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立志航空报国!“歼-8”总设计师顾诵芬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探索] 时间:2024-04-20 13:03:5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84次

原标题:年少立志航空报国!歼-8“歼-8”总设计师顾诵芬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1年11月3日,年少年度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立志顾诵芬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航空顾诵芬是报国交通大学1951届航空工程系校友,他也是总设最高继吴文俊、徐光宪、计师技术奖王振义、顾诵国黄旭华之后,芬获第五位获此殊荣的科学交大人。据悉,歼-8上海交通大学共有8项第一完成单位成果获得党中央和国务院表彰,年少年度其中,立志一等奖1项、航空二等奖7项。报国

顾诵芬院士

顾诵芬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的两院院士,著名的飞机设计大师、空气动力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于2011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2021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今年恰逢顾诵芬在交大求学毕业70周年,他立志航空报国,带领团队造出属于中国人的“争气机”,也激励着所有交大人砥砺奋进。

年少图强立志航空报国

顾诵芬与飞机的缘分,始于他的少年时代。顾诵芬的父亲顾廷龙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母亲潘承圭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女性。1935年,顾诵芬5岁时父亲应邀去燕京大学任职,全家迁居当时的北平。1937年7月28日,日军轰炸中国二十九军营地,幼时的回忆里,漫天压得人睁不开眼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投下的炸弹都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那时,顾诵芬便立志要保卫中国的蓝天将来不再受外国侵略。就这样,航空报国之梦早早的便在他心中埋下了。

1951年交大毕业时的顾诵芬

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顾诵芬进入了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就读。回忆在交大的岁月时,令顾诵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一时物理实验报告一定要按规则办,而且要一丝不苟地用英文书写,有的学生偷懒凑两个数据,被老师发现后要狠狠批评。后来,顾诵芬回忆说:“我在控制有效数字方面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即搞工程量尺寸,能量到多少只能写多少,不能胡乱加减。” 除此之外,在交大,英文的阅读训练、写作训练以及口语训练都比较强,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英文的。正是打好了基础,毕业后在工作中他受益匪浅。

1950年至1951年,顾诵芬在交大就读期间所作《飞机设计》的实验报告

大二时,顾诵芬修读了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开设的两门基础课。季先生讲课突出基本概念,先讲解问题的由来,还联系工程实际讲将来可能会遇到些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运算。这样系统的训练对顾诵芬影响很大,为日后顾诵芬成为工程师打下了好的基础。三、四年级上专业课,曹鹤荪先生、杨彭基先生等名师荟萃。“工作千变万化,只要知道该怎么做,就能做出来。我们开始设计飞机的时候,在学校里没学过。最突出的问题是,喷气式飞机的进气道怎么设计,当时没有现成的数据。1956年,我开始搞飞机设计,当时北航张桂联教授有些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我看了以后,提炼了一些方法,基本上还是运用了学校教的那一套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所以我感到,学校的训练对自己以后的工作用处很大。”他特别感到学校教的一套研究问题的方法给自己指了路。

顾诵芬与交大同窗学友合影(前排左三)

除了教育,交大的学风也令顾诵芬尤难忘怀。彼时,航空工程系系主任是王宏基先生,他和季文美、曹鹤荪、许玉赞先生等都是交大毕业生,1930年代被教育部选派留学意大利都灵大学专习航空工程,回国后在交大创办了航空工程系。

三上蓝天研发“歼-8”战机

1951年8月,顾诵芬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因为抗美援朝,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上级组织决定,这一年的航空系毕业生要全部分配到国家新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面对家人的不舍,怀揣着航空梦想的顾诵芬踏上了北去的火车。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仪器设备都处于急缺状态,中国使用的飞机几乎都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制造的,只能原样复制他们的设施,对设计原理一概不知,也无权进行任何改动。

那时候顾诵芬就已经意识到,“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我们没有任何主动权”。1956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建立,首项任务是设计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

2011年1,顾诵芬为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做学术报告

没有任何指导参考文献,经验技术极其匮乏,在大学里学习螺旋桨飞机的顾诵芬只能从头学起。“当时也没复印机,我就买描图纸、三角板、曲线板,把有关的图都描下来。花了一个星期,把这篇文章基本上看明白了。”原理解决了,剩下的是设备问题。后来,他们用医务所的废针管,把它不锈钢的很细的头焊在铜管上接出来做成一排,然后外面用薄铁皮做个整流罩,那时候也没有好的风洞,就到哈尔滨军事工程院一米五口径的小风洞里去做,一个月的时间拿下了实验。描图纸、废针管,就在这样一穷二白的环境下,历时两年时间的研制,歼教-1首飞成功。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没有公开。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托人带话,“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1961年,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对外简称601所。三年后,601所承担的歼-8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黄志千担任总设计师,顾诵芬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方面的科研设计。不幸的是,黄志千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顾诵芬和同事们克服了巨大压力,攻克了无数难关,1969年7月5日,歼8战斗机实现首飞。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飞机出现强烈振动。为了搞清楚问题所在,顾诵芬不顾危险和他人劝阻,三次乘坐歼教六紧随歼8飞行,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流动情况。作为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非专业人员,顾诵芬在空中飞行时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过载,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震问题。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同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之后,离开了飞机设计岗位的顾诵芬将主要的精力转向了飞机的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以及推动国产大飞机的发展上,他力主并做出巨大努力促成了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的立项。2012年底,顾诵芬参加了运-20的试飞评审。那时他已经显现出直肠癌的症状,身体极为虚弱。2013年手术住院期间,顾诵芬还叮嘱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给他送外文书刊,看到有用的文章会嘱咐同事推荐给一线设计人员,一些重要的外文资料他甚至会翻译好提供给学生和年轻技术人员阅读。他说“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直到现在,耄耋之年顾诵芬依旧活跃在第一线,时时出现在办公室和会议室里。作为航空工业领域唯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顾诵芬始终挂念着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傅文婧)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