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采风告别仪式:越枝彩凤今归去,“神秀英”人间留余音

[知识] 时间:2024-04-07 16:24:0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57次

原标题:金采风告别仪式:越枝彩凤今归去,神秀英“神秀英”人间留余音

金派耀菊坛,金采活兰贞,风告凤今杨贵妃,别仪曲满春申醉天籁;越枝栖彩凤,枝彩神秀英,归去王熙凤,人间高谢风尘留余音。留余今天上午,神秀英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风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举行。风告凤今在庄重肃穆的别仪氛围中,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化蝶”绵长悠远的枝彩琴音中,亲友、归去越剧界同人以及一部分自发而来的人间戏迷痛别一代越剧宗师。

金派艺术留人间

金采风,原名金翠凤。祖籍浙江省鄞县,1929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在所有的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中,金采风走过的艺术道路最与众不同。她既非科班三考出身,也没有进戏校专门训练过。她是唯一一个从纯粹的越剧爱好者,成长为一代越剧名家的演员。

因为从小跟随祖母去看戏,金采风很小就喜爱上了越剧。和所有那个时代的戏迷一样,金采风也会一个人偷偷溜进剧场,回到家里把大床当舞台,被单代水袖,经常学着唱起来、演起来。十五岁那年,她终于如愿考进了雪声剧团越剧训练班,怀着诚挚之心拜师学艺,最早唱小生的她因为经常在电台“顶唱”逐渐崭露头角,之后进入了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并称为东山的“三鼎甲”。1951年,金采风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

《盘夫》中饰演严兰贞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金采风创造了《盘夫索夫》《碧玉簪》《彩楼记》《汉文皇后》等众多经典剧目和经典形象。因为擅演青衣花衫并兼花旦,金采风在越剧舞台一直极具个性。她所创立的金派艺术在继承袁雪芬流派基础上,吸收了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华,自成一格,被音乐家称为“袁腔金唱”。 而金采风本人也因在《盘夫索夫》《碧玉簪》中塑造了两个成功的典型,被誉为“活兰贞”“神秀英”。

《碧玉簪》中饰演李秀英

在追悼会现场,上海越剧院“金派”青衣樊婷婷谈及恩师数次哽咽。她回忆与恩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最难忘是我进入上海越剧院以后住在宿舍的六年,我和金老师住得近,一直在一起,包括生活,她一直带着我,跟我聊艺术。“樊婷婷犹记得第一次登台演出,老师为了给她的舞台形象增色,特地送了她头面,正是这副头面陪伴了樊婷婷在青年团的六年时光。在樊婷婷眼中,老师生为人谦虚,生活简单,一生就是为戏而生。在艺术上严谨、认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有时候看你接受得快,她就很高兴,你一下子领悟不了,她就比较着急,不停地示范。虽然年纪大了,有些唱腔会比较累,但她还是会不停地示范给你看。“

戏迷不舍老艺术家

虽然告别仪式不对外公开,但还是有一些戏迷闻讯而来。他们含泪送别一代宗师,站在厅外看着金采风经典唱段的录像,久久不愿离去。

陆女士和贾女士是一对戏迷小姐妹。她们俩一个因为《碧玉簪》中的李秀英、一个因为《汉文皇后》中的汉文皇后“入坑“了越剧,从此成为越剧迷,成为金采风老师的粉丝。今天,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特意来殡仪馆送别一代宗师。在她们眼中,金采风老师是一名在艺术上严格要求,对戏迷又特别亲切的人民艺术家。”她真的特别平易近人,平时看到戏迷都会很亲切地跟我们打招呼。“陆女士和贾女士还在越剧排练厅内见过金采风老师,”当时她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状态保持得依然很好,身形不走样,皮肤也好,尤其是她那么大岁数了,还在指导学生,身段、唱腔上亲自做示范。“陆女士尤其感叹地说,最近这些年,有好几位越剧界老艺术家相继辞世,很遗憾没有亲身感受她们的全盛时代,但是现在,在她们的传人身上,也能看到老艺术家们的风韵和风骨。“我想,这也是她们留给戏迷的财富。”

天国再续“越剧黄金”

告别仪式上,金采风的子女特别选取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化蝶”选段送别母亲,希望父母在天国再续“越剧黄金”。

在越剧界,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和丈夫黄沙导演一直是越坛的一段佳话。上世纪50年代,在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金采风认识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黄沙。一个是从浙江宁波小户人家走出的越剧新星,一个是圣约翰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的穷酸才子。两个对戏剧充满热忱的年轻人因为艺术走到了一起,从此开始了幸福并坎坷相伴的人生。当年,这对别人眼中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不仅改变了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影响了越剧艺术的发展。30多年艺术和生活上的朝夕相伴,使得金采风和黄沙的艺术几乎不分你我。

黄沙一生执导了《梁祝》《追鱼》等大小剧目四十余台,金采风的代表作《彩楼记》《碧玉簪》等,几乎都由黄沙执导,《杨贵妃》等剧目连编剧也是黄沙。金采风曾回忆,黄沙导戏时总是强调,老戏一定要新演,要在不断演出中改进提高、丰富丰满。正是在他的影响下,金采风一戏一格,从严兰贞到祥林嫂,从江水英到许广平,从李秀英到崔莺莺,反复琢磨,精益求精,留下了诸多让观众难忘的角色。

在回忆父母的戏曲人生时,金采风的儿子黄晓光称,小时候父母专注于工作,经常早出晚归,就算是在家,也经常是在切磋剧本,讨论演出效果、表演方式。虽然他们陪伴自己的时间不像其他父母那么多,但他们对待工作和事业的执着,对自己也是一种引领,一种榜样。

黄晓光说,母亲在病榻上还心系越剧事业,经常跟子女和孙辈聊越剧,还让家人把学生的演出内容录像,看完后提出改进建议,转达给学生。“她和父亲的一生都是为了越剧事业,希望他们在天国相聚,再续‘越剧黄金’。”

(王永娟)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