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位科学家联名批判的理论是伪科学吗

[娱乐] 时间:2024-03-28 18:49:0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88次
■本报记者 孙滔

9月中旬,位科一封由124位科学家联名签署的联名论伪公开信发布,将近20年来最引人关注的批判意识研究领域的整合信息理论(IIT)批判为伪科学,这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科学

这封公开信提及2019年10月启动的位科一个国际“打赌”项目——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NW)和IIT这两个理论的对抗预测研究,国际上有6个独立实验室参与其中。联名论伪

公开信称,批判这个项目仅测试了IIT的科学部分特定预测,但并未涉及核心观点,位科然而这个事实却被媒体宣传所忽视。联名论伪同时,批判IIT宣称类器官、科学胚胎甚至植物可能具有意识,位科这种泛灵论背离了已知的联名论伪科学,以至于被一些科学家视作伪科学。批判

对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罗欢。她领导的实验室正是参与上述“打赌”项目的6个实验室之一。

公开信的由来

《中国科学报》:124人的联名信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你是站在哪一边的?

罗欢:这124人里有很多我尊重的科学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主要做意识研究的,这么多人参与签名让我挺惊讶。我猜想,他们签名有各自的理由,主要是对媒体把实验结果报道为IIT正确的不满,这可能会误导公众。但是,对于这封联名信直接给IIT扣上“伪科学”的帽子,我不大赞同。

从某种程度来讲,IIT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实认知神经科学的绝大多数理论都有类似特点,不像物理学那样具象。因此需要鼓励它继续往前走,而不是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中国科学报》:这封公开信的由来是怎样的?

罗欢:这个事情和我们实验室有较大关系。几年前,我们实验室作为国际上6个实验室之一,应邀参与了这封信所提到的国际项目,该项目名为“加速意识研究:合作验证GNW和IIT两个意识理论的相抵预测”。

这个项目的背景大概是:意识领域有多个理论,但因为每个实验室用的实验范式不同,数据分析方法也不同,所以每个理论就有自说自话之嫌。因此,人们就提出,能不能用一致的手段和独立开展的实验,通过世界上多个实验室合作的方式,对这些理论提出的假设进行测试。经过长期的讨论和反复商定,这个国际项目决定测试GNW和IIT这两个最为主流的意识理论。

法国法兰西学院教授Stanislas Dehaene是GNW的提出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Giulio Tononi是IIT的提出者,他们分别设计了两个实验。这两位理论提出者针对实验给出了多条可验证的相抵假设。这些假设进而由6个独立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测试。

项目于2020年正式开启。6个实验室用了3种脑成像技术——功能磁共振、脑电图脑磁图、颅内脑电,对这些假设进行独立验证。除我们实验室外,另外5个实验室来自美国的哈佛大学及耶鲁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荷兰Donders研究所和德国马普研究所。

这是一场难度很大的大规模科学合作,也是我参与过的最为严格的项目,无论是数据采集、质量把控,还是数据分析的规范和标准化都要求很高。此外,该项目还有专门的数据监督小组。6个实验室采用高匹配的方式来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

值得一提的也是现在很多科学家呼吁的,该项目是预注册的,也就是说在做实验之前,就已经把实验设计和预测结果公布了,而不是事后检验。

此外,因为每个理论都提出了多条假设,并非一条假设错就导致整个理论错。因此,最后的结果也不大可能是一方获胜、一方输掉。

第一个实验的结果发现,IIT提出的很多假设被验证了,GNW也有部分假设被验证。这项研究于6月30日公布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并在晚些时候投到《自然》,但最后被拒。

其中一位实名审稿人就是签署公开信的124人之一,即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意识研究的科学家Hakwan Lau,他很早就把自己的评审意见公布在网上。

文章被拒在科学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这封联名信指责IIT是伪科学则并不常见。 如前所述,因为IIT确实是几个意识理论中最具野心的,而该项目所开展的实验并没有去验证IIT中最困难也是最具争议的部分,而只是验证了IIT的部分假设。

因此,当这个国际项目结果出来并部分支持IIT时,一些媒体报道夸大地说IIT的理论被完全验证了,这就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不安——他们觉得这些报道以偏概全,误导了公众。

IIT是伪科学吗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IIT最核心的假设在该实验中无法验证?

罗欢:最核心的假设是,一个物理系统比如神经网络,理论上可以从中计算出一个量化指标来代表该系统产生意识的可能性。指标的值越大,这个系统就越有可能产生意识。

我们参与的项目其实没有计算这个值,因为该理论的计算量特别大,也很复杂。

我的理解是,本项目主要是验证这个理论衍生出的一些重要假设,比如脑顶叶区域的结构已知具有较大的指标,因此IIT认为意识体验和该脑区的活动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实验的发现确实验证了这一部分。

IIT非常有野心,其他意识理论都是去解释为什么这个事物会进入意识,而有些事物没有进入意识,但IIT想从根本上解释意识产生的机制。

我个人的理解是,IIT认为如果物理系统具备一些特性,即使不是脑这样的生物器官,理论上也具备产生意识的可能性。我个人对这个理论还是很感兴趣的。

《中国科学报》:那么IIT究竟是不是伪科学?

罗欢:我不赞成给它扣上“伪科学”的帽子。

很多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都具有这样的特性,这恰好表明它们具有很多发展和探索的可能性。我们都对高级认知功能的发生机制感兴趣,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不断去神秘化的过程,IIT也不例外。

反过来说,虽然有部分实验结果不符合GNW提出的假设,那GNW就错了吗?我觉得并不是。从这个角度看,公开信有点苛刻。我想说的是,124人联名这件事情是有重要背景的,他们希望公众不要被误导认为IIT全对而其他都错。这是124位科学家发声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报》:IIT这一理论到底讲了什么?

罗欢:IIT是一个抽象且复杂的理论。它认为,意识的产生依赖于一个具有某些特性的物理结构,这个物理结构的特性有一些因果联系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已知后部脑区具有这样的特性,因此该假设认为意识体验和该脑区关系更为紧密。GNW认为,进入脑的信息中,只有那些成功进入“全局工作空间”的信息才会通过“广播”的形式进入意识,而没有进入的信息则无法进入意识。而这里面的一个关键脑区是前部脑区的前额叶,该假设认为意识的产生依赖于前额叶的瞬间激活,类似于汽车的打火。

不同于IIT,GNW没有试图解释意识为什么会产生。此外,GNW认为只要事物信息在“全局工作空间”里传播,就会进入意识,而不需要持续激活。相反,IIT认为意识的神经相关活动和体验紧密联系——只要有意识体验,该神经活动就一直存在。

《中国科学报》:这两派在互相攻击吗?

罗欢:总有不同,但谈不上互相攻击。124位联名者中的很多人并不直接从事意识研究。其中有一些人支持另一个理论——高阶理论。它说的是进入意识需要有高阶的功能——IIT有点自下而上,高阶理论则强调自上而下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支持IIT,比如神经科学家、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前所长Christof Koch。我觉得IIT确实挺有意思,它给了你一些遐想的空间,存在找到某些系统产生意识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报》:这个国际合作项目的工作还会正式发表吗?

罗欢:其实预印本已经公布了,数据在之后也会公开,只是最终正式发表在哪份期刊上还不确定。124人签名的事情确实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期刊编辑可能会认为这个项目是在验证伪科学。

《中国科学报》 (2023-10-12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