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五年砥砺时 续写“双奥”荣耀日——《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圆满收官

[百科] 时间:2024-03-29 22:30: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89次

原标题:回眸五年砥砺时 续写“双奥”荣耀日——《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圆满收官

“北京欢迎你,双奥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回眸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年砥年圆”2008年,续写一场无与伦比的荣耀日北夏季奥运会落棋北京。顽强拼搏的京市健身计划体育健儿让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焕发全新活力,百年的全民奥林匹克精神在广袤的东方大地传递。

2015年,实施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满收同时,双奥北京也创造了历史,回眸成为全球首个举办夏季、年砥年圆冬季奥运会的续写“双奥之城”。随着2022年冬奥脚步的荣耀日北临近,奥运文化、京市健身计划体育精神所带来的全民健身热潮,在这座古老城市的深处激起阵阵涟漪。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过去五年,是北京全民健身波澜壮阔发展进程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成绩卓著的五年。五年来,市民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不断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从“十二五”末期的650万增长为1080.6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50.18%;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01528项次,参与人次4816万人次;群众冰雪运动广泛普及,参加冰雪运动人数达到780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全市体育场地数量达到3.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十二五”末的2.25平方米增长至2.45平方米;体育健身组织活力显著增强,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从3.9个增加到5.8个;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从“十二五”末的5万人增加到6.1万人,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8‰;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从“十二五”末的7277人上升到23402人。此外,全市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快速发展、京津冀全民健身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大众体育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北京市全民健身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市民健身需求相匹配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也日趋完善。

四大机制压实责

筑牢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石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全民健身正是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事关全民健身的各项机制日臻完善。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经统计,市、区两级人民政府共出台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实施的相关政策近90项。例如,2016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2017年,北京市修订实施《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此外,北京市还出台了《北京市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北京市体育特色乡镇标准》《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标准》等市级文件,指导各区制定了适应区域特点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及配套政策。

夯实组织领导机制。各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都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构建起了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载体。例如,“十三五”期间,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2017年,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28家扩增至41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全民健身工作,有效强化了政府主导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形成了全民健身事业齐抓共管合力。

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建立起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2016-2020年,每年全民健身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全市总投入金额54.53亿元,每年人均全民健身经费投入达50.6元。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不仅把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市、区两级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重点绩效任务和折子工程等进行推进和考核,还研究制定了本市全民健身工作评估评价体系。

四种举措扣难点

打通群众“去哪儿健身”最后一公里

为了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上,北京市下足了功夫。

坚持规划引领,为统筹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保驾护航。“十三五”以来,北京市相继编印了《北京市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等规划文件和《北京市新建体育场馆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及文件,明确了目标任务,厘清了发展思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发展体系和政策体系。

创新工作方法,建立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协调机制。北京市建立了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协调机制。为进一步完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园林绿化局等10部门联合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工作方案(2020-2022年)》,提出5个方面34项具体举措,构建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格局。

做大做实增量,不断完善以“15分钟健身圈”为基础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目前,全市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的覆盖率达100%。场地类型及网点布局也更加合理:田径场地1722个,游泳场地912个,足球场地数量1915个,篮球场地数量6150个,健身房2789个,健身步道1001.9公里。此外,室内冰场50座,冰面数量69块,20家滑雪场共开放雪道115条。

盘活整合存量资源,持续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北京市积极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以及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改造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583个;合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户外广场、公共绿地等空间资源推进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新建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数量1176个。此外,北京市还积极鼓励和持续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四类载体增动力

精准服务基层全民健身需求

体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全民健身正是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服务基层全面健身需求,北京市精准发力四个载体建设。

以创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为载体,提升基层全民健身管理服务水平。“十三五”时期,全市以加强街道、乡镇基层体育工作为重点,创新开展了“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北京市体育特色乡镇”创建工作。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创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166个,占全市街道乡镇总数的50%。

以完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载体,激发基层全民健身内生动力。例如,市区两级体育总会发挥“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实体化改革。数据显示,市级体育社会组织从“十二五”末期94个增加到119个,区级体育社会组织从342个增加到505个,全民健身团队从7893个增加到11928个;各级体育志愿服务组织1541个,体育志愿者人数7.5万人。

以丰富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除了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品牌性、传统性、经常性的全民健身活动,各区还结合持续打造“一区一品”“一街(乡)一品”“一社区(村)一品”等品牌赛事,初步形成了“群众天天有活动、社区(村)月月有赛事、街道(乡镇)年年有运动会”的生动局面。“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01528项次,参与人次4816万人次。

以参加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赛事群众项目为载体,增强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数据显示,全市有987名运动员参加2017年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19个群众比赛项目的全部预赛,共获得12枚金牌、16枚银牌、6枚铜牌,金牌榜、奖牌榜均位列全国第二;全市117个俱乐部的1317名运动员参加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俱乐部组40个大项、46个分项、356个小项的比赛,取得40枚金牌、39枚银牌、59枚铜牌,金牌和奖牌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此外,第十五届市运会增设了14个大项24个小项、首届市冬会设置5大项10个分项的群众比赛项目,在全市掀起“我要上市运”“我要上冬运”的全民健身热潮,累计1.1万名运动员参赛,带动6.4万人参与。

四新理念添活力

书写新时代全民健身新思路

“体医融合”新模式,促进全民健身与健康实现新飞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体医融合”模式的探索上,北京市多管齐下的举措收效颇丰。例如,市体育局与市卫生健康委签订了《体医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试点医疗体检与体质测试工作有效结合,3期运动处方培训班的举办覆盖了全市近200家医疗健康机构的580余名医护人员。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展体医融合等相关试点工作2318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覆盖率为100%,达标率83.9%。;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1000余场,近20万人参与。

“居家健身”新方式,拓宽大众参与全民健身新维度。疫情期间,居家健身成了市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市、区体育部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基层体育团队、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才优势,加大线上健身项目的研发推广,在各类媒体持续推出系列居家健身小视频、图文资料等1500余条。此外,举办了“第十二届北京市体育大会系列线上活动”“北京纪录线上体能王挑战赛”等各级各类线上体育赛事活动。

“统筹发展”新举措,谱写城乡、区域、人群均衡发展新篇章。城乡统筹上,北京市通过推广建立社区居民、村民健身组织等措施,推动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区域统筹上,构建了城乡优势互补、区域特色鲜明、发展科学规范的全民健身工作体系;人群统筹上,加强了青少年和儿童健康宣传教育,加大了对老年人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的扶持力度,广泛开展了职工体育健身活动,推动了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发展,积极开展妇女、幼儿体育,持续推进全民健身进家庭。

“智慧体育”新路径,打造信息科技助力全民健身新空间。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智慧体育”新路径的探索,为信息科技助力全民健身提供了契机。为此,北京市大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工作相结合,通过试点运营“一键报修”场地设施管理项目、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大数据等措施,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全民健身新空间。据悉,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以提供体育健身服务(含资讯、科普及健身场所预约等)为主要功能的网站、APP、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258个。

四项服务抓机遇

提升全民健身服务大局能力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凝聚力量。为此,北京市紧抓四大契机,通过各项服务,着力提升全民健身服务大局能力。

以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带动群众冰雪运动全面普及、高速发展。如,以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为龙头,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冰雪体育赛事,培育“一区一品”冰雪活动;积极举办冰雪公益体验课等活动,营造浓厚运动氛围;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冰雪体育组织体系,引导冰雪体育组织品牌化建设;优化完善群众冰雪健身设施等。据介绍,“十三五”时期全市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冰雪活动近1.5万场次,累计参与活动人数2480万人次,累计培训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超2.6万名。

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为契机,大力弘扬体育文化、推动体育国际交流。如,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等。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参与国际体育合作的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还加强了同东京、惠灵顿、莫斯科等友好城市在足球、武术、冰球等领域的交往,深化与友好城市在体育领域的合作。

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契机,广泛开展三地体育交流与合作。京津冀羽毛球冠军挑战赛、京轮滑公开赛等赛事活动都是京津冀三地在全民健身赛事举办、组织交流、信息共享、产业联动等领域合作的鲜活案例。此外,北京市还积极落实《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组织京雄羽毛球、篮球、风筝、半程马拉松等比赛,为创办雄安地区品牌赛事作出了有益尝试。

以服务全市各领域重点工作为契机,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全面提升。落实《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全民健身工作等,都是北京市为提升全民健身服务大局能力的有效举措。

结语

回首“十三五”,累累硕果;展望“十四五”,风华正茂。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十四五”时期,北京全民健身工作将继续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满足健身需求、建设健康北京为目标,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奋力书写“双奥之城”全民健身新篇章,努力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基本完善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北京全民健身工作将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以实干家的姿态,昂首踏上更加广阔的新台阶!(张静芸)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