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意蕴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意蕴

[焦点] 时间:2024-04-27 12:05: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49次
中评社北京10月25日电/党的中国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式现深入阐释。代化的整无论从形成逻辑、体性发展历程,意蕴还是中国从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来看,式现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代化的整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体性中国特色”。全面、意蕴准确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整体性意蕴,有利于把握历史主动,式现增强道路自信、代化的整理论自信、体性制度自信、意蕴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历史主题的贯通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追求的最伟大梦想。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源被动式现代化由此开启。少数进步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以经术作政治,慷慨论天下事”,其家国情怀、忧患意识、民族气节溢于言表。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腐朽的专制王朝痛定思痛,试图通过“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实现强军之梦。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何去何从,统治者还是希望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寻求答案,殊不知社会制度的腐败才是战争失败的最终根源。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赶跑了皇帝,推翻了帝制,但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梦想仍然难以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  二维逻辑的统一性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设想,但在不触动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等靠要”,只能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蕴含其中的现代化理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来源和实践遵循。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现代化带给人类的文明成果,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化意识的增强等,同时,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本全球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因为现代化在推进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虽然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物质财富,但资本主义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幸福等现代性价值很快被社会贫富两极对立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否定。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又根植于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实际、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实践探索的持续性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辛、曲折而长期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此指导现代化建设。按照中共八大的精神,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成效是显着的。但是,党内“左倾”错误对现代化建设造成严重危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行了先农村后城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阶段。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新战略新举措,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如期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