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和家长千万要注意这七大骗局

[休闲] 时间:2024-04-25 17:40:0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47次

  7月23日,高考全国各地公布了高考录取分数线,考生接下来考生与家长最关心的长千就是考试成绩查询和填报志愿了,公安部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骗局伴随着考生们填写志愿的高考焦虑,一些不法分子又开始蠢蠢欲动,考生他们利用非法获取来的长千大量考生及家长信息,进行以谋取钱财为目的骗局的诈骗活动,致使一些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高考公安部门梳理了七种常见的考生高考诈骗套路,请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长千

  骗局一:伪造虚假查分链接

  典型案例一:某地一考生家长收到“学校”发来的骗局短信,称点击链接就可查询孩子高考成绩。高考然而,考生这名家长点击链接后,长千不但没查到成绩,银行卡内的5万多元不翼而飞。

  警方提醒:高考结束后,不法分子会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诱骗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或贩卖个人信息,或实施电信诈骗。不少所谓的查分网站暗藏木马病毒,考生或家长点开后,手机内的相关信息便被不法分子盗取,造成经济损失。还有的骗子会直接开价,要求家长支付一定金额查询分数。

  查询考分,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和查分网站,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如果不慎点击,请立即卸载手机上的支付宝等快速支付工具,确保资金安全。必要时,向专业技术人员求助,清除病毒。

  骗局二:花钱能买内部指标

  典型案例二:某地一考生家长通过“朋友”找到高考录取的门路。该朋友向考生家长宣传有“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等政策空间,能够通过想办法、找关系、买指标的方式拿到“内部指标”。然而,这名家长将钱转出后,这个所谓的“朋友”人间蒸发,还耽误了考生的志愿填报。

  警方提醒:自主招生的考生要参加高校组织的测试并通过后,才能被列入具有入选资格的考生名单。取得资格的考生在填报志愿后,由高校按招生章程公布的相关规则择优录取。

  骗局三:大数据精准填报志愿

  典型案例三:高考志愿填报前夕,考生张三在浏览招生网站的过程中,发现网上有平台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进而打出“精准填报志愿、一分不浪费”等广告,最终张三通过一次购买2万面额的VIP卡,享受一对一的“精准”指导,最终影响了其高考志愿的填报,不幸落榜。

  警方提醒:各地教育部门已经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质机构或企业合作,商家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属造谣,无非是营销口号,其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推敲,且志愿填报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在面对这些填报志愿APP、广告时需提高警惕,谨防诈骗。

  骗局四:混淆学历类型招生诈骗

  典型案例四:高考填报志愿后,考生李四因为发挥失常而落榜。李四在浏览网页时,发现通过花钱的方式能够上大学。当李四与所谓的招生人员取得联系后,其告知李四低分同样可以进入大学,获得大学文凭。只要缴纳一定费用,无需网上填报志愿就能获得录取通知书。直到李四进入学校后,才发现其是通过院校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其他办学形式学习,此刻才追悔莫及。

  警方提醒:普通高校招生需要通过正规渠道报名考试、填报志愿、投档录取。考生和家长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一定要通过省教育考试院指定的查询渠道,进行录取信息比照验证,对招生高校的办学类型进行确认,避免上当。

  骗局五:冒充军校招生

  典型案例五:考生张某收到一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生招生办公室”名义寄发的“国防生预录通知书”,称只要缴纳一定费用,就可利用内部指标,提前录取为国防生。犹豫之下,他们将通知书拿到当地人武部核实,最终被人武部识破。

  当地对相关情况展开了调查,发现辖区不少考生和家长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有的打着“国防部征兵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生招生办公室”等招牌,进行招摇撞骗;有的假冒军校领导、军队机关工作人员等身份,吹嘘有“内部招生指标”;有的甚至把考生“招进”一些高校委培班或民办学校、技工学校就读,许诺毕业后安排到部队工作。

  警方提醒:军校招生与地方高校招生一样,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不允许任何个人私自携带招生公文,招生过程也不存在向考生或家长展示公文这一环节。缴费是诈骗的最终目的,考生及家长不要上当受骗。

  骗局六:海外留学陷阱

  典型案例六:李女士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您好!我是某市教育局对外招生办,如您子女有赴国外留学意向,可与本人联系。”按照对方提供的电话,李女士很快联系上了这位“董先生”。“董先生”表示,除了帮助李女士孩子办理英国“杜克大学”的入学手续,还可以为其申请一笔交流生助学金。深信不疑的李女士随后通过网上银行,先后向对方支付了68000元人民币,最终发现被骗。

  警方提醒:选择出国留学的考生,如果选择个人申请,要和国外大学实时保持联系。如果选择留学机构,要选择规模较大、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好、经营状态佳的留学中介。在缴纳中介费用时,一定要谨慎,看清合同,不要被机构所谓的优惠折扣“冲昏头脑”。

  骗局七:“提前发放助学金”式诈骗

  典型案例七:考生小张家中经济困难,某日,小张在家中接到自称高校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可以对困难考生或成绩优异考生提前发放助学金,再不领就要过期,但需先交纳一笔费用,然后该工作人员指挥小张通过网银的方式转账,最终上当受骗。

  警方提醒:助学金的发放需要从申请到评审,再经过公示才能发放到学生手中,而整个过程都是所在学校参与的,而且助学金是要记入学生档案的,岂能网上直接操作。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