱管“闲事”的特点印象深刻。虽是荧屏“戏言”,却道出了大伙儿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爱。

在什刹海景区荷花市场执勤岗亭,就有一位刘大妈,十几年如一日,帮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大妈名叫刘小霞,已年过花甲,常年戴着红袖标,穿着红马甲,为的就是让遇到困难的游客能认出她,主动上去帮忙也好搭上话。

“怎么了您这是,踅摸什么呢?”见一位背着包、拿着相机的老太太在岗亭附近徘徊,刘小霞赶忙上前,一边递上矿泉水,一边问。

“我和老伴头回来北京玩,我走累了想到岗亭这歇会儿,他自己溜达去了,结果找不着了。”问明原委,刘小霞一边把老太太扶到岗亭里歇着,一边给其他志愿者打电话,还不忘安慰她说:“您呀,别着急,我们这就去给您找,肯定丢不了!”

出了门,刘小霞跟其他志愿者立刻分头行动起来。凭借道路熟、有经验的优势,她在人群中敏锐地锁定了目标:一位老人家正焦急万分,在指示牌下面转来转去。

她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在景区找人了,每一次,她都会笑着出门,然后把人安安全全带回来。

自己六十多岁了,走多了也累,腿也疼,可看着游客干着急,刘小霞总是忍不住搭把手,找到走丢的人,指明来去的路,是她最开心的事。

每当别人夸自己的时候,刘小霞都说:“咱是老北京,在咱们这走丢了,咱不给找,那能行吗?”

在北京,像刘小霞一样的热心人数不胜数。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年龄不同,家乡各异,却有着同样的热忱和笑脸。四十出头的史超齐就是其中一员。虽不是本地土著,16岁就来京的他早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几经辗转,史超齐在朝阳区安贞街道安顿下来,成为一名社工。扎根社区多年,这位大伙口中的“超哥”古道热肠,特别爱张罗。每到各种节日,他还会和属地保安、保洁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招待这群和他一样的新北京人。

每次饺子宴,天还没亮透,史超齐就和几位居民直奔菜市场备料。擀皮、和馅儿、包饺子,不管认识不认识,他都会主动和务工的兄弟们拉家常。

“在北京打拼不容易,一到过年过节准想家。让他们不孤单,他们就会对这个城市多一分归属感,多一分爱。”史超齐说。

“哥们儿,多给你来几个,一定得吃饱!”“兄弟,吃完饺子来碗饺子汤吧,热乎!”看着不少来京务工人员红了眼眶,史超齐心里暖暖的,城市主人翁意识已悄然融入了他的血液。

闲事亦正事

“门头沟热心人”自发组队维护京西古道环境。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刘小霞、史超齐们的涌现,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城市的人文风貌、行为习惯,往往是决定城市品质、区别城市气质的关键。北京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墙壁。”提起“西城大妈”的名号,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他们由平安志愿者组成,红马甲、红袖标、红帽子是标配;因为五六十岁的女性成员居多,因此被赋予了这个京味儿十足的称号。

注册人数超十万,政治觉悟高、个个热心肠,“西城大妈”在红墙边,书写着一个个平凡的传奇,发挥着城市主人翁的作用。

“好事再小,都得去做。”这是家住椿树街道的孙莲香的口头禅。聊起自己的“事迹”,她总是摆摆手,不好意思地说:“我呀,就是爱管闲事。”

爱管闲事的孙大妈一点儿都不讨人嫌,每次都能管到点上。一次,她从菜市场回来,路过某小区,看到一对夫妻在吵架。当时,妻子抱着孩子,和丈夫吵得不可开交,孩子被吓得直哭。孙莲香见状,走到小伙子面前,说:“小伙子,你听大妈一句话,有什么事你们避开孩子后再慢慢沟通。”接着,她又安慰妻子道:“两口子哪儿有不吵架拌嘴的,气头过了坐下来谈,没有解决不了的。”

在她的劝解下,小两口停止了争吵,妻子一边哄孩子一边说:“谢谢您,我们年轻脾气急,给您添麻烦了。”

这样的闲事,孙莲香走到哪儿管到哪儿。看见有私家车堵住了救护车的通道,她就主动上前与车主沟通。自己做理疗时发现排在前面的大爷腿脚不利索,上理疗床费劲,她二话不说,帮着医生一起搀扶老人上床。

孙莲香不是个例,“西城大妈”也并非一枝独秀。在北京的基层治理中,各区围绕如何发挥公众、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涌现出“西城大妈”“朝阳群众”“门头沟热心人”“石景山老街坊”等远近闻名的民间力量、群众志愿者群体。他们活跃在维护社会治安、倡导文明行为、加强社区管理工作的最前线。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哪怕是山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每天清晨时分,门头沟圈门窑神庙公园前,几十位“门头沟热心人”拎着垃圾袋集合,在队长于有君的带领下,沿着玉河古道上山。他们要沿途捡拾游人丢下的垃圾,日复一日,已坚守了整整十年。

看到有人随手扔垃圾,老于上前搭话了。“古道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请您把垃圾收好随手带走吧!”指着一堆垃圾,他提醒道。

这样的提醒多了,他也在古道上落下了“爱管闲事的老于”的名声。可老于觉得这个“闲事”才是正经事,如今,和他一起管“闲事”的,已经超过2000人。

“京西古道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我这么做,就是让中外游人看到它真实的历史面貌。”于有君说。

精神广流传

基层治理品牌、团体的诞生和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想要将城市文明的“一针一线”,穿插到市民的一言一行中去,只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榜样的力量同样重要,代际传承和接续必不可少。

家住百万庄西里社区的娄珊珊一家就把城市主人翁意识和志愿服务精神变成了自家家风。“80后”的她和妈妈、姥姥一起,三代人几十年一直服务社区、服务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娄珊珊介绍,姥姥刘桂芬1991年正式退休后,便开始担任社区治保主任,一干就是十多年。受到刘桂芬的影响,娄珊珊的母亲王慧力退休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社区工作。“小时候就跟着妈妈巡逻,现在退休了,更应该尽一分力。这事特别自然,言传身教嘛。”王慧力表示,自己入户时走的都是当年母亲走过的路,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随着社会发展,社区工作在王慧力这一代也产生了变化。她表示,和母亲相比,自己不仅是平安志愿者,还是环境志愿者、矛盾调解员、为老服务志愿者。

2018年,娄珊珊成为了全家第三位“西城大妈”,辞去国企的财务工作,投身姥姥和母亲传承的事业,这位“80后”经过了深思熟虑。

“从小看着姥姥和妈妈干,看到邻居和陌生人受助后的笑脸,我打心底认为社区工作值得去做,而且现在社会对社工的认知在不断加深,正是我发光发热的好时机。”

如今,娄珊珊是社区的老龄专干,每天的日常就是跟社区里的老年人打交道,从一家孙女变成了大家的“孙女”。

她表示,姥姥和妈妈是她从小的榜样,能够接过她们的班,自己特别荣幸,也会把家风继续传给自己的孩子。

长辈可以作为晚辈的榜样,孩子也可以成为父母的骄傲。在城市副中心,有这样一个“明星家庭”,一家三口都是北京五星级志愿者。去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女儿王俊格在闭环内为冬奥村运动员提供交通保障服务;父亲王学仁利用业余时间在东夏园地铁站为市民指路;母亲金敬聪则在东夏园服务站担任领队,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北京人的热情与周到。

金敬聪说,自从几年前一家人注册成为北京志愿者,助老、助残、控烟、疫情防控、礼让斑马线等公益活动中都留下了“赠人玫瑰”的身影。在一家三口中,女儿最出色,不仅在闭环内为各国运动员服务,还利用业余时间牵头成立了一支400多人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是众人眼中的先进。

“敬聪一家三口真是我们的榜样,听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故事,我们当中的很多家庭也开始全员参与北京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东夏园服务站的志愿者张联说。

从骨肉至亲到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城市主人翁用自己的一分热,发出十分光。

时代新作为

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社区小院议事厅内,李彩仙正和居民们探讨如何提升社区环境。 本报记者 刘平摄

城市治理的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政府搭台,共商共治,城市“主人翁”们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初春时节,走进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四条44号院,一场居民议事会正在举行。刚刚发言完毕的李彩仙说,这里是街道为居民搭建的公共事务议事平台,大家称它为“小院议事厅”,而她,就是这个议事厅的厅长。

“我们的议事厅已经十几年了,我作为居民里的牵头人,不仅要组织大伙开会,还要督促大家走访、入户、发现问题。”李彩仙在督促他人的同时,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如今,走在草厂社区400多个平房院落里,都可以看到一盏小夜灯。这一便民设施的全覆盖,正源于李彩仙。

“我听说有一位老人晚上上厕所回来崴了脚,专程去看,结果发现就是院子门道太黑。”她回忆说,当时,社区平房院安装小夜灯的寥寥无几,对此,李彩仙在那一周的议事会上率先提出,立即得到七八位居民的响应。

“您牵头吧,咱们都去自家周围看看,争取早日解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其中也不乏反对的声音,“小夜灯是感应的,时间长了容易失灵,一直亮着不仅费电,还晃眼。”

面对质疑,李彩仙并未当场争论,当天会后,她专门和社区党委书记李峥等干部、群众一起讨论可行性。

“其实这个问题好解决,安装一个手控开关就行,确定大家都回院了,由专人把小夜灯关上。”李彩仙听后心中欣喜,第二天就到提出反对意见的居民家做工作。

“社区就是咱家,大伙都是主人,能够解决共性问题是好事。您的疑虑现在能解决了,要是还有问题咱们再商量。”面对热情主动的“李厅长”,这位居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思想工作就这样做通了。

在李彩仙和社区干部的带领下,经过摸底和资金审批,仅仅半年左右时间,400多个平房院都安上了崭新的小夜灯。看着晚上亮起的点点灯光,李彩仙打心眼里高兴。

几年来,像小院议事厅这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模式,已在北京市的社区广泛推广运用。胡同花箱怎么设计,居民自己定;小区空地怎么利用,居民商量着来;停车自管的章程如何,只要居民不百分百同意就不通过……越来越多的“主人翁”在基层治理中当家作主,民智汇聚成无穷的力量。

这样的场景不仅发生在社区里,还发生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面上。戴着头盔的快递小哥们一脚刹车,随手拍下发现的问题,化为一把又一把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常凯是朝阳区一名美团外卖送餐员,也是一位“小巷管家”,几年来,他在“朝阳群众管城市”平台反馈问题达2000多条,均得到妥善解决。

慢慢地,常凯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2019年4月,他在自己的站点内建立了“小巷管家”微信群,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团骑手注册成为了“小巷管家”。

“我们新业态人群也是城市主人翁,看到问题也得当回事。城市更和谐,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才能更好。”常凯说。

北京是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厚重的历史沉淀和蓬勃的朝气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人汇聚于此。城市主人翁意识,让城市治理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当文明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彼此熏陶,每个市民自觉使个体行为与公共目标实现更好地同频共振,整座城市必然会更加美好有序。

专家观点

让有人情味的治理温暖有厚度的首都

汪碧刚

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准就是首善。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更是有温度有厚度的首都,理应推行有文化有人情的治理。

城市治理的核心在人,终点是文化,要以人为本,系统推进城市治理和基层治理创新。我们需要张开有温度的怀抱来接纳彼此,打造有热度的城市来推动发展,让北京这座古城更具有向上生长的力量。

一座城市的活力,离不开她的温度与厚度。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不断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股彼此激发的力量。

城市的厚度是城市的文化涵养。推动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必须尊重特定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遵循城市及文化的发展规律,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城市发展。

城市的温度、厚度来源于城市的全面发展和百姓情怀,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激发城市前行的信心和力量。首都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既要有高端的产业和繁荣的经济,也需要富有温度、有厚度的城市治理,从而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发挥社会组织、街巷长、小巷管家、责任规划师等作用,用好‘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群众力量”。我们非常欣喜地从这些首都“主人翁”的身上,找到了首都之治、首善之治,乃至超大城市治理“人民之治”的答案。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老年学与社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骜)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