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舞长江经济带 绘就云岭新画卷】见证参与千年的跨越

[百科] 时间:2024-04-20 11:45:3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69次

  离新城区几公里远的共舞城墙坝安置点,是长江泸水市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这个社区搬进来了2500多户一万多人。经济卷

  除了可以享受到城里更加先进的绘的跨医疗、教育,云岭更让人高兴的新画。是证参居民在家里可以放心地使用各种电器了,松明点灯、千年柴火取暖已成为了过去。共舞

  “房成电通”是长江南方电网公司对10万搬迁群众许下的郑重承诺——安置点建在哪里,电就通到哪里。经济卷“房成电通”,绘的跨短短4个字,云岭说起来容易,新画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十分困难。证参

独龙江供电所工作人员在腊配小组开展安全用电检查,并帮助居民用户消除用电隐患。何海波 摄

  房成电通

  刮知丽是今年第一批由福贡县子里甲乡腊母甲村搬迁入住的搬迁户,她今年68岁了,由于之前一直住在农村老宅,一下子搬迁进城,洗衣、做饭、烧水、看电视样样都离不开电。

  “房成电通”是南方电网公司对10万搬迁群众许下的郑重承诺——安置点建在哪里,电就通到哪里。“房成电通”,短短4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十分困难。原负责福贡江西安置点电力配套工程的怒江福贡供电局副总经理陈刚说,“我们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参建单位多,每个单位的近期工期目标不一致,多单位工作面交叉,有效施工工期短”。电力配套工程要同步建成,而在此期间留给我们的有效施工工期仅40天。他们要在这短短的40天内需要完成新建6个配电室内的电气设备的组装调试及室外电缆的敷设工作。在电力建设过程中,计划建设部组织部门人员及施工队伍采取“5+2”、“白加黑”的工作方式,为确保在既定时间前完成电力建设任务,平均每天晚上加班加点到两点多,最晚的一次到早上6点多。

独龙江供电所员工在乡政府片区开展应急保供电工作。和秋 摄

  在计划建设部、安全生产部、供电服务中心、上帕城区供电所等部门的无缝衔接努力下,3月14日,怒江福贡县江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6个配电室运行调试成功并顺利送电,标志着怒江州全部8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供电工程建设全部实现“房成电通”。

  “怒江的发展,离不开央企的大力支持。”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说。

  为了做好电力先行者的角色,南方电网自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1.77亿元开展电力扶贫项目建设,顺利完成了“三区三州”怒江深度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任务,所有自然村100%通动力电。其中1.81亿元用于易地搬迁安置点永久用电问题。

高德荣老县长到电力抢修现场看望供电所员工。何海波 摄

  只为点亮

  有人往山下搬,也有人往山上搬。

  怒江福贡供电局李加胜是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干农网11年了。2019年的福贡县马吉供电所马吉村委会碧丹罗组配变新建工程在他农网改造生涯中印象深刻。工程于2019年4月1日开工,动态投资94.91万元,工期不长,只有11个月,改造普通照明不多,仅39户。但物资搬运问题是个老大难,占了整个工期的3/5的时间,电杆靠绞磨运,拉线盘、变压器、金具靠人背马驮。

独龙江供电所工作人员在腊配小组开展安全用电检查,并帮助居民用户消除用电隐患。何海波 摄

  从马吉村到项目实施工点碧丹罗村不通公路,有些地方是山路、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路,有路的地方2个人并排走都困难,这段山路海拔差500多米,经常搞农网的项目人员空身爬上去也需要2个小时。

  一根12米的电杆重1200公斤,一次拉不成,只有半截半截的用绞磨拉,用钢丝绳绑在电杆上,需要5个人一起控制。山里路一遇雨天泥巴稀烂,钢丝绳就会抵在泥巴里,需要有人来把钢丝绳撬开,走10多米撬一次,村委会到碧丹罗组2.6公里路程,最多一路上撬了近200次。

供电所员工在巴坡村委会开展线路日常巡视工作。和秋 摄

  拉线盘、变压器、变具等材料就靠人背马驮来运,拉线盘近100公斤,一块只能两个人一起背,一天正常背两趟,三趟已是极限。施工队的王有光是四川人,80后,队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因为家境贫寒,小时候初中读完就回家务农。后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跟随施工队干了六七年了,吃得起苦、干活认真,大伙对他评价都不错。为了这次的工程来到怒江,算是“大开眼界”。虽然他四川的老家也是穷山沟,但也没想到,还得抬电杆,个子瘦小的他,肩膀都摩破皮了,但只能硬着头皮上。

  就是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工程于2020年4月30日完工,解决了马吉乡碧丹罗小组39户用电户电压质量低的问题。

  “39户,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这也是我们电网对社会的一个责任所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电力需求,也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李加胜说。

  “要增收、电先行”。不优先解决电的问题,产业扶贫也将得不到较好的效果。正是这样的理念,支撑着他们往山上“搬”。

独龙江供电所工作人员在腊配小组开展安全用电检查,并帮助居民用户消除用电隐患。何海波 摄

  四川人李华康早些年经招商引资进入怒江州泸水市大规模种植花椒。2018年4月,他扩大花椒事业版图,投入600万元在六库镇的两座山上开设了花椒鸡养殖场,养殖规模预计可达5—10万羽。花椒鸡养殖场按合作社形式在2018年带动当地建档立卡户135户共461人,2019年新增带动建档立卡户60户,为当地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

  “以前不太懂,把电的用量报小了。”李华康说,此前养殖场用电接入附近的移民搬迁安置点变压器,现在因为用电量增大,超过原有变压器的承载能力。“养殖场用电量最大的是保温室,只要开始孵化小鸡,就要保持恒温,24小时不能断电。但颗粒机、炒锅以及保温室、孵化室里的机器不能同时开,只能减少每次的孵化数。”

  最终,南方电网为花椒养殖场分别新建了100千伏安、200千伏安的变压器,并架设架空线路,为养殖基地送去“充足电”,也照亮了深度贫困区农户的增收致富路。如今,养殖场保温室小鸡孵化一次可达一万羽。养殖量上去了,李华康摩拳擦掌,准备闯出怒江州,把这些吃花椒长大的特色鸡卖到广州去。

独龙江供电所员工帮助巴坡村委会木兰当小组10号房用户处理故障报修。和秋 摄

  地生四金

  松柏村位于怒江兰坪县营盘镇,从山脚到村委会需要30分钟的车程,这里山高坡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水资源短缺,发展产业存在重重困难。

  从村委会出发,还需要20分钟的车程,才能到达深藏在松树林当中的“宏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面积不大的养殖场,却养着五百多头的肉牛,一百多头的肉驴,以及数量可观的中华蜂、山地鸡。负责养殖的是松柏村大沟头九组村民罗正雷,每天早上,他和媳妇需要给养殖场打扫卫生、粉碎植物饲料等工作。

  “我家是建档立卡户,老母亲已经87岁,两个娃娃在读书,负担比较重,自从我们合作社开工建成到现在,我一直在此务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还能在家照顾老人,每个月工资收入有3000元,年底还有分红,每年的收入4万多元。”

独龙江供电所员工在孔目电站拦河坝开展消缺工作,保障电站机组的正常来水量。和善聪 摄

  今年45岁的罗正雷,一直以来,是靠种植玉米和少部分的稻谷支撑起这个家庭,经济结构单一,收入不高,因为小孩读书,母亲年迈多病,各种费用支出大,2015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如果没有这个合作社,也许,他如今还是只能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产业发展是让村民快速脱贫、长期致富的根本。然而地理环境制约、经济结构单一、分散养殖、种植效益不高等“短板”和困境摆在了作为挂联单位的南方电网云南怒江供电局面前。为了走出一条发展之路,怒江供电局党政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到松柏村走访调研,帮助松柏村定规划,理思路,结合松柏村林地、草场资源丰富的实际,2016年7月,南方电网先后共出资193万协助村委会在松柏村成立了“兰坪县宏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独龙江供电所员工在乡政府片区开展应急保供电工作。和秋 摄

  “我们把地租出去,一年能拿到上千元的租金。在附近的养牛场打工,一年挣几万块钱的工资。扶贫贷款入股,一年又有几千块钱的分红,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松柏村村民和海梅谈起未来的生活,一脸笑容。

  “一地生四金”,这是怒江供电局和松柏村委会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运行的一种扶贫致富模式。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赚“薪金”、股份投入分“股金”、种植青贮饲料得“现金”。这种精准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找到了致富门路,激发出村民的内生动力。

  怒江供电局供稿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