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儿装了上下水 又搭藤架结“乡愁” 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完成整治修缮

[百科] 时间:2024-03-29 23:02: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59次

原标题:老院儿装了上下水 又搭藤架结“乡愁” 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完成整治修缮

在东城区南锣鼓巷片区,乡愁经过前期整治修缮,老院雨儿胡同、儿装帽儿胡同、上下水又缮福祥胡同、搭藤蓑衣胡同“换新颜”:既有的架结胡同肌理没变,院落风貌依然如故,南锣散发着浓浓的鼓巷老北京气息。同时,条胡同完胡同居民也过上了现代生活:修葺一新的成整房间、现代化的治修厨卫设施、完善的乡愁市政设施……建筑共生、居民共生、老院文化共生,儿装共生的上下水又缮概念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排子房变身居民公共空间

8月7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南锣鼓巷地区的雨儿胡同30号院。这处公房院原是清朝值年旗衙门的杂物房所在地,分南中北三个层面的排子房。院内原有居民14户,房屋22间。经过前期申请式腾退,最后有2户居民留了下来。如今,这个共生院落已经成为雨儿胡同修缮整治提升的样板院落。

走在院里,灰墙灰瓦散发着古朴的气质,几间厢房窗明几净,院子东侧的木架上,几个饱满的葫芦在微风中摇曳。院内腾退出来的房间,多数变成了用于居民议事、公共活动、社区服务、展览展陈的公共空间。比如位于小院中排西侧的“槐香客厅”,面积虽然只有18平方米,却是胡同居民聚会聊天、拉近邻里关系的主要场所。位于小院中排中间位置的“议商暖阁”,以前是值年旗衙门的花房,如今则变成了居民议事协商、调解邻里矛盾、举行居民组织团队会议的场所。

小院人性化设计问需于民

70岁的崇宝才已经在30号院住了30多年。走进崇宝才夫妇的房间,各类家具一应俱全,空调吹着冷气十分凉爽。“现在跟以前简直有天壤之别!”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环境,崇宝才感慨良多,“那会儿院里住了14户人家,大家都在院子里用各种材料搭建筑,过道也很窄,三个人站一块儿都显得拥挤。”

崇宝才说,以前老房子阴暗潮湿,一到雨天就漏水。院里水管太细上不来水,只能自己加水泵强行抽水,上厕所也得到胡同的公厕里去,“这次修缮把所有的不便利都解决了!家里敞亮了,做了防水保温,厨房和厕所就在院里,走两步就到了,如今住在这里就跟住楼房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缮整治过程也十分人性化。本来房间门要统一改成木门,但崇宝才向设计师提出木门夏天关不上、冬天关不紧,“于是他们就做了两重门,内门用断桥铝保证门窗严实,外门用木框做了个纱门,保证了风格统一。”崇宝才喜欢在院里种植物,他问设计师能不能帮忙搭个架子种葫芦,对方二话没说就把架子搭好了。如今葫芦藤结了果,崇宝才说:“老胡同的生活又回来喽!”

改善环境并保住老城文化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南锣鼓巷地区的雨儿胡同、帽儿胡同、福祥胡同、蓑衣胡同共有118个院落,通过申请式腾退,共腾退居民437户、1332人。腾退涉及56个院落,其中15个院落完成整院签约。2019年,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进入全面提速阶段,雨儿胡同修缮整治提升率先于当年6月30日全面完成,其他三条胡同也于2019年年底基本呈现改造整体效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吴晨介绍,修缮整治提升留住了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通过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充分利用老构件、老物件,以绣花的功夫细心打磨每一处院落、房屋等建筑要素,保护了胡同的历史风貌,传承了历史文脉。

通过路面铺装、墙面修补、绿化美化等,胡同的公共环境得到提升。同时,胡同的人居环境也得到改善:外迁居民住上楼房,手中的承租本变成产权证;留住居民通过申请租赁腾退公房,装配厨卫浴设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等,过上了现代生活。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