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 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探寻汉字起源:“字”古文明出华夏

[热点] 时间:2024-04-29 19:40:5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07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字探寻汉字起源:“字”古文明出华夏

■ 李长青

暑假就要到了,文化文字文明大中小学的周刊走进中国字起同学们,在课堂学习“万卷书”后,博物可以有时间行“万里路”,馆探游学四方了。寻汉夏游学去哪儿呢?隆重推荐中国文字博物馆。源古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出华2007年11月开工建设,字2年后正式开馆,文化文字文明是周刊走进中国字起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到目前为止,博物以文字为主题的馆探专业博物馆,在国内还没见到第二家。寻汉夏国内各类博物馆数不胜数,源古但冠以“中国”一语的,屈指可数。这意味着这家博物馆的规模、级别、排位和档次等。

事实上,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为什么是安阳?

文字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为什么建在安阳?

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因为安阳是到目前为止所能确认的中国第一座古都,是3300年前盘庚迁殷后商朝后期的国都。

1899年,在这里发现了甲骨文,随后发现了殷墟遗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专业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以甲骨文为核心的各类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举世无双。

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到目前为止所能确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作为甲骨文的发现地、出土地,将文字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建在安阳,理据充分。

关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安阳市与河南省进行了大量的学术分析与论证,形成了内涵丰富、水平极高、卷帙浩繁的申报材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上网翻查。

源—流—变

作为文字专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展陈内容当然是以文字为核心的,自然离不开汉字的源头、发展和变化。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个影响巨大的传说——仓颉造字,展陈区有一部分展示了这一传说的相关内容。传说不是信史,关于汉字如何起源,必须有材料有分析,那才是科学,所以在这一部分展陈中,展示了大量的远古刻画符号材料,例如河南舞阳贾湖发现的陶器刻符、山东莒县发现的陶器刻符、四川大溪口发现的陶器刻符、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符等,这些都可能与汉字的源头有关。

甲骨文是到目前为止所能确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展区内不仅展示了大量商周甲骨实物,而且用现代艺术手段还原了商王占卜的场景,还介绍了甲骨文的结构特点与造字规则等。

甲骨文之外,在安阳及全国其他地区,还发现了数量巨大的青铜器。在这些青铜器上有很多铭文,其文字就是金文。金文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于极盛,展区内陈列了很多造型古朴、庄严肃穆的青铜器,展示了整齐遒丽、古朴厚重的金文。

在甲骨、钟鼎彝器之外,还有竹简、木牍、丝帛、陶器、玉石、货币、玺印、兵器等作为文字的载体,这些文字的载体,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应用、规范与价值,在展区内,通过长短不一的竹简、造型精致的印章、质地温润的玉石等珍贵文物展示了“物以载文”的演变历程。

战国时期,汉字进入了纷乱时期。秦统一六国之后,在文化上实行“书同文”政策,以秦小篆为国家标准与规范,结束了汉字的混乱。为了书写的方便,小篆渐渐“隶变”,形成“古隶”。“古隶”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楷,成为了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关于这段历史,展区内主要展示了刻石、青铜器铭文、玺印、秦隶等与秦代文字统一和演变相关的文字文物。

由秦朝统一文字开始,书必同文成为汉字的原则,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主干。之后,汉字发展出了楷书、行书、草书等,但其结构形态和规范再无大的变动。

1949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成立,确定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文字改革任务。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全国小学课堂,1962年,《简化字总表》发布,这成为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中国文字史上的最大改革。

计算机时代早期,汉字一度无法录入计算机。然而,王选和王永民扭转了汉字的命运。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则解决了汉字输入难题。

通过这些展陈内容,游学者能要而不繁地把握汉字的历史及其演变发展脉络。

应用—传播—文物

汉字的早期应用,不仅有甲骨和青铜器上的刻制、浇筑,而且有毛笔手写。在展区内,展陈了相应的甲骨实物和圭形石片。这些圭形石片称为温县盟书。

在汉字结构与形态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以汉字写法的灵活多变为主干,形成了以汉字书写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形式——书法。汉字博物馆展区内展示了与此相关的大量碑拓等实物。

公元105年,蔡伦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汉字借助纸张,实现了更广阔的时空穿行与流布。隋末唐初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大大推动了汉字的普及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借助纸张和印刷术,汉字随之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影响了整个东亚。

游客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内观看展览。

汉字作为工具,必然有使用的要求,而要正确使用汉字,就必须解决汉字的识读、普及与规范等问题,博物馆在这方面展示了大量历代字书、汉字教育的内容,向下沿及近现代的汉字标准化、简化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等内容。

作为文字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围绕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主题,中国文字博物馆目前入藏文物约5000件,其中一级文物300余件。

甲骨文实物自不待言,在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必须知道的珍藏,例如——

商代的爰垒。铜质,高40cm,口径17cm,底径16cm,在口沿内一侧铸一铭文“爰”字,阴文。

春秋晚期的温县盟书。河南温县武德镇西张计村出土的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词的文书,在圭形石片上用毛笔黑墨写成。

西周时期的父辛爵。铜质酒器,通高22.5厘米,流至尾长17.12厘米,腹径5.93厘米,鋬下有“父辛”二字铭文。

西周晚期的贾伯壶。青铜重器,通高48厘米,腹径30厘米。壶盖口上铸有铭文八行三十三字(重文二),铭文内容记述了某年二月,贾伯为要嫁往世国的长女铸造铜壶一对,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和祈求万寿之用。

东周楚地的蚁鼻钱。铜质,长1.65厘米,宽1.28厘米,厚0.24厘米,重3.21克。铜贝,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

战国时期三晋的“降亭”陶釜。口径20.2厘米,高13.1厘米,敛口、圆唇、圜底。考古发掘时翼城苇沟到北寿城之间的古城址中出土了一些战国时期的陶釜,上有戳印文字“降亭”二字。古“降”与“绛”字相通,“绛”是地名,春秋时为晋都。该陶釜为证明此城就是晋国都城“绛”提供了一条证据。

以上寥寥几件,仅仅是为了表示中国文字博物馆所藏文物重器的规格等级与价值,不到实际所藏数量的千分之一。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展陈荟萃了历代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了中国文字构型特征和演变历程,反映了研究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丰硕成果,展示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是一部领略中华文明的文字大典。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通过文字记录和梳理的历史,其文献典籍浩如烟海,而文字本身千姿百态的发展史,又何尝不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小朋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写毛笔字,体验汉字文化魅力。

博物馆还专门开设了民族文字展厅,不仅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在中国社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还展示了粟特文、龟兹文等虽然在中国文字史上昙花一现,但是对于解读一些少数民族典籍十分重要的文字。相关展区以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和创新民族文字3个单元展示了粟特文、龟兹文、藏文、苗文、女书、水书等中国民族文字。

在中国文字史中,汉字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字相互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是一面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镜子。

旅游不是游玩,游学更不是游玩,特别是到了安阳,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遗址这些适宜游学的地方,就要认真观看,用心去体验与感受,更要开动脑子,思考分析。毕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句话是连在一起说的。

(作者系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汉字经历了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的过程;在造字原则上,则是从表形、表意到形声;读音方面,除极个别汉字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是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演变而来。(陈耿 整理)

本版图片均由新华社发(李长青)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