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冷门绝学"火"起来】绝了!这些剪纸比画还美,快来倾听他们精彩的剪纸人生

[百科] 时间:2024-04-25 12:16: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66次

原标题:【让冷门绝学"火"起来】绝了!火这些剪纸比画还美,让冷人生快来倾听他们精彩的门绝美快们精剪纸人生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25日讯(记者 何佳欣 胡旭阳 摄影报道)红纸折上几折,剪刀上下飞舞,学起纸屑纷纷落下……“咔嚓”一声,绝剪剪纸普通的纸比剪纸瞬间焕发“生机”,巧手之下,画还《空港新貌》《成就梦想》《剪窗花迎大运》等剪纸作品应势而生。倾听

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成都隆重举行。火为迎接盛会,让冷人生近日,门绝美快们精这几件剪纸作品纷纷入选“爱成都·迎大运”2020年“手艺成都”民间艺术展活动。学起

“暖汤濯我足,绝剪剪纸剪纸招我魂。纸比”中国剪纸历史悠久,画还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剪纸主要是用剪刀、刻刀或手将纸剪制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墙花、动物等。每逢过节或新人结婚,人们便将剪纸贴在家中的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喜庆的氛围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浓烈。2009年9月,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们常说,手艺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件事努力做好一辈子。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剪纸是其中的经典元素。从青涩到成熟,从生疏到老练,在四川,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把光阴都奉献在一件事上,他们将剪纸“剪”进了自己的人生......

剪纸非遗传承人陈世云

用剪纸"撕"出来的农耕文明博物馆,你见过吗?

在成都双流区,75岁的剪纸非遗传承人陈世云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的工作室在双流区东升三里坝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打理得整齐有序的,一株株盘根错节的盆景。农民背着背篓赶牛、锄地,小孩拉鸡公车......盆景后面的一组组雕像,栩栩如生。

陈世云的农耕题材剪纸

偌大的农家小院里,有几间青瓦老房子和一幢砖混新楼。"这是我的家也是工作室。"陈世云向记者介绍道。耕田、插秧、盖房、修屋、铡猪草......老房子门框上方高悬着“农耕堂”三个大字的牌匾,与牌匾相连的几间老屋,悬挂着陈世云几十年来创作的农耕文化剪纸作品。

陈世云的农耕题材剪纸

陈世云的农耕题材剪纸

陈世云上小学的时候十分喜欢画画,但贫困的家庭并不能满足他的这一兴趣,因此他转向了门坎较低的剪纸。

“我10多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剪纸,那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了剪纸窗花,就用家里的剪刀,自己摸索。”刚开始,陈世云只会通过临摹,剪出简单的图案,慢慢的,通过四处参观、学习和反复观察,素材也多了起来。为了学习剪纸中的镂空技艺,陈世云专门去当地文化馆借书阅读。他白天务农,到了晚上,由于家里没有蜡烛,就把农村里常见的蓖麻种子拿细竹签穿成一串,点燃,当作蜡烛使用。

陈世云的剪纸作品

陈世云将他的老屋取名为“农耕堂”,门外醒目的挂着一副对联:“春种夏锄顺天时”“秋收冬藏享地利”。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陈世云从小就帮着家里务农。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住在农村,川西坝子的农耕文化深深嵌入在了他的脑海里。因此,川西农耕文化系列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剪纸艺术风格,也是他创作得最多的作品。

陈世云的“农耕堂”

一走进老屋,四面墙上都挂满了陈世云的农耕文化系列作品:从播种到收获,一条主线贯穿到底。诸如撒谷子、插秧、割麦、交公粮等场景,如连环画般出现在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陈世云的不少作品都是“撕”出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剪纸十分熟稔后,陈世云开始钻研手撕纸,“提到剪纸,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剪刀。可是剪纸并不是只用剪刀剪,刀刻、手撕也叫剪纸。”陈世云认为手撕纸更有人情味。“撕纸是一种平面镂空艺术。以手代刀,通过手撕、整形、粘贴进行剪纸创作,是一种完全用自己的身体和感受来跟纸交流的艺术。”

“农耕堂”的正厅悬挂着一幅宽2米,高1米的《夏日赶场图》撕纸作品,十分壮观。作品里的男女老少,形态各异,有的提着菜篮子,有的挑着箩筐,有的推车,还有的背着竹篓。“以前每逢赶场日,农民们就把自己的东西拿到市场上去卖,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打谷晒麦、拾粪肥田......早年间参加农业生产活动的经历,让陈世云对农耕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农耕生活正在逐渐消失,我想用剪纸抓住‘它’最后的背影。”

“我的家可以说是一个小型农耕剪纸博物馆,对公众也是免费开放的。”在陈世云的新楼门口挂着六个醒目的牌子:瞿上民间艺术馆、双流县老科协科普培训基地、双流县剪纸艺术协会、双流县关工委青少年科普教育培训基地、东升街道社区教育实践基地、陈世云剪纸工作室。

50多年来,陈世云将自己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剪纸上。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各类展览并获奖。因技艺精湛,他获得了“四川民间工艺百家”“四川民间艺术优秀传承人”等称号,还先后去大中小学、社区街道、乡镇等传授剪纸技艺。

“现在的年轻人容易心浮气躁,很难静下心来,认真琢磨。传承这一门技艺还存在一定困难。”陈世云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放在学校,希望可以多传授给对剪纸有兴趣的美术老师,让他们发挥“酵母”作用带动学生学剪纸。

陈世云剪纸作品《空港新貌》

陈世云的作品《空港新貌》入选了“爱成都·迎大运”2020年“手艺成都”民间艺术展活动,对此,他十分开心。“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剪纸这门艺术,并将它发扬广大。”

剪纸非遗传承人龙玲

彝家女龙玲的漫漫剪纸路:剪纸40余年,剪出照片效果

“比起常规剪纸,做照片剪纸要求更加精准,需要有美术素描的功底。‘三庭五眼’‘几个头身’等部位结构比例一定要拿捏准确,差失一厘,面目走样。”在成都抚琴西路的老楼里,剪纸非遗传承人龙玲正在完成自己的剪纸作品。一把剪刀、一沓红纸,在她的一双巧手下仿佛有了“生命”,左折右剪,一对新婚夫妻形象跃然纸上,惟妙惟肖,让人目不转睛。

龙玲制作剪纸至今已有40余年,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剪纸艺术,她将戏剧人物、川剧脸谱、神话传说等故事情节表现于剪纸作品中,还借鉴了蜡染、刺绣等四川传统民间技艺,并融入本土元素和自己的创意。因自成体系,故被称为“龙玲剪”。

龙玲在宽窄巷子里的剪纸店

龙玲制作的剪纸作品

利用照片制作剪纸是龙玲的看家本领之一。她向记者介绍道,照片剪纸“翻脸”必须精益求精,认真分析后动手,根据顾客的要求,添加无物到有物,需要多稿确定完成。“照片剪纸是现在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一类剪纸,自从推出这类剪纸后,有很多人找我定制。”

“我的整个人生与剪纸分不开。”1960年,龙玲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谈及与剪纸的结缘,龙玲回忆道,小时候,每逢寒暑假,她会去距昆明70多公里的外婆家玩。过年剪福、春天剪喜鹊、新人结婚剪喜......外婆闲暇时会为乡亲们做一些剪纸,小龙玲就跟着外婆学习。“外婆剪,我就拿把剪刀在旁边跟着学。”

1976年,龙玲到云南禄丰县下乡。村里的一位姑娘结婚,当时物质馈乏,知青户购买送礼的礼物是一个白脸盒。觉得喜事送白不对劲,龙玲特地剪了一对喜字贴在盒子里面送给新人,村民们见了都夸赞,她的手真巧。从那以后,不少人专门找她剪喜字。得到大家的认可,龙玲备受鼓舞,从此,手里的剪刀就再未停过。为了提高技艺,闲暇时,她会去当地文化馆学习美术文化以及一些民间手工艺。

凭着对剪纸的执着,龙玲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也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博览会上”,她制作的《富贵吉祥图》被四川省博物馆永久收藏;2004年与朱芾老师合作的《熊猫八宝图》获全国剪纸邀请赛金奖、2008年《芙蓉锦鲤》荣获首届中国(集美)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银奖,2015年《三圣金花》(剪纸)被评为"看回川一一民间文艺创作工作"优秀作品,2016年《九如图》获“非遗"“三品"金奖……

龙玲制作的剪纸作品

龙玲制作的剪纸作品

1991年,龙玲随她的丈夫来到了成都,虽然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但并没有离开熟悉的剪纸。2004年,龙玲在成都锦里开了一家剪纸店。十多年来,她还多次前往日本、法国、以色列、韩国等十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

一手精湛的剪纸技艺,龙玲吸引了不少剪纸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右手拿着一把剪刀,左手拿着一张红纸,手臂轻盈地舞动,片刻之后,一个棱角分明的人物面部轮廓就显现出来,54岁的肖福兰跟随龙玲学艺20多年,技术全面。目前在龙玲的剪纸店里卖剪纸。“龙老师教会了我很多剪纸的手法和技艺。传统剪纸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照片剪纸卖得最好。”

龙玲制作的剪纸作品

卡通剪纸、大熊猫剪纸、照片剪纸......龙玲剪纸师徒团队剪纸工艺品、艺术品多样,店里的剪纸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围观,他们有的细细欣赏,有的用手机拍照留作纪念。来自自贡的文莉平说:“这些剪纸非常精致。特别是照片剪纸,把人物的面部轮廓剪得惟妙惟肖。这些手艺人坚守自己的本心、传承文化,这种精神让我十分钦佩!”

对剪纸进行装框、制作成挂件、将剪纸图案运用在瓷器上、制作照片剪纸......在龙玲的剪纸创作中,她自觉地使用各种民俗符号,在传统中增加创新的元素,让作品在传承传统之外与时俱进。

“要靠剪纸来吃饭还是不容易。”这些年来,龙玲经常到校园、社区进行剪纸文化普及工作。“有很多人找我学习剪纸技艺,但是坚持下来的人很少。”龙玲坦言,剪纸这门行当门槛低,做精美品不易,费时、费精力,销售也不尽如人意,目前她的团队只剩下三人。

龙玲的剪纸作品《成就梦想》(受访者供图)

不过龙玲也不灰心,她指了指自己入选“爱成都·迎大运”2020年“手艺成都”民间艺术展活动的作品《网球比赛成就梦想》,笑着说:“传承一门技艺的那股子劲就像体育竞技精神。我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就是想表达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我常对我的徒弟们说‘传承不忘本、创新不忘旧’,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你爱上一门技艺,你会想为它奉献自己的一生。”

剪纸非遗传承人庄丛灿

妙趣横生!他的剪影1分钟成像,立等可取

鼻子的高低、嘴唇的薄厚、颈部的粗细……在一张黑纸上,他用剪刀不断地游走变换中,以剪出前方“模特”的“神韵”。看似只有分毫之差,但细微的不同让每幅剪影都有了“灵魂”。在彭州红山村的小庄工作室里,剪纸非遗传承人庄丛灿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剪影技艺,谈笑间,剪刀上下飞舞,短短1分钟,一幅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剪影就完美呈现出来。

庄丛灿制作剪影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主要表现人物头像的侧面,更能表现人物面部曲线美,表达出人物的妩媚隽永、刚毅浑厚。

今年45岁的庄丛灿出生于彭州敖平镇。小时候,每当过年时,他看见母亲和外婆用一把剪刀在大红的纸上剪出各种图案,就觉得十分新奇。“我母亲会做一些简单的剪纸,我从小耳濡目染,五岁起就拿起了剪刀。”

庄丛灿回忆,上小学的时候,他家楼下住了一位美术老师。美术老师的房门上贴了一张栩栩如生的大红公鸡剪纸。每次经过的时候,他都会驻足观赏许久。回家后,庄从灿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复刻一只楼下的大红公鸡剪纸。他甚至瞒着父母,踩着自家的板凳在美术老师的房门口反复琢磨。

庄丛灿作品《红色围巾》(受访者供图)

“没有师父,就自学。”庄丛灿把从小学习绘画的功底融入到了剪纸艺术中。上初中后,他开始学习用刻刀进行创作,高中时就已经能创作一些简单的人像。可惜的是,庄丛灿没有走上专业的艺术道路,而是成为了一名水电工人。但他并没有放弃剪纸,而是继续钻研学习。如今的庄丛灿,仍是水电站里负责压力容器安全的管理员,但脱下工装,他已是名声远扬的剪纸大师。

“开始自学的几年很艰难。”庄丛灿坦言,他白天工作,下班后就练习剪纸,每天一练就是几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他的作品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彭州分会场的展出,得到中外嘉宾的好评。在第一届白鹿·法国古典音乐艺术节中,他剪制的《青花瓷》系列作品被作为礼品赠送给法国友人。他的系列作品还入选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和美国集邮集团“中国艺术名家世界邮票人物”“一带一路世界邮票”纪念册。

庄丛灿作品《海市蜃楼》(受访者供图)

2015年,庄丛灿偶然接触到了肖像剪影,这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艺术大门,也成为他的一门绝活。“剪影是剪一个侧轮廓。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却十分困难。”庄丛灿介绍道,剪影需要当场完成,在现场看着人剪,需要手、眼、刀紧密配合。

这些年来,从彭州出发,庄丛灿带着自己练就的剪纸、剪影本领,曾到德国、奥地利、马来西亚等国,向更多人展示这项技艺。2017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借“盛世公主号”海上丝路首航契机,举办了“沿海上丝路,讲中国故事”活动,庄丛灿作为四川艺术家代表获邀登船,向来自40多个国家逾7000名欧美人士讲述中国故事。

活动中,排在庄丛灿的摊位前的队伍最长。“太神奇了!”“请为我制作一幅剪影。”不同肤色的外国友人耐心等待着,只为得到一张肖像剪影。“现场有一位美国老太太十分喜欢剪影,第一次没排上队,又来排第二次。拿到剪影后,还不停地问我剪纸是如何设计的。”

庄丛灿剪纸作品《剪窗花迎大运》(受访者供图)

一个身着旗袍的女士正在剪纸,她的身后连接着一幅巨型剪纸,“CHENDDU在成都成就每一个梦想2021”的字样、大运会的吉祥物“蓉宝”等元素也纷纷体现在巨型剪纸上。成都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在家门口举办,庄丛灿为此设计了《剪窗花迎大运》剪纸作品。“我希望以剪纸承载中国文化,在大运会上宣传剪纸艺术。作为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民间艺术,希望中国剪纸能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记者 何佳欣 胡旭阳)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