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评都市新淮剧《寒梅》:为红色经典作品改编打开新视角

[百科] 时间:2024-04-25 04:53:3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34次

原标题:众专家评都市新淮剧《寒梅》:为红色经典作品改编打开新视角

一出《寒梅》听得人热血沸腾,众专作品热泪盈眶。家评剧寒经典角革命者对信仰的都市打开坚守,如雪中红梅,新淮新视高洁之中映照人心。红色近日,改编由上海淮剧团创作排演的众专作品都市新淮剧作品《寒梅》在上海成功首演。该剧吸引了众多戏剧评论家前来观剧。家评剧寒经典角作为观众,都市打开他们在剧场与其他观众一起为《寒梅》献上了掌声和欢呼,新淮新视在昨天的红色作品研讨会上,他们从业内专家的改编角度,对作品以评价和建议。众专作品

对人性的家评剧寒经典角探讨,让红色剧目更具现代意识

“剧中男女主角的都市打开关系由普通同志变为敌我夫妻,强化了戏剧冲突,增强了戏剧张力,让剧作可看性更强。”戏曲音乐理论家、江苏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汪人元对《寒梅》的人物关系设定,表示了肯定。而这也是众多评论家所关注的一点。

《寒梅》剧照,摄影:祖忠人

都市新淮剧《寒梅》取材于王愿坚的小说《党费》。1958年,由《党费》改编的电影《党的女儿》上映,1963年,上海淮剧团就将其搬上舞台,成为全国第一家将《党的女儿》搬上舞台的剧团。上世纪90年代,上海淮剧团第二次排这部剧,将其更名为《寒梅》,这次排演的,已经是《寒梅》第二版。该剧讲述井冈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梅花乡地下党组织由于叛徒出卖惨遭屠杀,寒梅侥幸存活,却发现丈夫李炳辉已变节。风雨途中,寒梅与丈夫同时上山,一个要保护革命同志,一个却要置游击队于死地……

新版的《寒梅》在主要人物关系上做的改动,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因为其更能体现出故事发生时期井冈山地区斗争形势的严峻、复杂,更加凸显寒梅——这位党的女儿对信仰的坚守。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郑荣健认为,这是“回归到当时的真实历史情境应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去寻找戏剧性”。而剧中对人性的刻画,也让此类红色题材剧走出以往黑白分明、非常概念化的呈现,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信。这种冲突的设以及对人性的讨论,更加符合现当代人审美,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寒梅》剧照,摄影:祖忠人

“叛徒也是人,具有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研究员张之薇表示,开头两场戏,李炳辉叛变后打算远走高飞而不得,那种进退两难;他得知寒梅可能没死,去寒梅母亲家中寻找寒梅,“莫怪我”唱段中所流露的情感和儿女情长,包括流着眼泪问中枪的寒梅“疼吗?”那种儿女情长;他劝寒梅逃走,遭到寒梅的严词拒绝与指责掌攉,他一秒变脸,举枪威胁寒梅时的自私怯懦,都让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立体,更加可信。“写人,真正的冲突应该是人物内心的冲突,在这个剧中,我们看到了叛徒的心理变化,内心的冲突纠结。”

表现手法的创新,让戏曲更符合当代审美

剧中的舞美设计也让专家既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写意,又有现代艺术极其强烈的象征意味。

“比如开场刑场那一段,枪响后,被叛徒出卖的党员们倒下,大幅的红布从空中落下,遮盖住了他们的身体。一方面避免了惨烈的视觉冲击,另外也是表现美学的一种追求。”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年鉴》主编、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李小青又举例剧中“斗笠”的运用,一顶黑色的斗笠,曾被李炳辉用来遮盖中枪倒下的妻子,显示出他对妻子的感情和歉疚,也曾给死里逃生的寒梅带来疑惑和猜测,还曾被李炳辉用来在“老保长”面前遮挡自己作为叛徒的面目,后来又被寒梅掷到地上,暗示对丈夫这个“叛徒”的决绝。“它真实是展示人物内心的一个物件,推动剧情发展,极具象征意义。”

《寒梅》剧照,摄影:祖忠人

剧中一段具有蒙太奇效应的寒梅梦境的呈现,也引来了众专家的交口称赞。“梦境那一场处理得很新颖,借用了影视表现手法,虚实闪现,符合剧情和人物心理,又增加了紧张感。”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评论家刘玉琴认为,这段戏很有设计感,也很有现代意味,可以看出上海淮剧团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和借用。

“都市新淮剧《寒梅》为红色题材,包括一些经典作品的重新改编,打开了一种新视角。”刘玉琴说。

对传统的回归,让《寒梅》更戏曲、更淮剧

除了现代感的追求,《寒梅》也有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就像编剧罗怀臻所说,“舞台艺术更需要向传统回归,不仅是细节的回归,是美学精神的回归。《寒梅》我们要让它更戏剧,更戏曲,更淮剧。”

刘玉琴认为,《寒梅》体现了淮剧以抒情见长和以旦角为表演中心传统的回归。“寒梅的许多唱段,我觉得都是重在抒发情感,又凸现了她对信仰的坚守。”

主角邢娜对人物塑造和把控,也让专家们赞誉有加。“邢娜的嗓音圆润宽亮、收放自如,行腔很讲究。而这种讲究在地方戏里尤为重要。”戏曲音乐理论家、江苏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汪人元认为,地方性的特色是其内核,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传统特色不能丢。

《寒梅》剧照,摄影:祖忠人

汪人元着重提到全剧结尾处邢娜“小小婴孩泪水淌”这一唱段,认为这一大段的淮调,形成了全剧的高潮。不仅仅是戏剧情感的高潮,也是艺术欣赏的高潮,是这出戏观剧艺术审美的高潮,很了不起。“这段腔是相当值得我们重视的,因为它特别传统。正是这样一段特别具有淮剧传统精华的音乐,呈现了一种耐得住时空检验的艺术魅力。其中锣鼓的使用是淮剧特有的。”汪人元建议,全剧的唱腔音乐,都应该以这段唱腔为基调和标杆。

除去唱腔音乐,专家们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力求让剧情更加合情合理,让人物塑造更加丰满立体,情绪表达上更加层次分明。对此,上海话剧团团长龚孝雄、编辑罗怀臻、导演韩剑英都认真聆听,表示将参考专家意见对剧作继续进行精心打磨。

《寒梅》剧照,摄影:祖忠人

《寒梅》上海淮剧团已改了三版。而实际上,其原著小说《党费》,目前就已有多个版本的演绎,除了电影版、歌剧版《党的女儿》,淮剧《寒梅》,还有沪剧《回望》、京剧《映山红》等,而电影《自有后来人》后来也演绎出沪剧版、京剧版的《红灯记》,最近,上海昆剧团也在排演昆剧版《自有后来人》。

对此,汪人元表示,古往今来,能够久演不衰的戏,无不是“十年磨一剑”,“不见创作的起始,也不见创作的终结”。没有这个过程,成不了经典。而经典作品之所以久演不衰,也是因为它凝聚了了几代创作者的智慧,经历了几代观众的验证。汪人元说,自己曾搜集过一些经典作品的不同版本的演艺和创作资料,从不同版本的演变当中,能看到艺术因趋向规律的贴近而获得成就。“好作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就得这样一次一次地改,一遍一遍地磨。”(王永娟)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