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电力保供遇高温考验,“风光水”准备好了吗?

[娱乐] 时间:2024-04-26 06:02:3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81次
每经记者 李彪 实习记者 周逸斐    每经编辑 陈星    

  今年以来,风光水多地遭遇高温热浪袭击,多地电力气候、保供备好电力保供成为这个夏季的遇高验准热词。

  7月27日,温考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召开“应对气候风险的风光水电力保供报告发布会”,并与北京绿源碳和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布《考虑气候风险的多地电力电力系统保供能力提升路径与机制研究》(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保供备好在以极寒和高温为核心特征的遇高验准气候场景下,将出现用电负荷大幅上涨、温考电源总体供电能力下降的风光水现象,超出了电力系统的多地电力常态化保供能力范围。在不考虑需求侧管理措施和应急调整输电计划的保供备好情况下,青海和广东的遇高验准电力缺口可分别达到全网最大负荷的40%和10%以上。

  开展极端气候风险与电力保供问题研究愈加重要,温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后发现,在经济复苏和高温炙烤下,电力消费“抬头”的趋势仍会持续,气候对用电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煤电仍是电力保供主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7月以来,“能源电力安全保供”成了“热词”。

  7月13日,国资委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国资央企能源电力保供和重点行业企业经济运行工作。7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工作情况汇报。7月26日,国新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保供有关情况……

  这与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天气不无关系。

  记者了解到,夏季电网最高负荷通常出现在7~8月,但今年5月以来,高温来袭让用电大省提前进入用电高峰期。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近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及夏季气温因素,预计夏季全国最高用电负荷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至1亿千瓦。

  新增加的负荷会变成用电缺口吗?蒋德斌对记者表示,迎峰度夏期间,在来水、燃料供应和机组运行总体正常情况下,充分发挥电网统一调度体制优势,用足大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后,预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形势仍偏紧;东北、华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今年夏天电力供应遇到诸多新挑战,多位专家向记者透露,煤电仍是电力保供的主力。截至7月20日,中电联燃料统计口径内燃煤电厂煤炭库存1.1亿吨,同比增长2241万吨,为近4年以来最高,平均可用天数21.0天。

  如果未来高温持续,是否会影响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康俊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力保供可以分为短期保供和长期保供,煤电用来长期保供,抽水蓄能则可以用来日常短期保供。

  他进一步解释,煤电会在一定时期内作为我国的基础保障型和灵活调节型电源,尤其是在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担负保供重任,但并不会就此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不会影响能源结构调整优化。

  “第一,如今煤电遵循增容减量原则。虽然装机容量继续提高,但利用小时数在逐步缩减;第二,新能源具有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但可以将这些出力不稳定的风电、光伏转变为出力稳定的电源。比如建大量抽蓄、储能,实现短期电量和负荷的转移。”

  下半年水电形势需观察

  水电是重要的支撑性、调节性电源,但今年上半年,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了22.9%,进入主汛期后,西南地区主要流域来水依然偏枯,客观上增加了电力保供的压力。

  蒋德斌对记者解释,今年盛夏期间全国水电生产总体形势大概率好于2022年同期,但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主要流域降水持续偏枯,当前部分大中型水电站蓄能值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水电机组顶峰能力受限。

  常规水电对河流和降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这是否会影响全国的用电需求?

  对此,中电联计划财务部计划处处长张卫东告诉记者,国内目前能够实现技术可开发的水电基本已经开发完了。水电总量装机约4亿千瓦,每年常规水电发电量大概1.3万亿~1.4万亿千瓦时,约占总发电量的15%。因此即便是来水不足,也不会大规模影响到全国。“但确实对水电大省影响比较大。”

  张卫东认为,6月份以前的水量占全年水量不大,国内一般从7月份才开始大规模降雨,因此还需要时间来观察下半年水电形势。

  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王阳进一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水电的整体情况可能不会像上半年那么严峻。我们可以看到,7月份长江上游、东北地区以及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是偏多的。”

  一般来说,中国的雨带四、五月在我国华南地区登陆;六月份,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七、八月份推移至华北、东北地区;九月份,雨带南撤,雨带主要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测,预计2023年“七下八上”期间,松花江流域东部、辽河流域东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两成以上;松花江流域西部、嫩江流域、辽河流域西部、海河流域东部、淮河流域东部、长江流域下游、太湖流域和珠江流域降水偏多一至两成。总体上,今年7~8月份不会出现像去年一样的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灾害。

  研究再生能源发电更重要

  由于目前国内能够实现技术可开发的水电基本开发完毕,研究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律就显得更为重要。

  “我国的电源结构是多元化的,水电出力不足可以通过增加其他电源出力来弥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负责人关鹏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一方面,要督促火电应发尽发,度夏前统筹安排检修,保障煤炭、天然气供应,确保火电顶峰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能源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今年以来加大了新能源的建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6%和7.4%,形成了重要的发电能力补充。

  但不能回避的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短时间、高频次的气象波动会对风光发电效率和出力程度带来巨大影响,因此针对风光发电资源的气候预测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王阳强调,区域性高温干旱、大范围寒潮、雾霾、沙尘、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通过影响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破坏能源基础设施,进而影响能源电力安全。

  下一步如何提升对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律的认识?

  王阳认为,气象部门首先可利用全国高密度的气象观测台站、测风塔、卫星遥感、再分析资料等开展精细化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详查和评估。评估过程不仅要关注风光水资源的平均状态,更要关注其波动态,尤其是极端态。

  其次是提供精准的风能、太阳能资源预测。这里尤其要强调中长期预测,这些预测信息可以用于指导能源电力企业的生产、调度和运行,并帮助其提前预判可能的气候风险。

  但无论是短期风光功率预测还是中长期风光发电量预测,都面临诸多挑战。

  王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针对风光资源的气象和气候预测起步时间较短,有一些规律性认识还在逐步提高,这也是世界性难题。

  王阳进一步解释,从全国平均来看,风资源基本上有10%左右的年际波动,光资源相对稳定一些,在5%左右,但这个数值跟空间位置有很大关系,每个区域的波动不一样。细分到季节和月尺度,风光资源的波动又会明显加大,可能会到20%~30%,甚至更多。

  “我们要把这个规律研究清楚。”王阳表示。

责任编辑:吴剑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