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工程”冲锋号吹响一年来,广东城乡都有哪些看得见的变化?

[百科] 时间:2024-01-30 23:52: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38次

  今年以来,头号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城乡“冲锋号”在南粤吹响——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并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号吹头号工程全面推进。

  全省上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响年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广东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变化强化政策机制支撑,头号工程发挥好基础设施先导作用,冲锋城乡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号吹如今,响年在县域,广东产业园区、变化企业车间、头号工程项目工地处处都是冲锋城乡“干劲”,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号吹脉搏越跳越有力;在镇村,一批美丽圩镇、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迸发活力,以乡镇为节点向下延伸,广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多姿多彩;行走于岭南大地,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不断凸显。

  抓好兴县产业

  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县域强则全省强。为此,今年以来,广东按照部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综观全省各地“百千万工程”施工图,冲刺“全国百强县”、打造工业强县,已成为多地锚定的目标。

  高楼林立、机器轰鸣、车辆往来不停……近日,在云浮市新兴县的凤铝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紧锣密鼓地工作,力保项目一期在明年8月如期投产。

  搭乘“百千万工程”东风,新兴县与铝型材龙头企业成功“牵手”,加快打造工业强县。

  宜农则农,在一些地方,农业特色产业逐渐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助推器”。

  在“中国麻竹笋之乡”清远英德市,麻竹笋种植面积突破80万亩,带动从业人员约9万人。自2022年清远将麻竹笋列入“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以来,麻竹笋产业发展热度持续高涨,今年产值预计可达61亿元。

  广东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在做好“土特产”文章中,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着力构建体现岭南特色、展现广东比较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一篇篇强县富民的“土特产”大文章一挥而就。

  发力县域经济,产业转移是抓手。今年以来,一场以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动仗”在广东正全面打响。

  肇庆高新区四会产业园,正是肇庆产业转移主平台的主战场。产业园内,广东金田铜业有限公司的电磁线生产车间,多个机械臂高效运转。不远处,是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园。今年以来,金田铜业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原材料,产业链上下游逐步完备。

  今年以来,广东已专门下达42.5亿元注入资本金、安排1万亩用地指标,支持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启动建设。

  一个个主平台迸发出产业有序转移的乘数效应,激活了县域振兴的内生动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海洋大省,对于广东来说,发力县域经济,海洋潜力巨大。

  湛江雷州覃斗镇流沙港码头出发,驶出约10海里便可看到红白相间、巨型长方体设备。这座“巨无霸”是今年6月正式投产下水的“海威2号”,有效养殖水体达到3万立方米以上,也是广东目前已投产的、规模最大的深海养殖平台,年产值有望达7000万元。

  今年,全省出台全方位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17条系列政策举措,编制总体发展规划,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稳健起步,已开工项目35个,总投资119.79亿元,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475个、桁架类网箱3个。

  沿着更广袤的海岸线,广东沿海各县加快打造“粤海粮仓”,唱响“海洋牧歌”,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做实乡镇节点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镇是联城带村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今年以来,广东不断在“做精”“抓细”“建美”上下功夫,一批美丽圩镇、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迸发活力。

  针对这项长期、系统工程,广东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从完善体制机制切入,组建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城镇建设专班,在这一组织框架内,全省着力提升圩镇建设品质,做实乡镇节点。

  走进韶关南雄珠玑镇,红瓦白墙错落有致,竹林公园里流水潺潺,圩镇风貌和谐美观。“今年镇上大变样,吸引了很多游客,我们的生意好了很多。”戴记珠玑巷饭店的戴老板感叹道。

  如今,这样“内外兼修”的美丽圩镇正越来越多出现,这也成为提升乡镇居住品质的关键。

  千头万绪,规划为先。全省各地坚持以规划引领,通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方案,加强风貌节点设计。

  同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也成为破局关键。今年以来,各乡镇不断扩大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厕所的覆盖面。同时,骨干交通网向乡镇延展,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成,小公园、小广场拓展公共生活空间……如今,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乡镇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

  在城镇建设中,也涌现出更多的社会力量。一批建筑业企业就地就近与县、镇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并共同谋划结对帮扶项目,实现乡镇结对帮扶全覆盖和项目有序落地。截至目前,已建立结对帮扶关系1700余对,结对帮扶项目达1300个。

  今年,广东继续一盘棋推进示范乡镇建设,遴选确定110个典型镇,带动全省建设“产业兴旺、发展有序、舒适宜居、功能完善、生活便捷、治理高效”乡镇。

  以乡镇为节点向下延伸,广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多姿多彩。

  走进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布金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次第展开,乡村旅游烟火气十足。当地做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处理好“房”与“村”的关系,助推村容村貌提档升级。

  漫步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亭台楼阁随处可见、河清水净鱼翔浅底,仁善村风扑面而来。当地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率先实现土地变资源、资源变股本、农民变股民,村集体收入显著跃升。

  茂名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一江碧波映衬岸边整齐精致的农房,远处重峦叠嶂风光秀美。这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让乡亲们有钱赚、让生活有盼头。

  今年以来,广东2万多个行政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文旅,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绿美城乡不断涌现,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强化生态优势

  绿美广东“三大效益”凸显

  自半世纪前“岳山造林大会战”开始,在“合理砍伐,永续利用,绿化荒山,青山常在”理念号召下,代代广东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接续奋斗,终于使广东成为全国最“绿”省份之一。

  踏遍青山人未老。2022年12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审议通过,一场构建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系统建设拉开序幕。一年来,随着“六大行动”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不断凸显,广东自然生态发生深刻变化。

  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带性森林景观逐渐形成。

  冬日暖阳下,韶关帽子峰林场的银杏染黄大地,汕尾海丰湿地的黑脸琵鹭百只成群,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在绿水青山间铺就,193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广东已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03.6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提升205.57万亩,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城市景观、乡村风貌随片片新绿悄然美化。

  在东莞,经行的多条高速公路悄然变身“绿廊”,活力迸发;全省范围内,21个地市全部加入“创森”行列,14个地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今年来建成的104个森林乡村、53个绿美古树乡村、51个绿美红色乡村,片片森林,棵棵古树织就的绿荫下,人们追寻乡愁,古老记忆代代传承。

  以“三园两中心”为代表的生态品牌建设不断涌现新亮点。

  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华南国家植物园、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三园两中心”建设各自取得重要进展。鳄蜥等“旗舰物种”保护力度持续加强,粤港澳三地在生物多样性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增加。

  一棵棵“摇钱树”推动“两山”转化实践走向纵深。

  在茂名市,沉香、荔枝、龙眼、化橘红、三华李各自形成县域特色产业,“五棵树一桌菜一条鱼”结合“百千万工程”,撬动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广布粤北的竹海乘上“以竹代塑”东风,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兴业态方兴未艾;森林、海洋碳汇交易连续挂牌,“卖空气”成为许多地区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热烈氛围不断升温。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省共设立93067名林长、36158名护林员(含护绿员等)、32501名监管员齐抓共管,以“林长+”创新为依托,全省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形成同向发力良好工作格局。市民群体中,植绿护绿成为新风尚,今年春季造林期间,全省公布10个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举办线上线下各类义务植树活动6200场次,植树约213万株,建设各类主题林145片。以“6·30”活动为平台,全省累计接受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认捐资金15.76亿元。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张子俊 邵一弘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