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沟革命旧址:赓续红色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

[探索] 时间:2024-03-29 05:39: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39次


4月6日,沟革讲解员刘翠霞(右)向游客讲述杨家沟的命旧脉凝红色故事。 陕报记者 段承甫摄

总书记,址赓我想对您说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续红讲解员 刘翠霞

“我是色血一名红色讲解员,我热爱这份工作和事业。聚奋进力我一定牢记您的沟革嘱托,更扎实地钻研讲解业务,命旧脉凝更热情地服务游客,址赓把杨家沟的续红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同时,色血我要带好年轻一代讲解队伍,聚奋进力鼓励指导她们热爱职业、沟革精研业务,命旧脉凝讲好红色故事,址赓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陕报记者 高振博整理)

4月6日,天高云淡,阳光普照,黄土高原的沟峁间山花开得正艳。在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五星红旗猎猎飘扬,像永不熄灭的火炬。

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1947年,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十二月会议”。“曙光就在前面”的号召从这里传遍中国,夺取全国胜利的号角从此吹响。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了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毛泽东和周恩来旧居等,追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殷殷嘱托,深情厚望。如今,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纷纷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寻访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凝聚奋进力量。

追寻红色印记 铭记初心使命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杨家沟西边的山腰上。沿着蜿蜒山路,一座座窑洞四合院错落布局。1947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来到这里,这里也成为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讲解员刘翠霞领着游客走进一座窑洞四合院。“1947年的‘十二月会议’就在这里召开。我们脚下的石板,正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走过的地方。”她深情地讲述道。

“十二月会议”主要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的重要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并向全党发出“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的伟大号召。会议旧址一侧,挂着影响中国历史的革命先辈群像,一侧挂着展现当时会议场景的油画。展柜里,陈列着用来铺桌子的羊毛毯。

“总书记当时参观时,不时驻足凝视细看,非常认真。”刘翠霞回忆道。

再往山上走,是杨家沟革命旧址的“新院”。毛泽东、周恩来旧居就在这里。

书桌、地图、笔砚、油灯,毛泽东旧居内陈设简朴,面貌依旧。那张简单又古朴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11篇文稿。在这里,毛泽东战斗、生活了120个日日夜夜,写下40余篇光辉文献及80余封电文稿。山沟沟的光芒照亮了中国。

来自安徽的游客林长平此次陕北行,正是奔着红色历史而来。“非常震撼!正是这几间土屋亮起彻夜不息的灯火,升腾起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现在站在这里,我仍然感觉热血沸腾。”从毛泽东、周恩来旧居缓步走出,林长平意犹未尽、感慨万千。

同行的游客李祥荣也感触颇深:“这次不仅是参观游览,也让我们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忆苦思甜,现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更加努力。”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时1年零5天,转战2000多华里,途经12个县、38个村庄。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1948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杨家沟,从吴堡县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西柏坡,从此踏上解放全中国的胜利大道。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牢记在心。现在的杨家沟,已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寻找初心和使命的生动课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常天民说。

挖掘红色资源 讲好红色故事

常天民是土生土长的米脂人,也是一名文史爱好者。2019年起,他接任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在这里当馆长,就不能不弄清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他说。

常天民到各地寻访,对党中央、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期所经过的每个村庄都认认真真走了一遍。他经常去杨家沟周边一些村庄,对照文献资料,一次又一次探访高龄老人,从他们记忆深处挖掘尽可能多的历史细节。他撰写了1.5万字的《米脂县杨家沟红色资源挖掘报告》,并正在组织编纂《杨家沟党史100问》。

“去年,我们听李村圪崂的张尚德老人讲述了流传在村中的一个擦枪走火事件。这与文献资料里记载的‘十二月会议’前夕的枪声相契合,让我们又一次捕捉到历史的细节。”常天民回忆起收集资料的一个小插曲,饶有趣味地说。

常天民还在2021年组织策划了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从杨家沟到西柏坡”主题巡展。“让参观者深刻体会和感悟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是我们办巡展的用意,也是我们今后推进杨家沟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的着力点。”他说。

2021年给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讲解的讲解员刘翠霞,在这里工作了20个年头。那次讲解,成为她职业生涯最难忘的记忆。“当时,总书记夸我讲得好,让我好好讲解,好好工作。我特别激动,深受鼓舞。”刘翠霞回忆道。

讲好杨家沟的红色故事,是刘翠霞的职业信念。她不仅长期苦练讲解基本功,还主动找各种机会“充电”。每年“七一”建党节前后,是她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讲十多次,她开玩笑说,“干这行费鞋。”但不为人知的是,由于长期站立,她腿部患上了严重的静脉曲张,快走几步就疼。

杨家沟革命旧址的红色故事,刘翠霞已讲过无数遍。但每次讲解,她都全身心投入,和游客一起“重新走进杨家沟”,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如今,作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她依旧活跃在讲解一线,坚持做一名红色文化传播者。

张甜是这两年新招进来的讲解员。有一次,一名游客参观时泪流满面,这让张甜深受触动。“杨家沟革命旧址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作为年轻一代讲解员,我感到一种责任和使命,我要用心用情把杨家沟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她说。

牢记殷殷嘱托 凝聚奋进力量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林忙得不亦乐乎。他组织村集体流转闲置土地,种植矮化樱桃和红梅杏,建设高标准谷子基地。同时,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发展庭院经济。黄土高原上的这个红色村庄生机勃勃。

今年48岁的李永林,2021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了我们巨大信心,让我们感到沉甸甸的使命。县上正在加快建设杨家沟革命旧址景区,对我们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时不我待!”他说。

“景区核心区面积3.62平方公里。目前停车场、游客中心、滨水休憩区已建好,‘记忆1947展馆’计划7月底建成。”杨家沟革命旧址景区现场负责人唐亮介绍说,景区建成后将进一步拓展游客游览范围,加深红色旅游体验,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72岁的马永红是杨家沟村的老党员。自村里废弃的豫章小学改建成曙光培训基地后,他就时不时过去给学员们讲述杨家沟的红色故事。“我这人闲不住,要继续当好红色讲解员,让游客来了景区有更深的感受。”马永红说。

村民郭满富看准红色旅游发展的好势头。他在自家小院办起农家乐,几孔窑洞既能吃饭又能住宿,每年给他带来近10万元收入。“现在杨家沟的名气更大了,来的游客也多,够我们忙活的!”郭满富笑着说。

村民马振涛眼看杨家沟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开始种植应季水果。“我和婆姨种了30亩樱桃,在旅游旺季十分畅销,去年卖了20多万元。” 60多岁的马振涛一边修剪樱桃树枝,一边高兴地说。

一年多来,杨家沟村广大党员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红色领航、绿色发展、多产联动”为理念,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升。去年,杨家沟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7元。

“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杨家沟留下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的力量源泉。今后,我们一定会继续发扬革命传统,踏实践行总书记的深情嘱托,运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带领党员群众一起努力,把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李永林坚定地说。(记者 高振博 段承甫


记者手记:

用艰苦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高振博

米脂县杨家沟是一个烙满红色印记的地方。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度过了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

这里见证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在这里写就《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这里也记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记者从讲解员那里了解到一个感人故事:“十二月会议”召开的第二天,恰是毛泽东同志生日。他吃的是同往常一样的“钱钱饭”、酸白菜,并从此给共产党人定下了“不做寿”的规矩——“就是全国解放了,党内也不可搞祝寿活动。”

同样位于米脂县的高西沟村,也传承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面对水土流失严重、老百姓吃不饱饭的现实,勤劳智慧的高西沟人拍崖畔、筑地埂、挖水沟、垒埝窝,逐步把山上光秃秃的“刺眼黄”变成了林草盖坡洼的“希望绿”,实现了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当前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更是少不了奋斗和拼搏。我们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不断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