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扶贫车间”助脱贫 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新生活有盼头

[热点] 时间:2024-04-26 12:24:0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52次

  “搬迁了并不等于就脱贫了,扶贫车间搬迁群众要谋生路、新春新生生活。走基昭通”昭通的层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心里很高兴,他们在春节前住上了新房,脱贫开始了新生活。易地

  住上新房才是扶贫第一步,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附近,搬迁一个个“扶贫车间”让安置区群众的安置生计有了着落,往后的群众日子有了盼头。

  

  “扶贫车间”助脱贫 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新生活有盼头

  “扶贫车间”助脱贫 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新生活有盼头

  小线圈串起脱贫新希望

  一环环线圈被摆放的扶贫车间整整齐齐,工人们娴熟地加工着磁环,新春新生顾不上喝一口水。走基昭通在昭通和昇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层助6条生产线生产着磁环、脱贫变压器等微型电子配件。

  “易地扶贫搬迁户来这里务工,离家近,既可以照顾孩子、老人,又可以有一份收入。”扶贫车间的厂长杨世勇告诉记者,工厂于2019年3月成立,距离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约2公里,招收了300余名安置区群众,其中建档立卡户有260人左右。

  据杨世勇介绍,磁环、变压器的加工非常简单,工人培训快则半个小时,慢的话仅需两三天,“数数圈数,挂两个角,熟能生巧。”鲁甸县的8个乡镇都有生产车间分布,附近的工人可以在家门口灵活加工。

  “计件付钱,多劳多得。”杨世勇说,公司会给工人生活补助、全勤奖励,以及优秀员工奖,工人们平均一个月有2600元左右的收入。

  接单子、生产、检测、发货……扶贫车间2019年产值约1300万元,为安置区群众提供了稳定就业岗位,“欢迎更多群众来厂里工作。”杨世勇高兴地说道。

  

  “扶贫车间”助脱贫 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新生活有盼头

  “扶贫车间”助脱贫 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新生活有盼头

  “扶贫车间”助脱贫 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新生活有盼头

  能生吃的香菇藏着扶贫“因子”

  广东粤旺集团技术总监吴从军从菌棒上摘下一朵香菇,直接吃了下去,“这个香菇真香。”

  在广东东莞帮扶项目鲁甸食用菌种植基地,一个个黑色的大棚内,工人们早早地将菌棒上的香菇采摘完。记者在仅剩的几根菌棒上看到,香菇有的细长挺拔,有的粗壮均匀,还有的扁头扁脑,姿态各异。

  “直接摘下生吃,口感更浓郁,还会散发出阵阵清香,此外氨基酸含量高。”吴从军说。

  据了解,鲁甸县粤旺食用菌产业园一期总建设大棚500个,每个大棚可种植菌棒6000棒,每菌棒可产2.5市斤鲜菇,每年种植两季,总产值15000公斤。目前,有50个大棚投入使用,鲜菇已上市并产生效益。

  园区优先招收易地搬迁户,1000个大棚建成后,按一户一棚,可解决1000名群众就近就业,厂房可提供就业岗位100个,每人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1100户4400人能在园区稳定增收。

  36岁的李德东2018年从鲁甸县龙树镇新乐村易迁至卯家湾安置区,目前在粤旺食用菌基地工作,并作为技术骨干培养。经三月左右的学习,他掌握了香菇种植技能,现在自己承包一个大棚种植香菇。

  承包种植以来,李德东收了三茬香菇1.4万多斤,毛收入5万元左右,净收入约1.8万元。

  据介绍,农户可自由选择务工、承租大棚种菌、固定资产收益分配等3种方式促进生产经营与增收。

  

  “扶贫车间”助脱贫 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新生活有盼头

  “扶贫车间”助脱贫 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新生活有盼头

  “扶贫车间”助脱贫 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新生活有盼头

  土地流转、劳动报酬、龙头分红 三种方式稳住新生活

  早上7时30分,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的7辆车抵达永丰镇安置点,载着工人,前往6公里外的苹果种植区上班,这些工人从大包山易地扶贫搬迁到永丰镇安置点,有了份好工作。

  在昭通永丰镇新民村,成片的苹果种植园区,苹果树依次排开,十分壮观。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一区和四区负责人高冰介绍,公司苹果种植区目前共有6个,每个区有5000亩,每亩有192棵苹果树,亩产800-1200斤苹果。

  高冰告诉记者,公司的工人有贫困户、安置群众等,土地流转、劳动报酬、龙头分红三种收入是可持续性的,可以保证工人不会返贫。

  据介绍,公司在永丰镇新民村荒冲自然村从当地老百姓手里流转了5万亩地,期限是30年,前5年每年900元每亩,之后每满5年增加200元。

  此外,在园区的工人主要从事园艺工作,修剪树枝、梳花梳果、为苹果树涂药保护树干,同时还会采摘、挑拣苹果,每天有90—120元收入。“挂果期需要600—800名工人才能满足园区需求。”高冰说,根据苹果销售的收入,工人们还会有分红,现在工人的平均工资在2400元左右。

  园区里,43岁的农机手赵庆春正在为水箱加水,他流转了10亩土地给公司,现在每个月有3000元收入。他以前种植烤烟,不仅有成本支出,还总是挂念着,“现在在园区工作不用操心,比较单纯。”他说起在园区工作后的变化,专注且高兴,以至于没有发现水箱的水已经溢了出来。

  往苹果种植区看去,远方的居住区,土房变成了楼房,“以后我们要以农业为载体做产业旅游。”高冰充满信心。

  “扶贫车间”内,工人忙碌而又喜悦,因为幸福的生活就在眼前。

  云南网记者 赵黎浩 毕芃 彭薇 全婧 段芃 实习记者 杨婧瑶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