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一两已值千铜钱 古人购物如何付钱?

[百科] 时间:2024-04-19 08:48:1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31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一两已值千铜钱 古人购物如何付钱?

资料图:古代集市

文\本刊特约撰稿 金满楼

如今,海南何付现代人的周刊值千购物是越来越方便了,不管是两已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或者最新试行的铜钱数字人民币,只要掏出手机,古人购物即可一付了之。海南何付可以想象,周刊值千在不远的两已将来,恐怕连钱包和银行卡都不用带了。铜钱和现在相比,古人购物古代的海南何付货币形式混杂,支付方式可是周刊值千要麻烦多了。

资料图:秦朝半两钱

铜钱年代

在人类社会的两已早期阶段,由于交易需求比较有限,铜钱因而一般以“以物易物”为主。古人购物直到后来,才产生了交换的中介物——货币。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很多国家最开始都是采用海贝作为最原始的货币,包括中国古代也是如此。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由此开始产生了人工铸币。

或许因为冶炼技术要求不高的缘故,多数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铜作为货币的主要原料。譬如中国的商朝,就是用铜仿制海贝,而铜币随后历经各朝各代,使用了三千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国内的铜币铸造开始进入了成熟阶段。当时,像“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这样的主要大国都铸有铜币,其中又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比较出名。这些铜币,至今都时有发现。

秦始皇灭亡六国后推行统一政策,所谓“书同文、车同轨”,货币也是一样,“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之后,原通行于秦国的圆形方孔钱被推广到全国,这就是所谓的“半两钱”。值得一提的是,由秦朝“半两钱”确定的“圆形方孔”的铜钱形制,一直沿续到清朝时期。

汉朝以后,从汉武帝开始,铸币权开始收归中央,民间铸币被视为非法。当时的“五铢钱”,是汉朝唯一的合法货币。秦汉时期的铜币,“半两”或“五铢”都是钱的重量(二十四铢为一两),这一做法在唐朝后有所改变。

据《旧唐书·食货志》中的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这就是说,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621年)时改革币制,钱文不再强调重量而改用“通宝”,这种做法也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宋朝以后,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铜币铸造进入一个高峰期。据统计,北宋时期大约铸造了2.5亿贯铜钱(每贯一千文),远远超过其他朝代,大概也只有清朝才能与之相媲美。

资料图:清朝银锭

银钱年代

铜币以外,中国古代也曾铸造过铁钱,不过应用面远不如铜币。此外,在明朝尤其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银两开始成为与铜币并列的主流法定货币。之所以采取银两作为主流货币,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铜币价值低,不利于商品交换尤其长途贸易,而金币的价值又太高,同样不适合交易。

明清时期,货币流通模式大体以银为主、以钱为辅,或者也可以称之为“银钱混合制”。在实际生活中,这一模式往往体现为“大处用银、小处用钱”。也就是说,在大宗贸易或者购买贵重物品时通常使用银两结算,而一般日常生活比如买买菜、喝喝茶,一般就用的铜钱。否则的话,携带一个大元宝去吃饭,不说裤兜吃不住这小4斤的重量,就是去了饭店,那主人也没法找零,因为一锭大元宝几乎能把店里所有东西都买下了。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使用银两也很不方便,因为银两有银饼、银锭、银元宝、零碎银子等各种形制,使用时既要称重量,又要看成色,非常麻烦。而且,由于是银、钱双轨,其中的换算就很重要了。明朝诗人何景明在《岁晏行》中说,“白金纵有非地产,一两已值千铜钱。”这说的是白银一两,可兑换成一千文铜钱。当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这个兑换率都有所不同,有时的波动甚至达到一两倍。

清朝的铜钱又叫“制钱”,一枚制钱是1文钱,1000文又称“吊”或“贯”。按官方规定,1两银子应兑换1000文。但在民间,银价和钱价一直在变动,如清初制钱投放不足,1两银子只能兑换800制钱;乾隆朝后,银价上涨、铜价下跌,1两银子就不止兑换1000文了;道光朝时期,由于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1两银子甚至可兑换2000文以上;而晚清时期,1两银子兑换的制钱数一般在1100文至1800文之间徘徊。

值得一提的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外国银元如墨西哥鹰元等开始流入我国。由于外国银元形制规范、价值稳定,因而在沿海一带很受欢迎。受此启发,清末时期清廷户部和各省也纷纷铸造银元、铜元,而由此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对各省新政如练新军、办教育等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资料图:北宋交子

纸币年代

尽管不能与滥印纸币相提并论,但过多的铸造铜元同样会带来相应的通货膨胀。据统计,1905年时全国已有17省开铸铜元;至1907年时,各省铸造铜元多达124亿枚;1910年时,流通市面的铜元价值已达1亿两,这还没有算上国内外私铸的铜元。相对应的,清末十年的物价较以往也有明显上涨。

作为金属货币,铜元带来的通胀和纸币相比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一般认为,北宋时期的“交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早出现在四川,由成都十多家富商联合发行,它既可以在市场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铺”兑换现钱。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交子改由政府统一发行。南宋时,交子改称“关子” “会子”,但由于发行量过大而导致持续贬值。

元朝时期,虽然也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当时主要以宝钞为流通货币。这种以纸币为主的朝代,在中国古代是十分罕见的。最开始时,宝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元朝统治者即滥发纸币来弥补开支,最终物价飞涨,重蹈覆辙。明朝初年,朱元璋也曾推行“大明宝钞”,但抑制不住的发行量和遏制不了的通胀贬值,最终让大明宝钞不了了之。

清朝时期也发行过纸币,最开始是顺治八年(1651年)发行“钞贯”,10年后废止;后来在咸丰三年(1853年)时,因为太平军起义,清廷银钱两断、风雨飘摇,不得已而发行“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然而,在完全没有后备金的情况下,所谓“大清宝钞” “户部官票”几乎没有信用可言,推行不到两三年后即沦为废纸,之后即被清理,不再使用。

近代以后,外国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如汇丰、花旗银行等都曾发行过以银元或银两为单位的钞票,因为信用相对可靠,因而在上海等通商口岸有所流行。清末新政时期,清廷设立户部银行,也开始尝试发行“银两票”和“银元票”,但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发行时间很短,规模也不大。

北洋时期,由大清银行转制而来的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继续发行钞票,但因为时局动荡、信用不足,这种“中、交票”的价值往往低于面额,通常要打个五六折才会被人接受。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强力推行法币,实行了三千多年的金属货币才陆续退出流通市场。之后,中国也真正进入了纯粹的纸币年代了。(金满楼)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