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勒:“三把火”照亮乡村振兴路

[知识] 时间:2024-04-20 01:56:0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25次

  近年来,三把火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镇蚂蚁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云南找准乡村振兴发展融合点,通过“点燃先进、弥勒引燃文化、照亮振兴助燃产业”三把火,乡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联建—品牌共筑—乡村振兴”的三把火发展模式。

  点燃“先进之火”发动乡村振兴引擎

  始终拧住党建“牛鼻子”,云南逐步在乡村振兴中筑牢思想基石、弥勒建强振兴“智库”、照亮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三把火互融共促。云南抓好理论武装,弥勒筑牢思想基石。照亮振兴以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乡村打造西三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化学习基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内容,开展支部“联学联训”学习交流会、党员结对帮扶、“双语”教学、微党课等专题学习。在基地建立“党员联学互助”服务点,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针对行动不便、路途遥远的党员实行“送教上门”“送书上门”“走访联学”,力促学习教育全覆盖。

  集结“人才尖兵”,建强振兴“智库”。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实施“明白人、带头人”扶持行动,实现“发展一批”“奖励一批”“带动一区”。目前在蚂蚁、可邑带动20余户群众发展了农家乐,年收入可达5—10万元,实现“扶持一户、辐射一片、带动一村”,力促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蚂蚁村委会73户226名贫困人口拓宽增收致富渠道,52户177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

  强化党建赋能,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弥勒市山咔咔物业管理公司,鼓励村中致富带头人、党员、群众入股加入公司,通过承接劳务项目、组织务工、提供就业服务等方式,带动村民就业。目前,通过与城发集团合作,为可邑小镇景区提供安保、绿化、保洁及驾驶观光车等劳务服务,组织开展草编、竹编、刺绣等旅游产品制作,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每年预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带动全镇转移就业200余人。

  引燃“文化之火”打响民族特色品牌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村,充分挖掘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着力打造文化为魂、乡风文明的人文乡村。

  激活民族文化内涵底蕴。深入挖掘蚂蚁村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价值,建设蚂蚁村少数民族手工艺技艺传承馆和非遗文化传承馆,运用演艺、娱乐、节庆、会展以及文化餐饮、旅游商品、特色体验等多种形式,把阿细文化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大力发展特色餐饮文化街、特色餐饮文化村等餐饮文化品牌。打造村史馆,以历史进程、村庄概貌、村落文化和民族风情充分展示蚂蚁村委会的风貌。

  培育地方特色乡贤文化。以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契机,充分挖掘本土及在外人员乡贤资源,发挥乡贤作用,以乡贤言行垂范乡里、教化乡民、涵育乡风,并进一步投身建设家园,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乡贤会),充分挖掘本土乡贤,全村乡贤骨干队伍达60余人,形成镇内外“西三人”助力家乡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和特色乡贤文化。

  打造文明乡风新风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景区,以“自治、法治、德治”为理念,成立“三团四会”自治组织,做好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工作,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事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格局。同时,围绕平安创建活动目标,在可邑小镇建设“三室合一”警务室,积极推行“代表包户、村干部包片、两委成员包组”的防治模式,实施农村“雪亮工程”,全面提升村域社会治理水平。

  助燃“产业之火”推动产村融合发展

  着力构建区域统筹、各方联动、产业融合的农村大党建格局,将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夯实乡村振兴“硬实力”。找准“融合点”,力促“思路”转“实效”。找准党建与产业发展的融合点,采用先“输血”后“造血”的思路,依托可邑小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实行“公司+小组+农户”的合作模式,打破产业界限,将旅游富民、景区升级、生态、文化融合等有机结合,创建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体系。在市城发公司统一规范管理下,可邑村小组积极参与特定区域的管理工作,村小组每年参与旅游收入分成达60余万元,就地解决各村导游、演员、保安、环卫等各类服务岗位就业170余人,年劳务服务性工资收入达500余万元。

  挖掘发展点,结对“互助”共“致富”。用好用活“产业尖兵”,实行支部引领、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弱户的发展模式,着力培育产业“领头雁”集群。定期组织开展“党员带富工程”等活动,由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与村中生产经营、种养殖户结成创业帮扶对子,重点扶持以餐饮、住宿、文化产品为主的旅游延伸产业,培育出从事种植、养殖、运输的党员脱贫致富带头人20余户,土专家人才和民族刺绣、乐器制作技术能手91人,创建刺绣微型企业1个,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发展农家乐、传统民族服饰、民族乐器制作等第三产业30余户。

  抓牢核心点,聚焦“优势”造“品牌”。依托当地土蜂蜜、核桃、阿细刺绣等农特产品丰富的优势,包装策划一批以民族刺绣、油鸡枞、腊肉、土鸡蛋、核桃、万寿菊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和农特产品,致力于打造以“阿细特色”为概念的特色品牌,全力打造“天然氧吧”生态品牌,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引进10余家中小型商家入驻,发展了“森林度假酒店”高端服务、“帐篷酒店”体验式住宿等景区业态,带动了“花口羊汤锅”特色餐饮、“彝家八大碗”民族风味、“森三里”休闲客栈、“小龙潭阿细烧烤”“法雨哨生态蜂蜜”等旅游服务业延伸发展。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