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谈丨中国香港的体育未必强,但很幸福

[娱乐] 时间:2024-04-27 09:04: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33次

    

在中国男足亚运代表队被韩国淘汰出局之后,但很幸福香港男足竟然爆冷1-0击败了伊朗,体谈体育成功闯入亚运会四强,丨中国香港着实令人惊讶了一把。未必而紧接着,但很幸福香港游泳名将何诗蓓连夺女子200米自与100米自两枚金牌之后,体谈体育不少观众终于发现,丨中国香港在亚运奖牌榜上,未必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甚至已经暂时领先于伊朗和印尼这样的但很幸福区域性大国,来到了前十。体谈体育
这也让大家对于香港如今的丨中国香港体育发展状况充满了好奇——作为世界知名的金融城市,香港以区区弹丸之地,未必竟能取得如此体育成就,但很幸福其原因何在呢?而在整届亚运会,体谈体育频繁出现在各大赛场的丨中国香港香港富豪霍启刚及其家族,和香港体育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香港,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其体育运动的发展,长期以来基本是由民间的各个体育总会带动社会风潮,这也是香港体育的特色。而这些体育总会,大都是由热心体育运动的成功商界人士所领导。
所以,香港的体育事业建设,长期以来都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
实际上,从“球王”李惠堂时代,足球这项运动就已在香港扎根,并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在香港文化最鼎盛的90年代,你可以在数不胜数的流行文化作品中看到足球的影子。
香港知名作家、学者马家辉曾在自己的书籍里重点提及慈云山中央大球场。“各堂口的大佬们经常会到球场去,看谁踢得好,踢得拼,踢得猛就上去搭话。”在一档播客节目中,马家辉笑谈,他们把那里当作挑选“头马”的主要场地。类似的场景,被搬上了大荧幕,出现在曾名噪一时的电影《古惑仔》当中。
而足球场,除了承载着人们对香港特色地域文化的猎奇想象外,更重要的,还是当时香港市民最重要的社交场所。对当地人来说,上了球场就意味着收获了某种打破阶层、贫富的公平感,无论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是如何。这也是不少香港演艺界人士将足球视为挚爱运动的原因。
而时至今日,作为富庶的金融港,香港居民享受着极高的社会福利覆盖,其中就包括了政府斥巨资投入建设的大量基础体育设施,而这些,都会以免费或者较为低廉的价格提供给民众使用。
举例来说,而租用一座标准公用露天足球场进行比赛,人均费用也不过只有50-80港币而已,如果是室内小型场地,则只需30-40港币——以香港的人均收入而言,算得上极具性价比。
2017年,特区政府更是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在未来5年里,将会投放200亿港元大力发展社区体育,通过地区的体育会、康文署以至学校,投放资源发现更多潜在的人才,推动体育运动的全民普及化。
于是,在香港政府的有意引导下,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也颇高。并且运动项目也越来越丰富。
根据香港本地媒体的相关报道,此类的基础公众室内体育场馆,整个香港大约有101座,每年每座的平均使用率高达88%。
许多室内体育项目,像篮球、足球和乒羽,都极受民间欢迎,各自有着数量不菲的俱乐部与专业赛事,但职业化的程度并不高。
除此之外,作为港口城市,游泳项目也从来不缺乏大量的民间爱好者,香港政府近年来也高度重视游泳项目的普及与建设,修建的44座公众游泳池场馆,每年的入场人数超过了 1,400 万人次。
如果再算上因为博彩业而蓬勃发展的台球与赛马,那么毫无疑问,体育是实实在在地贯穿了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其历史原因,精英化教育在香港一直占据着极大的比重,体育也不例外。
许多香港的高收入家庭,都会有意识地对下一代进行全方位的精英培养,主要是一些入门门槛比较高的运动项目,诸如马术、击剑、赛艇、帆板、网球和高尔夫等等……对这部分香港民众来说,体育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交礼仪而存在的。
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香港特区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并借鉴内地培训优秀运动员的成功经验,专项拨款,吸引内地体育专业人才来港发展,以及送出香港选手赴内地培训。
凭借着“一国两制”的有利条件,香港大力推出的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中,优秀体育人才的引进,也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比如当前香港游泳队的教练,陈剑虹、薛瑞鹏和曹玥等,都是通过人才引进和交流从内地去到香港,此次在亚运会上大方光芒的何诗蓓,她的成功除了自身天赋出众之外,也离不开这些优秀教练的培养。
除了游泳项目之外,在乒羽、田径和足球上,内地与香港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紧密,比如男乒选手何钧杰、足球选手戴伟浚等等,都是在这种密切交流下出现的优秀运动员。
香港本地民众对于体育赛事的热情极为高涨,根据香港媒体统计,特区每年大约会办举办39000项康体类比赛活动,参与人数总计超过了200万。
而且,特区政府也会积极争取各类大型体育盛事的承办权,过去一年里就包括了香港马拉松赛、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IVB 世界女排联赛、香港网球公开赛、香港公开羽毛球锦标赛和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等等,这些赛事既提升了香港的国际地位,也能极大地增加民众的体育热情。
还有香港本土历史最为悠久的“港运会”,几乎下层到全港十八区里的每一个社区,还设立有以地区和社区为单位的奖项,通过多元化的宣传,积极鼓励市民参与,也成为基层业余运动员选拔的特殊渠道。
不过,香港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虽然很高,但若是要说有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梦想,也并不容易。
首先,寸土寸金的香港,土地开发受到的限制较高,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相对稀缺;政府投入总额虽大,但平均到每个场馆的资金其实并不算多,加上民众的锻炼热情,所以场地和设施普遍存在过量使用和质量老化的问题。
其次,虽然香港政府在体育事业上的投入并不小,也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引进与精英培养计划,但总体而言,因为社会体制、人均资源和贫富差距等原因,香港本地的体育事业建设,更多被视为保持民众身体健康的社会福利,而并非追求荣誉和回报的职业体育导向。
比如刚刚动工,计划两年后落成的启德体育园,虽然投入高达320亿港币,但目的更多是在建设文化体育城市中心,而非专业的运动训练基地。
最后,因为香港本地的人口基数并不算大,从事体育项目的人才就更少,很难支撑起一个完备的职业赛事体系。
比如,香港民众对足球的热情极高,香港亚运代表队也在此次亚运会里有着惊艳的表现,但客观来说,香港本地的足球联赛水平甚至不一定比得上中甲,不管是其俱乐部还是特区代表队,在亚洲各类赛事里,一直扮演的都是下狗角色,基本很难杀入第二轮。
所以,香港的全民体育建设,虽然处于世界前列的水平,但在亚运或者奥运这样的赛事盛会里,只有若干个重点投入的项目具备竞争力——这也与特区政府一贯的政策导向相符合。
最后,本届亚运会上除了何诗蓓之外,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团里出镜率最高的那个人,恐怕就是领队霍启刚了,在这里,我们也顺便谈一谈霍家与香港体育的关系。
前文里我们已经提到过,香港大大小小的体育总会,背后基本都是由成功商界人士所把持,其中既有回馈社会的缘故,也有通过体育赛事进行广告宣传的原因。
霍英东的商业传奇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他当年从海运起家,跻身港岛富豪行列。而实际上,霍英东本人是一位体育爱好者,个人尤其偏爱足球项目。不仅出资组建“荣小足球队”“卓然队”和“东昇足球队”等多支球队,还经常亲自走上球场参与比赛。这也是为何,1970年时,他会成为香港足球总会的首任华人会长。
除了足球,霍英东还喜欢羽毛球、网球与象棋运动。颇具传奇色彩的是,他曾获得两届全港网球双打冠军。象棋方面,他也曾是香港象棋总会的荣誉会长。羽毛球方面,1978年,他联同其他亚洲和非洲国家成立世界羽联,并以自己位于中环毕打街的公司作总部。
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重回奥运大家庭的事情中,霍英东从中斡旋,出力颇多。而在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后,霍英东以1亿港元成立了“霍英东体育基金”,并以此名义帮助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1990年北京亚运会亚运村建筑群里的“英东游泳馆”。
总之,霍英东及其家族应该是对中国体育事业贡献最为巨大的香港企业家之一。
如今,体育已经成为了霍家的重要名片,跳水女王郭晶晶与霍启刚之间的爱情故事,也被众人所津津乐道,霍启刚、霍启山这些霍家第三代精英,自然也会顺理成章地继承霍家的事业,继续推动香港与大陆内地之间体育合作。
当这种合作越来越密切之后,也许香港会凭借其优秀的全民体育基础,成为中国体育新的金牌培养基地也未可知。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