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绿、向未来——聚焦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焦点] 时间:2024-04-25 20:18:5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88次

    向新、向新向绿向未行区向绿、聚焦建设向未来——聚焦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向新、山东<strong></strong>向绿、绿色量向未来——聚焦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向新、低碳向绿、高质向未来——聚焦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山东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展先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向新向绿向未行区图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内繁忙的聚焦建设石济客专黄河公铁两用桥。  黄海之滨,山东青岛即发集团首条年产1000吨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正式运营,绿色量整个过程不需一滴水;泰山脚下,低碳泰山锂谷正加快建设,高质力争五年内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黄河岸边,展先生态功能区占60%的向新向绿向未行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生态商务区,正向绿生长……初秋时节的齐鲁大地,生机勃勃,一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正在铺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这是党中央提出“双碳”战略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国发文件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开辟了广阔空间。

       勇担使命,探路先行。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把先行区建设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重要牵引、重要平台,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北方地区转型升级探索路径。今年上半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塑强,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活力更足,先行区建设实现强势开局、取得积极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先行区建设“四梁八柱”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建设先行区,是必须扛牢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必须抓住的重大发展机遇。2022年11月18日,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山东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发出聚力推进先行区建设的动员令,并提出“十个聚力”的工作路径。

       定位决定方位。一年来,山东把先行区建设作为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全过程引领的重大战略,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搭建起先行区建设的“四梁八柱”。

       谋划实施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大平台,系统部署10方面、160项重点任务,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份长达3.5万字的重磅文件,是统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先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配套制定责任清单、政策清单、项目清单,形成了先行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省发展改革委动能转换协调处处长王坤说。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在《三年行动计划》基础框架下,山东明确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从12个方面细化实化116条年度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全力推动先行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有了完善的顶层设计,上下联动、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随之建立——印发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分工落实方案》,聚焦五年目标任务,分解100项具体任务,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纳入督察工作重点;省级部门拟出台的90项政策事项已完成51项;16市均已印发本市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任务,形成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政策体系。“我们在三年行动计划中,围绕打造七大发展新高地系统提出了11项重点任务,力争在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淄博市市长赵庆文说。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山东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由分管省领导任召集人的“十个聚力”协调推进工作专班,以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达效。今年上半年,《三年行动计划》责任清单249项政策事项中,已完成13项,按进度推进105项,持续推进131项。

       “支持山东加快财政制度创新,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去年10月,财政部制定实施《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政策实、力度大、含金量高,为先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加快先行区建设,山东不断加强对上衔接,持续放大政策效应,取得积极进展。

       突出绿色低碳导向,79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达7054.3亿元!继2月份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后,8月23日省委、省政府举行秋季现场推进会,在全省再次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

       重大项目是先行区建设的坚实支撑和强大保障。山东建立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库,聚焦科技创新、“十强”产业、基础设施“七网”、能源九大工程等重点领域,优选确定3186个项目,总投资8.45万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7622.5亿元,占2023年度投资计划的55.7%。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今年6月28日至30日,山东举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两天半时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各地市、各部门一把手,实地观摩菏泽、聊城、泰安3市的18个项目,充分激发全省抓项目扩投资强招商的浓厚氛围。

       稳增长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基础和前提。今年以来,山东着力恢复和扩大需求,打出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组合拳,全力稳大盘挑大梁,主要指标较快增长,好于去年好于全国,“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0.9%,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5.6%,实现质的提升与量的增长协调共进。

       强链条、优生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日前,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传来好消息:通过实施五轮“百日攻坚”,首批核心装置开始陆续中交,山东这个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由工程建设阶段转入生产准备阶段。

       没有高素质的产业,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山东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工业要素资源保障十条措施”等一系列高含金量措施,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力提速。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

       眼下,渤海湾南岸的烟台化学工业园、蓬莱化工产业园,塔吊林立,车辆穿梭,由万华化学等当地领军企业牵头建设的十几个重点项目压茬推进。视线转向鲁西南,东明石化烯烃新材科技示范项目也在加紧施工,该项目投产后将与东明石化产业园内其他产品“就地入链”,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推进重化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山东加快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年底前高端化工营业收入占比力争超过50%。

       传统产业是山东的宝贵家底和财富,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瞄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山东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打开新空间、焕发新活力。2022年,关停主业后的第五年,“无钢”济钢凭借447亿元营业收入,重返中国企业500强。放眼全省,钢铁、化工、有色、冶金、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正在加快蝶变。

       8月9日,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下线。时间回溯到2022年11月30日,比亚迪济南基地首台整车正式下线。8个多月时间里,从“0”到“1”,再到第500万辆选择在济下线,见证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

       新兴产业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抢抓先行区建设机遇,山东提速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等全产业链发展,培育济南空天信息、青岛人工智能、潍坊元宇宙、烟台东方航天港等未来产业集群,培育“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180个、总规模达8.9万亿元,做优做强7个国家级、50个以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依托浪潮云洲部署的8类、339套传感器及对数字孪生的应用,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的水泥生产企业东华科技实现碳计量、碳足迹管理、碳核算一目了然,每年为企业节约200万元的碳履约成本,节约标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万吨。

       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是先行区建设的战略导向。成功创建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平台数量居全国第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117.1,居全国第二;产业数字化指数80.3,居全国首位……山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目前,我省成功打造7个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入选总数位居全国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大数据局局长孙起生说,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服务数字化,数字经济逐步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升级和发展规律表明,塑强现代产业优势,很重要的就是培育优良产业生态。山东确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装备等11条标志性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由一名省领导担任“链长”,统筹强链补链稳链工作。今年,山东发起“十链万企”标志性产业链融链固链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链固链,打造共建共享、共创共赢的优良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山东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获批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1家,建设9家省实验室、277家省重点实验室,“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初步形成;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十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了一批产业链“卡脖子”问题,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初秋时节,在昌邑北部,一个个硕大的风机沿着滩涂向莱州湾延伸,这里坐落着昌邑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试验示范项目。

       “这是国内首个‘风光渔同场’三位一体示范样板、山东首个一次性全容量并网平价海上风电。”三峡新能源山东昌邑发电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曹锦超介绍,自去年12月并网以来,已累计发电近6亿度。

       建设先行区,必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山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能源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核电、外电入鲁、天然气‘四大板块’上做加法,在煤炭去产能和关停淘汰落后燃煤机组上做减法,加快为能源结构降压减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胡薄介绍,山东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能源低碳转型高效推进。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8382万千瓦,占总装机的41.8%。

       不仅仅是能源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山东统筹把握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期和短期的关系,大力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分步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若干措施、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能源、工业、科技等15个分领域工作方案、保障方案,构建起“1+1+N”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各行业能效标准。近两年,山东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1.1%,已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的72%,大幅快于时序进度。

       在山东首个近零碳高速服务区——京台高速济南服务区,停车场上的光伏板不仅阻挡了炎炎烈日,更能生产清洁能源。利用光伏发电配合储能及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服务区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725.9吨。眼下,正在加速建设的全国首条零碳高速——济南至潍坊高速公路,也将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融入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管养全过程,计划今年年内建成通车,届时将为全国零碳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山东样板。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建设先行区,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山东接续实施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行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减量或等量替代,创新开展全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在全国第一个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截至6月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57.80亿元,占全国的52.97%。

       生态环境美是先行区建设的内涵特征之一。山东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核心,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今年上半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42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61.9%;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2.4%,同比改善9.8个百分点,劣五类和五类水体保持动态清零;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94.1%,同比提升13.5个百分点,是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如今的山东,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

       突出系统观念、集成重大战略优势,构筑高质量发展空间动力系统

       走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城市展厅,观看起步区空间规划,最突出的感受是蓝绿空间占比大。“全域面积798平方公里,湿地水系、公园绿地等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济南市副市长、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李国祥说,起步区将绿色低碳理念落实到方方面面,每一个项目都体现绿色理念,每一栋建筑都是绿色建筑。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山东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支撑。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两年多来,起步区已引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优质项目162个,总投资近4000亿元。

       建设先行区是全局性统领性任务。山东突出系统观念,集成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重大战略,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

       九曲黄河从山东入海。山东坚决扛牢使命担当,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大行动”,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编制济南、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推动四个省级新区加速起势,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不断走向深入。2022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7万亿元,黄河干流山东段连续7年实现国控断面Ⅱ类水体比例100%,黄河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到100%……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

       7月1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特别节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播出。节目在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录制,“五级书记”共话乡村振兴。这个坐落在山坳里的小村庄,通过保护绿色生态、挖掘红色文化,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村集体收入由不到10万元增长到30万元,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近年来,山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不断深化认识、强化措施、勇探新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深刻重塑,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深入推进,精神风貌显著改善,治理效能有效提升,描绘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8月20日,在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为荷兰Van Oord公司建造的大型风电安装船正在焊接作业。另一边,其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3060”系列2200T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正在进行分段建造。这艘有四条“腿”的轮船,“腿”收起来,可以在海上航行;“腿”伸出来,能稳稳地“站”在70米深的海中,一次吊装起2200多吨钢铁结构。

       海工装备是山东的优势产业,2022年,山东把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作为11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进行重点突破,全力打响“山东海工”品牌。全球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在山东诞生,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培养的大黄鱼端上百姓餐桌,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实现山东海上风电“零突破”……“山东造”大国重器正不断向国际海洋工程领域最高科技水平迈进。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山东海岸线3500多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毗邻海域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首位。依海而立,向海图强,山东锚定海洋强省建设,持续做好港口产业生态三篇文章。2022年,山东海洋经济总量全国第二,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增加值全国第一,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18.9亿吨、跃居全国第一。

       用好“关键一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6月2日,山东国投整合重组投资金融、资产运营两大板块,分别成立山东省国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山东省国控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后,山东国投成为首家进行业务板块整合的省属企业。“整合业务板块,打破‘散、小、弱、低’局面,让企业从战略上聚焦主责主业,集中优势力量,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国投董事长栾健说。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建设先行区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必须积极探索、闯出新路。山东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不断探索路径、创新方法、破解难题,为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坚强支撑。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要素跟着项目走”;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省级政府引导基金参股设立基金130只,绿色低碳方向基金规模达171亿元;健全支持民企改革发展政策,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5条……山东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总数超过1435万户,其中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419.6万家,同比增长6.9%。

       8月14日,一则消息在生物医药界引起广泛关注:世界500强企业阿斯利康,在今年3月投资4.5亿美元在青岛高新区新建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基础上,追加投资2.5亿美元,进一步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链。

       吸引阿斯利康投资加码的,是山东优化提升外资企业服务的“软实力”。“在政府的帮助下,项目仅用30天就完成了从土地竞买到规划方案公示,体现了山东一流的营商环境。”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说。

       改革添动力,开放添活力。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山东积极发挥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对现有外资企业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能耗、环保、物流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多措并举优化投资环境。与此同时,山东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扎实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深化与日韩地方经贸合作,举办上合青岛峰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高层次活动,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积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个个令人鼓舞的数据,见证了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高度”:在去年同期高基数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山东货物进出口总值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1.8%,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151家,同比增长10.3%,13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鲁新投资项目19个,外资利用水平实现稳中提质。

       “政务服务线下‘一窗受理’和线上‘一网通办’,办事更方便”“家门口看病,省力省钱更省心”……改革发展之中看民生,一个个身边的故事,无不透着欣喜与温暖。建设先行区是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战略部署,要以“造福人民”为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先行区发展红利。山东持续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半年,民生支出502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8.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309元,同比增长6.2%。

       潮平两岸阔,奋楫正当时。先行区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山东将继续勇担使命、勇闯新路,以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不断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新篇章。

       (□ 本报记者 王建 李子路 陈晓婉 孙先凯 刘兵 统筹 赵洪杰)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