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斋珍藏到“田野”考察——对话藏书家韦力

[时尚] 时间:2024-04-20 01:06: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31次

原标题:从书斋珍藏到“田野”考察——对话藏书家韦力

从书斋珍藏到“田野”考察

——对话藏书家韦力

( 2021-01-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本报记者许晓青、田野董雪

草地:您是从书藏到藏书当代知名藏书家,藏书、斋珍爱书本身,考察与探访古代书院遗址遗迹有哪些内在关联?

韦力:今天的对话古代书院遗址已与当年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能在遗址上寻觅古籍。家韦探访书院遗迹,田野更多是从书藏到藏书通过这个活动讲述曾经的一段重要历史,我并没有抱希望在那里得到更多的斋珍藏书。

但任何事都有内在关联性,考察正是对话因为我喜欢收藏古籍,使得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别样的家韦亲切感,你可以认为这就叫“爱屋及乌”。田野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从书藏到藏书方方面面,我都会感兴趣。斋珍尽管传统中有精华有糟粕,但择善而取之,还是有用之不竭的优点在。通过收藏典籍,我注意到古代书院的刻书与藏书;通过书院史的梳理,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脉延绵不绝,古代书院起到了重大作用。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专家注意到这一点,比如岳麓书院的邓洪波先生,他搜集大量书院史料,出版多本专著,系统梳理了书院文化的历史。

出于各种原因,关于古代书院的状况,当今学界主要停留在史料梳理及研究方面,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实地考察。书院既然在传统文化史上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应当通过田野调查,系统考察各地书院的留存状况,以便了解哪个地区集中了多少家书院、每家书院有什么特色,这些书院对于当地文化有怎样的影响。我认为,只有通过实地探访,才能将这些观念有机结合,形成更加立体的认识。

草地:您以寻访书院来丰富您对藏书的整体性研究。在您看来,梳理书院历史何“反哺”藏书研究?

韦力:其实古代书院跟藏书有密切关系,比如唐代开元年间创办的丽正书院,其原本的功能只是藏书。只是因为古代书籍珍贵难得,大多数人买不起书,而官府藏书没有资金方面的压力,所以能够聚集丰富的典籍。文人都想方设法到书院去看书,也必然会探讨书中内容,因此书院就渐渐成了学问研讨之地。这一过程中又会吸引更多人旁听,于是书院又逐渐变为讲学之地。此后讲学成为书院的主体,弱化了原本藏书的功能。

我对书院的梳理,目的之一是想让人们更为清晰地了解书院的历史,比如书院在藏书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书院在开展讲学的过程中,也刊刻了一些典籍。书院刻书的特性是什么?在内容方面有什么偏重?他们的底本来源是怎样的?书院刻书比书坊刻书的质量有怎样的提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我在探讨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书院刻书的特性和重要性。近些年来,我通过寻访,梳理了书院史,进而认识到书院刻书的重要性,于是书院藏书与刻书成为我藏书中一个重要专题。这应当是寻访书院给我最大的“反哺”吧。

草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藏书市场也几起几落,这其中有哪些是内在规律?哪些又是不可测因素造成的?

韦力:确如您所言,改革开放对中国现代藏书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很多有识之士捐出自己的藏书给公共图书馆。这种化私为公的过程,成为当时公共图书馆古籍的主要来源。1949年之后,全国各地大量的藏书,进一步归入公共图书馆。随着私人藏书式微,社会上很少有人再收藏古籍,那时的国有古籍书店仍然有收藏和保护典籍的任务。但古籍书店仍然是经营者,他们收购到的典籍当时主要供应给公共图书馆。然而很多公共图书馆又因为经费问题,只会购买少量古籍。大型公共图书馆重在增加品种,一般的典籍如有库存,若版本没有区别,他们便不会再买。古籍书店因此积累了大量库存。

正是改革开放,让古籍书店堆积如山的“库存”有了“新出路”。自那时起,古籍书市成了爱书人重要的“节日”,书市使古籍散入千万家,同时也传播了藏书文化。之后古籍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更多人意识到书籍既有史料性,又有文物性,因此很多人走入古书拍卖行列。但是古籍拍卖跟经济有密切关联,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无论古籍拍场还是古旧书市场,书价都有一定的下滑。古籍虽然是文物,但有其特性,不同于其他文物古玩。如果站在宏观角度看,古籍市场始终是向上的趋势。出现这种结果,一是读书人对古籍的热爱,二是前几十年古籍太便宜了。

草地:据您观察,目前的藏书市场处于什么状态?在这个时机寻访书院,是否能进一步促进藏书市场的复苏?

韦力:目前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古籍拍卖、古旧书会都无法举行。近几十年来,这两个市场都是定期举办,比如拍卖市场,基本固定春秋两季各举办一场大型拍卖,中间穿插几个小型拍卖。因为疫情的影响,2020年春拍几乎全部停止了,有的移到了秋季举行,而秋拍则只能推到2021年。

2020年举办的几场古籍拍卖,虽然从整体上不如以前景气,但是有些稀见本的价格却高于以往。可见有些爱书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对传统典籍的钟爱。

草地:在古籍保护和“活化”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分享?

韦力:您所谈到的“活化”,我想更多的是指古籍整理吧。这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对珍本古籍的影印出版。这对研究者最为有利,因为古籍本身是文物,每翻阅一次都对它有损伤。但书是用来读的,如果为了保护而不让人翻阅,那么古书就成了“死书”。如何解决典藏和使用之间的矛盾?影印出版是最佳手段。有些古籍留传稀少,有的也已成了孤本,古籍影印能够将一部书化身千百,使得孤本不孤,且能让更多的人来利用文献,这是很好的一种保护方式。

“活化”的另一种方式是点校整理出版。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但更利于普及。因为古书没有标点,一般读者有阅读障碍,经过点校整理之后,能够使古籍更加普及,其售价也会比影印出版便宜很多,这同样起到了普及的作用。(许晓青 董雪)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