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一份来自古代的七夕攻略|新知 正文

一份来自古代的七夕攻略|新知

[娱乐] 时间:2024-04-27 10:17:4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78次

文博时空 作者 崔文睿 七夕节,又被称为女儿节、古代攻略乞巧节,新知在当代被称为“中国的份自情人节”。实际上,古代攻略古代七夕主要以“乞巧”习俗为主。新知所谓“乞巧”是份自古代女子希望“织女”能够赐予自己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古代攻略心思,使自己能够织出像云锦天衣一样美丽的新知织物。

“鸳鸯水”中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份自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先准备一个面盆,古代攻略放在天井里,新知倒入“鸳鸯水”,份自即把白天取的古代攻略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新知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例如这幅北宋的《乞巧图》,图中木桌上摆放的并不是宴会用碗,而是专门用来“乞巧”的碗。

北宋 佚名 乞巧图(局部) 图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 图源: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这幅清代的《月曼清游图》绘了十名女子,她们正聚集在桐荫下,围着看一碗水,就是七夕习俗里的投针验巧。

清 任伯年 乞巧图 图源:任伯年人物画“中西兼容”风格研究

清代任伯年的《乞巧图》,描绘了七夕这天,年轻女子们将小针投入碗中“卜巧”的情景。画中的女子们望着碗中的小针,表情专注紧张,似乎这并非游戏,而是在占卜自己未来的命运。

赛巧:输巧与得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意味着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西京杂记》记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后来该习俗又发展为“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明 仇英《乞巧图》局部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穿针乞巧在仇英的这幅《乞巧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五位盛装打扮的少女聚在一起,佩戴着华丽繁复的头饰,穿着精美得体的衣服,一边交谈打趣,一边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希望将线全部穿过针孔“得巧”。

清 佚名 十二月月令图(局部)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清代的《十二月月令图》中,木桌旁的少女们正在“投针取巧”,而木桌右边的一位穿蓝色衣服的少女,手指翘起,正在“穿针乞巧”。

喜蛛应巧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孩子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大人们其实也知道,睁一眼闭一眼,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明 仇英《乞巧图》局部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仇英的《乞巧图》亦描述了喜蛛应巧。画面远处是妇女们在庭院中摆设的香案,上有瓜果、巧果、酒、鲜花等。近处一位少女端着装有喜蛛的首饰盒朝香案走去,期待第二天一早打开首饰盒能发现蜘蛛网结的方圆得体、疏密有致,预示着她今年能够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文物中的“鹊桥相会”

相传从天上下凡的织女误打误撞,与贫穷善良的放牛娃牛郎成亲,谁知没过几年,王母就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在老牛舍命帮助下,领着一双儿女追到天上。王母划出银河隔开他们,只许七月七日由喜鹊搭桥相会一次。

牛郎织女神话形成时间约于先秦,其下限不会晚于战国晚期。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甲种《娶妻》篇中就已出现牛郎织女婚配的记述:“牵牛以取织女,不过,三弃。”而四川郫县新胜发掘的石棺盖顶画像上,刻有“牛郎织女”画像。牛郎手牵一牛,奋力前行,而织女手执机梭,正焦急地等待牛郎的到来。

1973年四川郫县新胜乡出土石棺棺盖(局部)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将牛郎织女相思之苦置于漫漫别期之中,标志着牛郎织女聚少离多的故事情节已趋向完整定型。

清 唐培华 牛郎织女图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图源:《北方论丛》

这幅《缂丝七夕乞巧图》描绘了七夕佳节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人间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

清代景德镇官窑粉彩人物图盘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这一清代景德镇官窑制作的粉彩人物图盘,盘底书红彩“鹊桥仙渡”,盘中一青年男子,坐于牛背之上,手握缰绳,似在与左方的女子互诉衷肠。背景衬托着祥云、星辰与鹊鸟。

画中“天仙配”

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外,还有一个与之极其相近的爱情故事,那就是董永与七仙女。两者的故事大同小异,不过牛郎和织女每年都能通过鹊桥相聚,董永和七仙女却天地之隔,永远无法团聚。相传董永丧父后,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诀别。

中国古代讲“百善孝为先”,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东汉董永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甚至在汉代的画像石刻之上,就有董永行孝的事迹,如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刻画像群中,坐在车上的是董永的父亲,回头看的则是董永。

嘉祥县武氏墓祠石刻汉孝子董永图

宋 模印董永卖身葬父墓砖 图源:甘肃省博物馆

宋代的模印董永卖身葬父墓砖上有三个人物,右上角一朵云团上,有一女子驾云而去,频频回首看着下面的两人,似有万分不舍;左下角有一男子右手牵着一个孩子,仰望着云端上的女子。表现的正是《天仙配》中离别一幕。

宋 董永七仙女雕砖 图源:平凉博物馆

宋代的董永七仙女雕砖,画面右侧站立一男子,身着长袍,左手下垂,右手置于额部,左下一朵祥云,上站立一仙女。

明 仇英 二十四孝图页 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此图页为仇英绘制的董永卖身葬父片段。图中女子立于祥云之上,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

古人表达爱意的高级浪漫

古人在秀恩爱这方面完全不输现代人。古人的浪漫,是刻在骨子里的美好,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例如这份西汉“长毋相忘”银带钩,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属江都王陵12号陪葬墓。这是古人系腰带的配饰,类似如今的腰带扣,这枚能一分为二的带钩,每扇内壁上都刻有“长毋相忘”四个字,两枚带钩合在一起时便可以将两人的爱情牢牢“锁住”。

墓主人是汉景帝之子江都王刘非的一个妃子淳于婴儿,这枚银带钩很可能是刘非送给淳于婴儿的定情信物。动人的情话,隐秘的誓言,暗藏于这样一枚不起眼的银带钩,被淳于婴儿随身而佩,带入坟墓,似乎是希望死后也能,铭记跟爱人的约定,永世不忘。

西汉 “长毋相忘”银带钩 图源:南京博物院

明 透雕莲荷鸳鸯玉钮 图源:江西省博物馆

这对“鸳鸯戏水”造型的玉钮出土于江西省南城县益宣王夫妇合葬墓,镂雕而成。鸳鸯头顶雕有一柳叶形的玉片,与其尾部相接,以代毛冠。嘴衔玲珑透雕的缠枝莲,缠枝的上端分别在鸳鸯的两侧作浮雕状的花、叶、莲蓬。“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这对夫妇将这对玉钮一同陪葬,似乎寄托了前世今生的姻缘期盼。

春秋子仲姜盘 图源:《收藏》

“春秋子仲姜盘”高 18 厘米,口径 45 厘米,重 12.4 千克,盘内装饰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种水生生物,鱼、龟、蛙、水鸟一应俱全,每个圆雕动物均能原地作平面 360 度的旋转。是 2600 多年前晋国太师送给妻子仲姜的一个礼物,当水注入其中时,里面的水鸟、鱼、青蛙等小动物就会动起来,灵动而可爱。

春秋子仲姜盘的工艺也相当高超。现在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每个圆雕动物的内部都配有一个转轴与盘体铸接。盘底厚度约3毫米,圆柱轴深入盘底约 1.5 毫米,仔细观察不会看到任何一个圆柱轴伸出盘底,也就是说要在盘底层中嵌进圆雕动物的转轴,并且要保持垂直,且能灵活旋转,专家们认为难度系数极高。

龙首金钗 出土于东吴大墓

凤首金钗 出土于东吴大墓

东吴大墓中出土了两支精美的金钗,一支龙头昂扬,另一支则是以双鸟构成类似今天的爱心形,掐丝、炸珠、焊接等工艺装饰,非常生动。若出土墓确为孙策大乔墓的话,这对龙凤金钗,或许是孙策与大乔的定情信物。

元 青花四爱图梅瓶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梅瓶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这件文物看似与爱情毫无瓜葛,但实际上它背后隐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为夫殉情爱情往事

历史上,它是郢靖王妃郭氏珍爱之物。据记载郢靖王去世后,郭氏因深爱郢靖王,便对镜梳妆后自尽,与夫君合葬。而她生前最爱的四爱图梅瓶成为其最珍贵的陪葬品。当时出土的除了这件元青四爱图梅瓶,还有郢靖王棺床前的青花龙纹梅瓶,这两件青花梅瓶就像郢靖王和郭氏,过了数百年,仍是缠绵悱恻。两件宝物如今都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不论今人如何来来往往,时光于他们定格的永远是不变的爱情。

图片 | 崔文睿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