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爆红的南极旅行团,是他用命换来的 正文

爆红的南极旅行团,是他用命换来的

[百科] 时间:2024-04-27 11:26: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74次

    

原标题:爆红的爆红南极旅行团,是极旅他用命换来的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能自由地登上南极大陆?

去看看成群结队的企鹅、俏皮可爱的行团海豹,近距离接触万年不化的用命冰雪,或是爆红去探访一下中国南极科考站?

如今,这个梦想正在成为可碰触的极旅现实。

前不久,行团中国国家地理推出的用命南极半岛考察活动在网络走红。

尽管费用高达十万,爆红依旧抵挡不住人们对探险的极旅热情。

2024年出发的行团南极科考活动刚上架没多久,页面就显示已经售完。用命

其实这项活动,爆红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已有25年之久,极旅只是行团到今年才大范围走红。

早在2017年,中国就已成为南极旅游第二大客源国,仅次于美国。

中国人能踏上南极游玩,背后是中国南极科考队四十年的漫长跋涉。

自1983年起,中国南极科考队几乎每年都会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今年也不例外,不久前,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刚刚启程,任务之一是建成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回望中国南极科考四十载风雪征程,不亚于西天取经。

从南极边缘逐步深入南极大陆,直至攀上南极冰穹,中国南极科考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让南极洲茫茫冰雪上空,飘扬起一面面五星红旗。

南极,我们来了

在国际南极事务上,我们来迟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各国便已纷纷开始在南极建立考察站。

1959年,为了协调各国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计划,并以和平为目的使用南极,美、英、苏、日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南极条约》。

而中国加入《南极条约》,已经是24年后了。

迟到的代价是没有话语权。

1983年9月,中国第一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南极条约》会议。

这场会议,成为中国代表团一生不愿再回首的记忆。

在国际南极俱乐部里,有缔约国与协商国之分,只有后者才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

作为缔约国,中国代表团只能在后面随便找一个位置坐下,等到议程表决时,更是被赶出会场,大会主席手中木槌一落下,宣告了中国“局外者”的身份:

“请非协商国退出会场,到后院喝咖啡。”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彼时的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南极问题上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国家。

为什么?

没有南极考察站。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代表团成员郭琨,他含泪走出会场,当即痛下决心:

“不建成中国自己的南极考察站,我绝不再参加这样的会议。”

图源:《朗读者》

可是,以当时的条件来说,建设考察站困难重重。

没有资料。被考察队捧在手心的一本《南北极志》,出版于民国时期,还是队员从旧书摊淘回来的。

没有经验。市面上买不到极地生存装备,考察队只能按照国外经验,自己联系厂家设计制作。

没有一艘专业的南极科考船。选定的“向阳红十号”原本是用来发射火箭的,自然也不具备破冰能力。

就是在这样四处拼拼凑凑下,中国第一次南极科考启航了。

考察队满怀憧憬踏上路途,无情的风浪却一点点将希望浇灭。

大海时不时掀起五六米高的涌浪,万吨级的“向阳红10号”如一叶小舟摇摇晃晃,人在其中根本无法站稳。

有时候正坐在餐桌吃饭,夹起饭菜放到嘴边,一个大浪过来,连人带饭菜滚到地上。

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整个身子冲到床尾,一会儿头撞到床顶。夜晚,为了能安稳睡个好觉,有的队员干脆将自己五花大绑在床上。

长时间在这种颠簸的环境里,全船一半多队员出现晕船症状。

很多人呕吐不止,严重的吐到四肢抽搐,把胃里黄水都吐出来了。

大家整天趴在床上,浑身虚弱无力,像是生了一场大病,以至于队员们食欲大减,每天到餐厅吃饭的不到三分之一。

晕船将考察队折磨得痛苦不堪,用他们的话说就是:

“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卧不起,十分难受。”

明明歌曲里唱的大海那样美丽又温柔,但现在,“我看大海像后娘,像狼。”

经过一个月的折磨,南极洲延绵的冰山终于露出海平面。

还没来得及庆祝,坏消息传来。

考察队用望远镜一看,怎么有一面国旗竖起来了?还建起了几栋小房子。

南极是个无国界的地方,按照国际惯例,实行的是实际存在原则,即谁先占据谁就在这片区域有优先权。

考察队叹了口气,后悔不已:

“我们来迟了。”

没办法,只能重新选址。

考察队经过各种讨论和实地勘测,将站址定在乔治王岛。

站址选好后,如何高效地卸运物资又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

乔治王岛周围有大量浮冰,大船无法靠岸,只能通过小艇往来搬运卸货,但到了落潮时,就连小艇也过不来了。

为此,考察队决定抢建一座小码头,任务落到由38人临时组成的海军突击队肩上。

留给突击队的时间,只有5天。

零下三十度的海水混合着浮冰,刺骨的冰冷轻易就能穿透防水服,直逼骨髓。

每个人只能在海水中坚持10分钟,突击队分成四班,10分钟一轮换,即使这样依然无法缓解冰冷带来的麻木,直至它将痛觉吞噬。

一位队员不小心被钢管砸断手指,眼看着鲜血在海水中化开,他依然没有停下,手指伸到海水里涮涮继续干,还是其他队员发现后才将他硬拉上岸,缝了很多针。

突击队面临的不止是寒冷的侵袭,还有心理防线的崩溃。

刚刚建好的码头,风一吹,飘来的浮冰一撞,马上就塌了,螳臂挡车般,又得重修。

比起大自然的无穷力量,渺小的人类能与之一拼的,只有打不倒的意志。

在连续五个昼夜奋战后,一座小码头呈现在眼前:一条长长的道路从海岸边延伸出去,笔直伸向大海。

码头建好后,建站物资顺利运抵上岸,长城站的建设全面开启。

考察队全员上阵,一起搅水泥、扛钢梁、拧螺丝钉......

在这一刻,不管是工人、工程师,还是讲师、教授、博士、记者,大家都在倾尽全力,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1985年2月20日,大年初一。

新年到来之际,中国首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也顺利建成。

落成典礼时,队员们欢呼雀跃,拿着铜锣拼命敲,人传人挨个敲上一通,最后竟然敲出一个洞:

“大家都觉得一个是我们挺自豪我们完成任务了,我们对得起祖国。”

图源:朗读者

10个月后,郭琨第二次走进《南极条约》会议现场,境遇截然不同。

会议上,美国、英国、日本等协商国一致同意接纳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

自此,中国在南极事务上拥有了发言权和决策权。

踏上南极大陆

建成长城站,远不是终点。

打开地图,我们会发现长城站并不在南极圈内,不完全具备南极特征。

图源:双龙探极

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南极,也为了争取在国际南极事务上更有力的发言权,中国决定建设第二座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首次南极考察队队长郭琨再次带队出征。

建成长城站后,他回忆起当初登陆南极时的天气:暴风雪25天,暴风雨26天,真正的晴天只有8天。

但他没想到的是,比起后来遇到的那场灾难,这些根本不算什么。

1988年12月,中国南极考察队乘坐着“极地号”驶入南极浮冰区,迎来此行路途最大的挑战。

南极浮冰区,存在着大面积厚度达一米的陆缘冰,“极地号”前进时,考察队能清晰听到浮冰撞击科考船的“砰砰”声。

随着一点点接近南极大陆,海面上的浮冰逐渐增多,撞击声也越来越大。

距离登陆海岸20海里时,意外发生了。

突然,船只左侧传来巨大的撞击声,紧接着是一阵剧烈的晃动。

有人着急地大喊:“不好了,洞!洞!”

考察队下去查看情况,发现“极地号”左侧被撞出一个宽60厘米,长110厘米的大洞,海水随即灌满隔离舱。

所幸的是,其他船舱不会被波及,也不会对航行造成危险。

但为了安全,船速必须下降。

速度慢到什么程度呢?

“极地”号慢得就像是在冰面上爬,要不是浮冰在动,都有种已经到达大陆的错觉。

2天后,“极地”号连爬都爬不动了,考察队员们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天气好转,气温回升,浮冰破裂。

这一等,就是大半个月。

没想到,恢复航行后没多久,更大的灾难降临。

“极地号”行进到距离岸边不足 400 米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冰崩。

正当考察队准备抛锚卸货时,不远处突然传来一声轰然巨响,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像原子弹爆炸一样”,空中升起大团大团的“蘑菇云”,大量的冰山裂开塌落,原本压在海底的大冰柱瞬间窜上天 100 多米。

紧接着像卡车那样大的冰块,翻腾搅海着,哗啦哗啦,伴着涌浪朝着“极地号”袭来。

船长立刻下令起锚往后退,后退到200米左右时,大大小小的冰块将“极地号”团团围住,彻底封死所有退路。

第一次遇到这种场面,所有人都吓傻了,脸变得煞白,嘴中不停喃喃着:“完了完了。”还有队员拿出平时舍不得抽的好烟开始抽,免得浪费了。

没多久,“极地”号左侧冰山再次发生冰崩,而此时已经无路可退,巨大的冰山向着极地号“哗”就奔过来了,“一看,完了”。

就在考察队决定与“极地号”同生死共存亡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天方夜谭似的”,来势汹汹的冰山在距离船身仅仅两三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忘记了呼吸,时间仿佛静止一般,十几分钟的死寂过后,考察队员们才缓过神,确认已经脱离险境后,欢呼声响彻整个甲板。

后来,考察队分析是因为冰山恰巧“挨着海底了,卡住了”。

然而,危机解除后,“极地”号依然无法前行。

科考船被死死地包围在方圆十几公里的乱冰当中,动弹不得。

为了避免人员损失,考察队决定让大部分船员先上岸,只留8个人留守在船上。

船长魏文良站在指挥台上,看到队员们扛着行李的背影,“那心是很寒酸的。”

直到七天后,船周围的冰山终于有所松动,渐渐出现一条50多米宽的水道,考察队得以冲出险境,缓缓驶入开阔的水面。

当队员们回头再看那两座冰山,震惊地发现刚刚冲出来的航线消失了,两座冰山又合拢了,不禁吓得冷汗直冒。

没有留给恐惧的时间,经过浮冰的阻挡、冰崩的围困,留给建站的时间只剩下一个月。

考察队下达口号:“不建成中山站,决不撤离。”

为了赶时间,全体考察队员们超负荷工作,一天24个小时,有20个小时都在工作。

极端恶劣的天气也抵挡不住考察队的步伐,考察队冒着暴风雪吊装发电机楼钢框架、安装大型储油罐......

考察队队长郭琨穿着皮大衣,顶着风暴连着4天昼夜坚守在岗位上,“下来以后,腿全肿了。”

1989年2月26日,经过32天苦战,中山站正式落成。

落成典礼上,郭琨一席话让全体队员热泪盈眶:

“从奠基到落成,仅仅用了 32 天的时间,中山站在茫茫一片的冰雪荒原的南极大陆上,神奇般地倔强昂扬地竖立起来了,这一奇迹在我们中国人民的手里出现了。”

攀登南极冰穹

南极有四个点是兵家必争之地,分别是南极点、冰点、磁点和最高点。

其中南极点、冰点、磁点,早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世界各国瓜分殆尽。

只有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因为海拔超过四千米,气候极端恶劣,氧气稀薄,此前从未有人到过,由此也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

图源:双龙探极

机遇出现在1991年。

德国不来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提出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计划,将南极冰盖按照大致网格的形式划分为 17 条路线,每条路线由一支考察队负责。

中国科考队锁定了一条从中山站到冰穹A,再到南极极点的考察路线,这条线既可以依托中山站作为物资补给,又可以抢先到达冰穹A,获得第一手资料,再合适不过。

来不及太多思考,中国代表团秦大河对身旁的刘小汉说:

“这事咱可来不及请示了,咱们必须上去争啊,要不然的话,咱们又会被再冷落 10 年啊。”

昔日被赶出会场的耻辱还历历在目,悲剧决不能再重演。

会议上,秦大河将中国南极科考能力陈述得有理有据,这条考察线路顺利被中国紧紧握在手中。

从中山站到冰穹A,直线距离1386公里,实则是由海平面一路爬升到 4000 多米的高原。

对每一支考察队来说,从生理到心理,冰穹A都在全方位挑战着人的承受极限。

攀登到此,再在这里建站,中国南极考察队迎来的是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接力战。

2004年,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再一次向冰穹A发起冲锋。

在此之前,考察队已经连续三次冲击冰穹A,最远的一次达到1100公里,这次的行程将不少于 1200 公里。

经过严格选拔和精心准备,13名考察队员和4辆雪地牵引车担负此次艰巨的任务。

按照国际惯例,13名考察队员需要配备8辆雪地牵引车,但心酸的是,这已经是我们的全部家当。

出发前,考察队特地为13名队员敬上一杯壮行酒,喝完这杯酒,这群战士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冰雪之路。

通往冰穹A的路程,考察队要时刻提防积雪掩盖下的陷阱——冰缝,又称冰裂隙,大部分是冰盖运动中受力不均产生的断裂带,有的可深达两千至三千米。

为了保证安全,行进过程中,考察队每前进一段路就停下来,拿着铁锹在雪地里捅,就像探路一样。

与此同时,越往前走,海拔越来越高,队员们陆续出现高原反应,血氧含量持续降低,疲劳感也越来越强烈。

在距离冰穹A只剩50公里时,又横生变故。

机械师盖军衔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奇怪的是他和大家的症状不一样,大家的血压都在升高,只有他的血压一直在下降,直至跌破正常值,期间伴随着心跳下降,生命危急。

突如其来的状况彻底打乱了考察队的行进计划。

队长李院生想到距离最近的美国南极点考察站,立刻打电话求助,美国考察站随即派来救援飞机,解了燃眉之急。

无法和队员一起到达冰穹A成为盖军衔永远的遗憾,上飞机前,他泣不成声:“成功时候别忘了我。”

其他队员含泪回应着他:“一定,一定。”

经过短暂休整,考察队向目标点发起最后冲刺。

2005 年1月9日,历时28天攀登,考察队到达冰穹A的核心区域。

任务还没结束,下一步是让冰穹A现身于精密的坐标之上。

和我们平常见到的山峰不同,南极冰盖最高点位于一片平坦的冰丘之上,需要通过较大范围的勘测才能确定。

按照国际惯例,因为风险较大,一般不允许单车外出。

但为了更快确定冰穹A的位置,勘测队员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单车前进。

勘测队员决定采取传统的测量方式,用经纬仪来寻找地平线的高点,每天“一站一站地搬过去,一直到确定一个比较高的区域。”

那段时间,勘测队员张胜凯每天晚上回来后,其他队员都会围过来,急切地问:“怎么样,测出来了吗?”

他哭笑不得,压力也与日渐增。

在测绘了周围约 70 平方公里的范围,行程达到200 多公里后,他终于锁定冰穹A 的坐标。

这一刻,多日积攒的压力倾泻而出,张胜凯对着镜头,忍不住哽咽: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有多少个夜晚不能入睡,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2005年1月18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将一根标志杆深深地插进南极大陆的雪地上。

南极冰盖最高点,这亿万年来的地球不可接近之极,终于有了人类的足迹。

而这第一个脚印,是中国人踏上的。

随着考察逐步深入,在冰穹A建设考察站被提上日程。

2008年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出发,任务之一是建设昆仑站。

和建在陆地的长城站和中山站不同,昆仑站要建在3000多米厚的冰雪之上,现场施工条件和运输能力的限制成为建设昆仑站的最大困难。

恶劣的气候条件,也在考验着施工队。

尽管是南极的暖季,但在冰穹A,气温能低至零下58摄氏度。暴风雪肆虐不停,强度大的时候,低头看不见自己的脚。紫外线极强,如果不包严实,一天下来,“嘴唇都肿了”。

在这种低温环境下施工,困难重重。

一个电线圈,仅仅是扯直就要花上两个小时。

带着厚厚的手套,只是拧一个小小的螺栓就要花费3分钟。

为了节省时间,队员总要摘下手套施工。

没有谁要求必须要这样做,但所有人都会这样做。

到最后,全体队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最夸张的是,有人整个屁股都冻伤了。

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三座考察站——昆仑站正式建成。

在沉寂了万年的南极冰穹之上,中国南极考察队昂扬着头,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升起五星红旗。

为国而战

南极大陆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正是支撑着考察队跨过无数艰难险阻的力量来源。

每当我们的科考队在南极大陆开拓出新的地域时,第一件事就是插上国旗。

中国首次南极科考队踏上乔治王岛时,考察队长郭琨挥舞着国旗,和大家一起激动地小跑上岸,骄傲地把那面旗插在南极洲大地上。

那时,大家心中想的是:“我们中国人终于踏上南极的土地,当时就这么一个概念,就是我们来了,我们到这了。”

攀登冰穹A时,雪地车开到哪,五星红旗就飘到哪。

考察站顺利落成,考察队必定要唱国歌,升国旗。

那面随风招展的五星红旗,陪伴着南极科考队度过无数难熬的时刻。

长城站落成以后,许多外国人过来参观,有人问他们:“你们这么拼命干,一天能挣多少钱?”

考察队员说:“如果为了挣钱,一天给我一万我也不来。”

大家都是“为了振兴中华,为国争光。”

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中国南极考察队甚至可以将生命置之度外。

南极环境恶劣,气候变幻无常,凶险难料,考察队的每一次出征丝毫不亚于上战场。

可以说,每位考察队员都是抱着赴死的决心踏上南极路途的。

建设中山站时遇到冰崩,考察队需要留守 8 人在船上。

当队长宣布完留守队员名单,全体队员没有一个人动。

人群中不断有人站出来,主动要留在船上:“我要同船同归于尽,让其他同志上去。”

考察队总指挥陈德鸿更是写下遗书,遗书中不忘倾尽对祖国的热爱:

“主要给家里一个交代,但是遗书的核心内容,我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相信中山站一定能够建成。这是我当时这个意思,因为在南极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考察队队长郭琨也常在采访中说“在南极牺牲是不可避免的”,每次都说得那样云淡风轻,但当他谈及中国代表团被赶出会场的经历时,每每说着说着掩面而泣。

这就是中国南极科考队,头可断血可流,但祖国不能受到一点委屈。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惜放弃生命也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南极?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资源。南极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尚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最后一块洁净之地,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南极冰层下覆盖着大量矿产、能源,其中煤、铁储量均为世界第一。南极冰盖还是地球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储存了全世界80%的可用淡水,可供人类用上千年。

同时,南极与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南极冰川的任何一点微小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此外,南极还是保存陨石的极佳场地,被冰盖封住的陨石,难以风化,居地年龄最高可达到上百万年,这成为探索宇宙的珍贵资料。

图源:新华社

南极科学考察,归根结底离不开国家民族的权益。

早在上世纪初,西方强国就在南极大陆展开纷争,因为瓜分领土还曾发生过小规模的武装冲突,直到《南极条约》签订,纷争才休止。

如今,南极科考早已不再只是资源开发的新出路,更是一国在全球科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的权益象征。

中国南极科考队,正是为了国家荣誉而战。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

这是我们从曾经的屈辱历史中得到的教训,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放到现在,这个真理仍在被验证着。

此前,网上流行过一个问题:当一个国家发生天灾时,其他国家会趁虚而入吗?

尊严存在于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当遭遇天灾时,展现强大的武力值就是一种无言的震慑。

汶川地震时,每天的新闻除了报道灾区状况外,最多的就是展示军队装备的新闻。

疫情时,从全国各地出发支援武汉的解放军是在同一时刻到达的,强悍的组织协调力几乎达到战备状态。

一些国家大动作不敢有,小动作却不停。

有的国家借疫情疯狂抹黑我们,有的国家叫嚣让中国赔偿疫情损失......

更何况是相对和平安稳的时期,一些国家时不时就来我国周边挑事。

比如2012年日本侵犯我国钓鱼岛事件,如今日本依旧死性不改,前段时间,日本船只非法进入钓鱼岛领海,被我国海警警告。

图源:环球网

2016年菲律宾上演“南海仲裁案”闹剧,时隔没几年,菲律宾又擅闯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邻近海域,蓄意挑事。

更离谱的是,菲律宾还派了一艘军舰在仁爱礁非法“坐滩”,死皮赖脸二十多年,硬是不拖走,期间还企图大规模维修加固,想要永久占领仁爱礁。

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印度悍然越线挑衅,导致我国4名战士英勇牺牲。

图源:央视军事

刷刷历年来的军事新闻就会发现,我国周边就没安宁过多长时间。

再看看我国周围,俄乌战争、缅北内战、巴以冲突......战火不断。

我们不是生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和平的国家。

所以中国为什么要强大?

因为我们除了强大,别无选择。

不管是时刻冲在前线的中国军人,还是和中国南极科考队同样的科研工作者,他们都是将我们保护得很好的,中国那群最勇敢、最可爱的人。

就如同舒婷那首诗中所说:

“他们在天上愿为一颗星,

他们在地上愿为一盏灯,

不怕显得多么渺小,只要尽其可能。”

“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走入禁区,也许——

就在那里牺牲,

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

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

点个「在看」,当我们能自由地踏上南极,实现看世界的梦想时,当我们享受安稳的生活时,不要忘记那些为了我们的岁月静好,在前线扛着重担奋不顾身的“最可爱的人”。

部分参考资料:

1.《国家记忆 征战南极》

2.《筑梦南极》

4 / Dec / 2023

监制:视觉志

编辑:Haibara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返回,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