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当天,新华社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围绕“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推出大型全媒体直播取得刷屏之效一场24小时视觉盛宴,一堂全天候党史教育课

[综合] 时间:2024-03-29 18:28:2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50次

原标题:“七一”当天,七一新华社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围绕“党的当天党的的节盛典,人民的新华型全节日”推出大型全媒体直播取得刷屏之效一场24小时视觉盛宴,一堂全天候党史教育课

“七一”当天,社联视台盛典刷屏时视史教新华社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围绕“党的合中候党盛典,人民的国教节日”推出大型全媒体直播取得刷屏之效

一场24小时视觉盛宴,一堂全天候党史教育课

( 2021-07-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融媒

本报记者王若辰

2021年7月1日,育电宴堂育课全世界的围绕目光聚集到一个百年大党的身上。从0时到24时,人民日推新华社音视频部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出大场推出24小时大型全媒体直播“风华正青春”,媒体以“序幕”“百年盛典”“红色足迹”“精神谱系”“盛世华诞”“引领未来”6个篇章,直播之效为世人的取得全天瞭望提供窗口。

此次大型直播全程播出天安门广场建党百年庆祝大会,觉盛并接力直播各地群众的七一庆祝活动,为广大受众打造出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此次大型直播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贯延历史、当下、未来三条时间线,横跨国际、国内两条空间线,用46个报道点共同组成了一次红色追寻之旅。

直播不仅在中国教育电视台1套、4套上星频道“霸屏”,还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B站、百度、凤凰、新浪、搜狐、知乎等40多家互联网平台“刷屏”。直播当天,全网浏览量累计超1.8亿次,转赞评超500万个,收视在全国卫视同时段同类型节目中进入前6位。

24小时直播是怎样炼成的?直播中途有什么“惊喜”和“惊吓”?让我们一起听听直播团队的故事。

“六线作战”的“折磨”,复杂程度堪称新华社视频直播史上之最

问:此次直播有哪几个“最”?

答:从整个组织指挥体系来看,此次直播对直播体系的考验空前,首次面临“六线作战”——一是中文对内直播和英文对外直播融合;二是庆祝大会核心时段与全媒体大直播其他时段融合;三是新华社直播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直播融合;四是直播报道与用户供稿融合;五是视频直播线路与新华社官号多平台终端直播融合;六是庆祝大会直播与快切短视频体系融合。这六大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复杂、繁琐、彼此受牵制程度,堪称新华社13年视频直播史上之最。

这也是新华社历史上参与分社最多的直播。国内分社记者提前3天左右即到达直播点,踩点、走位、与采访对象沟通、测试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此次在海外设置了11个报道点,通过4G回传、手机连线、推流传送、云平台等技术手段,与新华社驻英国、比利时、法国、日本、德国等国记者进行跨时区连线,呈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脉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除了记者,还有学者。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党校的4名学者,走进新华社演播室,结合直播内容,全面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

此次直播还充分彰显互联网特色。除了聚焦天安门广场的庆祝活动外,100余名新华社记者走进全国各地的庆祝活动现场,用镜头、用对话、用百姓的笑容,记录全国人民喜迎建党百年的生动画面。

我们还利用虚拟演播室技术,通过将建党百年元素与主持人串场有机融合,科技感与历史厚重感巧妙融合。

来自太空的“意外之喜”,只属于屏幕后的“有惊无险”

问:此次直播有哪些“意外之喜”?

答:最大的惊喜来自太空!直播进行中,中国载人航天发来来自太空的宇航员祝福视频。直播团队立即紧急编辑、审校、传送到演播室播出平台,并选定插播时段及时播发。虽只有短短10秒,却意义重大,“来自太空的生日祝福”彰显了我国强大科技实力,也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有力印证。

问:此次直播有哪些“有惊无险”?

答:每一次现场情况的变化,都意味着核心时段脚本需要修改。比如,直播点位数量发生变化、人员进行调整,开始和结束时间变更,防疫要求升级等。随着信息不断明确,连线记者的时间、数量、顺序不断地进行调整。有的记者两次演练、正式直播的点位都不一样,每一次都要重新熟悉点位,重新准备出镜词。

接不通、频繁掉线……关键时刻可不能“掉链子”。为了保证3组十几名在天安门广场的记者都能及时连线,直播团队安排了6人专门负责接打电话,以确保前后方对接畅通。与前方保持联系的6部电话和6名操作人员,成了“全场焦点”。

可别小看这项工作的难度。连线前方记者时,负责连线的编导要同时控制多个记者的通话系统,如果没有清晰的思路和冷静的头脑,是没办法在一个热火朝天的环境里顺利对接每一位前方记者的。

最终,连线时,所有线路都保持畅通,前方记者也及时进入状态。

直播是充满变数的过程,精准把控时间就成了巨大的挑战,而多点联动更让挑战升级。有的分社需要根据指令,缩减精心准备的内容;有的出镜记者又接到指令,要即时增加采访或解说时长;还有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正对着镜头按着脚本直播,新的指令就传来了。得益于整个团队出色的策划协调能力和业务素养,大家都经受住了考验。

处于“战斗状态”的演播室,也留下“难忘今宵”的故事

问:作为这场直播的指挥大脑,演播室里是怎样的“战斗状态”?

答:宽大的屏幕上,来自各地几十个线路的音视频信号闪动。屏幕上方,开播、现时、倒计等三个时钟虽然走得有条不紊,但在我们看来,每一秒的跳动都牵动人心。画面每一次切回演播室的前10秒,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呼出数字倒计时;每一次连线现场时,也会有一声声口令传递,这都是十分紧张的时刻。直到连线结束,演播室画面切走、播放短片时,大家才稍稍松一口气。

直播持续24小时,这种紧绷的状态和紧张的节奏也持续了24小时。饭菜在门口都放凉了,大家也顾不上吃;有其他同事顶上时,才到演播室门口草草扒几口饭,或是挤在演播室休息区的小沙发上垫垫肚子,这也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场面。

问:此次直播有哪些“难忘今宵”的故事?

答:我们的直播堪称一堂党史课,而准备和执行直播任务的过程,也成为我们深入学党史的过程。直播呈现的内容,主持人的串词、嘉宾的访谈到前方记者的出镜词等,凡是涉及党史方面的表述,都必须做到有出处、无差错。为此,团队几乎人手一册最新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随时翻找查阅。

直播团队里,有怀胎数月的准妈妈,有连续作战的记者,也有兼顾此次直播与日常发稿的编辑们,还有放弃了去天安门广场报道的宝贵机会、甘为幕后支援的记者。从两次夜间演练,到“24小时不喘气”的直播,没有人喊苦喊累,更多的是为了报道呈现最佳效果而坚持,为了报道顺利进行而相互支持、默默担待。

7月1日0时一到,大家一下子拧成了一股绳,为了同一个目标,释放着各自的能量。这种团结一致的氛围和人人担当实干的气质是因也是果,鼓舞着我们把这24小时扛了下来,做到了尽可能的出彩。

问:有哪些网友留言“过目不忘”?

答:印象最深的是,亲历着并认识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人们,在直播下留言:“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目光所及,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祝福祖国,祝福党!”寥寥数语,透露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和爱党爱国的情怀,让我们觉得此次直播有价值,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值了!(王若辰)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