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非遗晋剧太行山下异地“生花” 正文

非遗晋剧太行山下异地“生花”

[知识] 时间:2024-04-16 17:31:3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75次

  中新网太原7月12日电题:非遗晋剧太行山下异地“生花”

  作者高雨晴

  “晋剧花开绵河畔,生花陉山艺苑竞芬芳。非遗”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晋剧河北井陉县,是太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民间戏剧流派繁多,山下被称之为“戏窝子”。异地19世纪中叶,生花晋剧由山西传入与其接壤的非遗井陉县,这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在此枝繁叶茂,晋剧经数十年融合,太行形成独特的山下风格,井陉晋剧由此诞生。异地

  近日,生花河北井陉县晋剧团在太原梅兰芳剧场演出,非遗同一天上演《火烧庆功楼》和《血战金沙滩》两场晋剧传统剧目。晋剧这是该剧团时隔四十载,再次回到“娘家”太原。

  距演出开始还有半小时,记者看到,来自山西各地的晋剧名家、戏曲爱好者提前走入大厅,纷纷落座,其中不乏中老年人。他们当中,多数是首次观看由太行山以东的“邻居”表演“家乡戏”。

  “这是对山西戏曲的一种热爱。”来自太原的原萍(化名),是一名传统戏曲的忠实观众。在观看完剧目后,她说,“每一位演员都卖力表演,非常不容易,这是敬业的表现,更是对晋剧的热爱。”

  井陉县晋剧团团长尹海军介绍,该剧团成立于1952年,常年辗转于山西、内蒙、陕西等地演出,每年演出500余场,其中,在山西演出次数至少达到350场。上世纪60年代,井陉县晋剧团曾有13名演员拜丁果仙、牛贵英等晋剧名家为师,之后多次受邀到山西太原交流演出。

  几十年来,该剧团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演自己的戏,育自己的人”,在传承晋剧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之路。

  “这次演出的两部剧目,均由我们自编自导自演。”尹海军说,如今观众审美在变,我们根据观众的口味进行创新,注入了新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特色。据了解,该剧团80%的剧本均为自创剧目和改编剧目。

  与传统的晋剧相比,井陉晋剧在唱腔上,既有山西梆子的柔润、河北梆子的高亢,又有井陉口音的刚硬,刚柔相济;念白上,以晋剧道白为基础,字清、音刚;剧目上,不同于山西晋剧以唱为主,以武打为辅,而是文武兼备,秋色平分。2011年,井陉晋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戏我必须来看!”听闻井陉县晋剧团来山西演出的消息,与该剧团有着几十年交情的山西省晋剧院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现年85岁的姬荣生,早早赶到剧场等候。

  “井陉县晋剧团驻地虽在河北,但唱的是山西梆子。其晋剧传承这根弦一直绷得很紧。”姬荣生说,在他看来,艺术需要互相学习,才能推进中国传统戏曲发展。

  作为此次演出的“红娘”,谈及井陉晋剧,山西演艺集团演艺院线公司总经理梁春书显得异常激动。“我就是井陉人,从小看着井陉晋剧长大。”

  如何将晋剧发扬光大、做好晋剧文化事业,一直是梁春书心中的愿望。他告诉记者,将包括井陉县晋剧团在内的外省晋剧团邀请到山西太原,不仅能够让本地观众了解到晋剧如何在异地“开花”,同时给予山西与外省艺术家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梁春书认为,除了“请进来”,“走出去”也是传承与发扬晋剧的重要方式之一。据他回忆,2018年,山西省晋剧院演出团在井陉县连演九场,观众人数最多的一场演出达到4万人。“文化需要交流,如同‘走亲戚’,这样才能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梁春书说。(完)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