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一桥连滇黔,天堑变通途 正文

一桥连滇黔,天堑变通途

[娱乐] 时间:2024-04-26 10:38: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25次

  清晨天微亮,桥连滇黔两省交界处的滇黔百米高空,由中国能建葛洲坝建设公司承建的天堑途可渡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瞧,变通一座桥”

  “每天回家我都站在这看一会儿,桥连看着它一米一米地蹿起来,滇黔然后成型!天堑途”老张望着不远处说,变通“这得多高?一百米有吧?”

  老张是桥连宣威市杨柳镇上的村民,采摘野生菌售卖是滇黔他们的收入来源之一,他家门前视野开阔,天堑途工作人员每次拍照都要站上好一会。变通

可渡河大桥远景。桥连 供图

  老张说的滇黔桥,就是天堑途“入滇第一关”——可渡河特大桥。大桥起于贵州省威宁县,联通云南省宣威市杨柳镇,是宣杨高速重要控制性节点,9月12日已全幅合龙,标志着宣杨高速主线全线贯通。宣杨高速预计今年9月底实现与贵州段联网通车,届时,将成为贵州进入云南最短、最快的通道,有助于完善区域路网结构,改善区域交通基础条件。

  可渡河特大桥全长1150米,最高墩98.6米,最大跨径180米,全桥共有桩基162根,桥墩68个。全桥使用混凝土9.8万立方米,钢筋15400吨。

  “可渡河互通建好后,像我这样采菌卖菌的农户,就不用再翻山路了。”老张笑着告诉我们,“而且晚上还能赶回家吃上一口热乎饭呢!”

  宣杨高速共设置4处互通,分别是可渡河互通、来宾街道的石丫口互通、倘塘镇的倘塘互通、宣威市的宣威枢纽互通,连接沿线偏远村镇,方便沿线130余万人出行。

可渡河大桥远景。 供图

  “攻,一座桥”

  地形陡峭、河谷深切、生态环保压力大……大桥建设伊始,重重难关摆在了建设者面前。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大桥建设攻坚会上,宣杨高速项目经理刘波向各参建单位发出号召,“可渡河特大桥作为宣杨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虽然施工难度大,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全力以赴,一定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可渡河大桥建设施工现场。 供图

  为实现优质高效履约,项目部强化党建引领、优化施工技术、细化生态环保措施。

  ——强化党建引领。项目部开展分组创区,设立了工程进度推进组、安全生产监督组、质量环保检查组3个党员攻坚组,划分了3个“党员责任区”,全面辐射大桥建设各个环节。

  ——优化施工技术。项目部采用T梁接缝处底模优化技术,在T梁接缝浇筑时,无需进行下部高空作业架设模板,减少人员投入,不仅提高浇筑作业的安全性,同时缩短施工周期。

  ——细化生态环保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初期,项目部开展调研,优化设计方案,减少土地和林地的占用,不断完善环保责任体系,将环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建设中,始终坚持施工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共存,实现工程废弃物“零污染”、临时用地全面生态恢复。

  “保,一座桥”

  目前,大桥共有施工人员182人。宣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将成为滇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条新“黄金通道”。

施工中的可渡河大桥。 供图

  “月底要实现全线通车,各参建人员要有打硬仗的信心和决心,党员先锋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要尽最大努力完成剩余工作!”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杨洪伟说道。

  “今年以来,可渡河大桥施工一方面增加设备和人员投入,另一方面安排工人晚上进行加班作业,现场昼夜不停进行施工。可渡河大桥现在实行的是‘5+2’‘白+黑’上班模式,工作人员两班倒连续不间断施工,现场管理人员24小时轮班监督指导。”杨洪伟介绍,项目部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全力推动施工进度。

  据了解,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项目的建设者们始终坚守施工一线,春节、中秋节等节假日选择就地过节,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云南网记者 赵家琦 通讯员 胡祥盟 陈玉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