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骥:客家历史传承与文化要从族谱做起

[热点] 时间:2024-04-19 12:53: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95次
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子骥。刘骥历史(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7月7日电(记者 段晓鲁)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传承从族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与新界林村青年中心于6月28日共同主办“中华情·回归路·客家心”专题活动,文化目的刘骥历史是建立客家人跟祖国的联系,带大家瞭解客家文化特色,传承从族并且一起回顾香港回归二十五年来的文化发展变化。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子骥透过视像发言。刘骥历史他表示,传承从族如何恢复客家的文化历史传承与文化,就是刘骥历史从恢复自己的家族史做起。从族谱里回忆起自己的传承从族长辈和祖先,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家族树有多么硕大,就能培养起对家族与族群的刘骥历史自信与自豪,才能在文化霸权制造的传承从族流行风潮下不至于盲从与迷失。  刘子骥发言全文如下:  “伏以日吉时良,文化天地开张。沉沉下拜,立案焚香…”对已离开客家庄生活的大多数客家青年来说,在过年与三节祭祖时的请送神文,恐怕已是生活中难得听到的客语了。虽然根据统计台湾客家人口应该接近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但实际相对于占人口与文化绝对优势的福佬族群,居住在客家庄外的客家人们,往往默默地学会了福佬话,把自己的客家身分隐藏在家门里。  从懂事起我就和家族一起住在桃园龙潭陂,一个南桃园典型的客家庄。小时候我没有特别去思考自己讲话的口音,也没有人特别教我说客语,只知道学着大人怎么讲话。童年的我并不瞭解什么客家文化传承,就像鱼游于水中而不知水。但是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每年扫墓时,父祖辈都会向我们这些后生说起开台祖夫妇怎么离开广东的家乡渡台、怎么在林爽文事变中牺牲成为义民,开台祖的五个儿子又怎么开枝散叶成为五大房的故事。  在1990年代读小学时,我离开桃园住到了台北,然后我才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福佬文化的绝对优势:与现在许多台派政客宣称的“国民党打压台湾福佬文化”不同,虽然国民教育体系只用“国语”教学,但在流行文化中是几乎感受不到客家文化或原住民文化的。当时公立电视台会播放“天天开心”之类的全闽南语综艺节目,而八点档连续剧以外最受欢迎的节目,是全闽南语的歌仔戏和布袋戏;传统菜市场里也有卖流行音乐录音带的地摊,除开国语英语以外,销量最好的就是闽南语专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逐渐学会听、学会讲闽南语,并且不轻易让外人知道我的出身。  其实这不止是客家人、也是很多外省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妥协的结果。虽然福佬籍的朋友通常并不至于会因为我的客家出身而不跟我往来,但生活中仍然常遇到拿客家人的刻板印象来取乐的段子。对台湾大多数非客家人来说,所谓的客家只是青布、菜包、茶叶等物质构成的符码而已,不在客家庄里生活的客家人们总是藏着掖着,也并没有人认真地推广。  随着我年龄增长,对台湾历史和社会的瞭解越来越多以后,我注意到有些在文献上记载的、福佬人对客家人长期以来的偏见与误解,比如说客家人都小气抠门、会欺负儿媳、大男人主义压榨老婆之类,原来并没有因为数百年的相处磨合而减少,甚至比我曾经以为的要根深柢固。  在2000年以后,虽然政府成立客家事务委员会,举办不少客家文化相关的活动,但我反而感觉台湾的社会风气已经开始转变,以往那种移民社会的包容性逐渐消失,社会的重心已快速地向福佬人倾斜,福佬人与其他族群的关系正在快速恶化。  最让我感觉格格不入的就是“义民祭”。义民爷是台湾客家人独有的信仰,而且是与其他族群完全不互通的特殊信仰。在林爽文、朱一贵、戴潮春等福佬族群发动的反清民变时,历经多次争抢资源的闽客械斗的客家族群为了自保,组织乡勇与来台的清军合作平乱,其中的牺牲者获得清廷表彰故而称为“义民”。包含我们家族在内,许多客家家族的祖先都是义民爷,这也是闽客械斗历史的重要注脚。  敬拜义民爷,并不是为铭刻闽客之间的仇恨,更多是强调客家人的自我认同。然而看着福佬籍的政客也跟着起哄、对着义民爷的神位行礼如仪,我却无法从这个“嘉年华”中感受到历史的重量。这就是我对客家文化传承的担忧与焦虑,因为就像义民节变成了义民祭,历史在传承当中流失,而文化被简化成了符码与刻板印象。  相对于明明祖上根本来自大陆、却总是刻意忽略与闽南的血缘及历史联系的福佬人,我一直都以自己属于客家这个“有历史”的民族而感到自豪。从小我的父祖辈就告诉我:我们的开台祖是带着族谱来台湾的,将来不管我们的族人去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要带着族谱的抄本、好记得自己是哪房哪辈;甚至我的父亲和叔公在两岸恢复正常交流时,还特别把我们家族在台湾的族谱带回广东的祖祠,将开台祖以下的所有成员续回祖祠里的总谱。就像在请神文里即使跨越数百年的光阴,也要写上“原籍广东省镇平县”这个如今已不存在的地名一样,我们客家人是不忘自己根本的民族。  但我感觉到客家传承真正的危机,其实并不单纯在语言上。虽然很惭愧地我自己都已不太能流畅地使用客语,可是我们这一辈的客家青壮,就已经很难再向下一辈传承我们族群的历史,因为现在台湾社会整体的风气就是忽略历史而重视想像。而如果丧失了历史的重量,被符码化的“文化”也会变得极为脆弱。我的焦虑便来自于这股忽略历史的风潮,而要逆潮而行又是多么困难。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真正的文化传承,依托的不该只是物质与符码,就像礼乐不该只是礼器与钟鼓,而是得先有历史沉淀的底蕴为骨干。然而我知道如果能恢复历史的传承,我们海内外的客家人又能很容易地连结在一起。毕竟共同背负上千年流徙于神州四方的历史记忆,让我们客家人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总是格外团结。  所以该如何恢复客家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呢?我从生活中得到的答案,就是从恢复自己的家族史做起。从族谱里回忆起自己的长辈和祖先,重新发现自己的家族树有多么硕大,就能培养起对家族与族群的自信与自豪,才能在文化霸权制造的流行风潮下不至于盲从与迷失。  对抗潮流与歪风邪气总是不轻松的,但我相信能做得,因为我、我们是挺直了脊梁,骄傲的客家人。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