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唱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大合唱 ”

[休闲] 时间:2024-04-25 07:59:3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99次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大合唱 小康生活】唱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大合唱 ”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金秋九月,海北草原,小康草长莺飞,生活水草鲜美;田间地头,唱响农民们收割繁忙,决战决胜处处呈现出产业兴旺、脱贫生态宜居的攻坚美好画卷。

经过三年集中攻坚,大合唱 2018年底,小康海北藏族自治州四个县在全国“三区三州”提前三年实现全域整体脱贫摘帽。生活2019年,唱响海北州建档立卡脱贫群众年人均收入达到13108元。决战决胜

当下,脱贫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期,攻坚海北州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不摘”要求,大合唱 全力做好稳脱贫工作,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决胜贫困,奋力答卷。海北各族儿女怀揣梦想,步伐铿锵,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脱贫致富迈步走上小康路。

自主脱贫,拔掉“穷根子”

清早起床,海晏县金滩乡新泉村脱贫户马生全,干劲满满。来到家政公司后,准备好家政清洁用的设备,和同事一起出发去了雇主家里。从贫困户到自主创业带动十几户家庭发展,马生全直言沾了党的扶贫政策的光。

2016年,对马生全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那之前,母亲身体不好,孩子没人照顾,家里没有稳定收入,日子过得苦哈哈。 “我被评为贫困户后,心想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马生全按捺住心头的焦虑,仔细规划了一番,他不能离家太远,只有靠做家政的手艺,才有希望脱贫。

金滩乡政府的干部,听了马生全的意愿后,立即动员大家想办法给他解决资金问题。拿着到户资金、 “ 530 ”扶贫小额贷款、能人议事大会等的帮扶资金,马生全成立了海晏宏发家政服务中心。

转眼四年过去了,在马生全的努力下他的事业一步步做大,他还不忘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公司员工一部分都是村里的贫困户。

“这期间,海晏县就业服务局也帮了我的大忙。”马生全虽说有干家政的经验,但在有些业务上还是有所欠缺,海晏县就业服务局找到了他。马生全和他的员工,可以到就业服务局举办的家政服务培训班上课,接受专业老师的培训。现在马生全和他的员工业务精湛、服务优良,在海晏县广受好评。

“母畜周转”,转出新生活

脱贫后, 71岁的藏族阿奶卓热走起路来都轻快了几分,今年就盼着给自己儿子娶个好媳妇。

卓热阿奶是刚察县泉吉乡切吉村脱贫示范户,卓热阿奶家铺着红地毯,窗明几净。说起自己脱贫的过程,卓热有很多话,还得要从自家的房子说起。 “以前我们住的是土房子,一下雨屋里就漏水。”卓热母子俩,有66.67公顷的草场,牛羊只有几头(只), 2014年被纳入了低保。

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乡上为卓热家新建了60平方米的游牧民定居房和120平方米的畜用暖棚,让卓热母子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母畜周转”的方式自家的羊群发展到了100多只。

“不久前我们还买了辆小轿车。”卓热阿奶喜滋滋道,她的儿子多旦德加布,一边放牧一边在县上打零工,家里的收入稳步提高。

建立适合本地社会生产条件,实现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的有机畜牧业发展模式,以转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为目标推广“母畜周转”的成功经验,成为刚察县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方式。

“母畜周转”模式的推行,不仅有效推进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而且对实现畜牧业生产与草地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起到了积极作用。

旅游扶贫,风景变“钱景”

作为《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诞生地,海北藏族自治州从不乏惹人陶醉的美景。

2019年,祁连县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验收认定并通过公示的青海省首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靠阿咪东索、卓尔山、牛心山等得天独厚的资源,让祁连县的不少群众捧上旅游的“金饭碗”,旅游扶贫成为祁连脱贫攻坚的一大重要举措。

在卓尔山脚下的八宝镇麻拉河村,一眼望去就有不少家庭宾馆和农家乐。马成祥家的小院就是其中一家。这几天他新扩建的休闲农庄投入使用,前来订房的游客有不少。

9月3日,马成祥正忙着招待客人,手机响个不停,都是找他订房的。

“不好意思,今天的房间全部预订出去了。”挂断电话,马成祥乐呵呵道,这几天游客逐渐增多,他家的18间房基本每天都有客人。

五年前,马成祥可不敢想自己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2016年,马成祥的妻子患了胰腺炎,一直拖着没去医院,导致病情严重。马成祥边打工边给妻子看病,最后医疗费花了20多万元。

马成祥带妻子去北京看病时,看到景点上的向导,马成祥有了想法。

回家后,他去旅游管理部门办了一张“草帽哥”的向导服务证件,在本地当起了向导,一年下来,收入有不少。

受到了游客的启发, 2017年马成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了草帽哥山水农庄,运营后靠农庄挣了14万元。随着游客的增多,去年开始,马成祥又重新扩建了农庄。

扩建后的农庄,这两天正式运营,宾馆房间多了,游客来得多了,挣的钱自然也多了。马成祥给记者算了笔账, 18间房订满后,除去成本,餐饮和住宿一晚上他能挣4000多元。

马成祥是海北众多靠旅游脱贫群众中的一员,海北州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1.35亿元打造了1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州内7个景区参与脱贫攻坚, 3175名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量体裁衣”, “输血”变“造血”

吃完早饭, 49岁的李生祥,拿着扫帚出了门。走几步就是村道,将地上垃圾全部清理完毕后,李生祥又去了下一个村道,除了保洁员的工作,他还是村里的环境卫生监督员。

卫生监督员的工作,是他今年3月获得的一份新工作。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大湾村的李生祥家因病致贫,正是因为保洁员和卫生监督员的工作,让他们家有了稳定的收入。

李生祥的妻子,因病没有劳动能力,全家收入仅靠李生祥一人维持,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李生祥用产业发展到户资金购置了几头牛,他被纳入到村里的保洁员。

门源县泉口镇按照“就业一人带动一户”的思路,积极开拓公益性岗位,采取“村聘+村管+民用”模式,为转移就业困难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使他们稳定增收,变身成了“工薪族”。

泉口镇各村利用村级光伏电站部分收益及村集体经济其他收益资金,优先考虑无法离乡、无业可扶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低收入家庭,增设了乡村保洁员、环保监督员、档案管理员等村级公益性岗位130个(聘用建档立卡脱贫户70人),每人年均可增收10000元左右,切实解决了部分群众转移就业难问题。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转移就业困难等实际情况,将保洁员等村级公益性岗位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群众成了“工薪族”,这一举措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问题,又让乡村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视点短评

齐心协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海北藏族自治州上下尽锐出战,鼓足干劲,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乡(镇)、特殊贫困群体和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持不懈落实精准要求,逐一研判,逐项对标,逐个突破,确保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

2017年刚察县实现整体摘帽,2018年,门源、祁连、海晏三县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居住条件焕然一新,贫困群众的收入持续增加,扶贫产业从有到强……脱贫路上的障碍一个个被扫清,小康路上多了一张张笑脸。如今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海北州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拔穷根,共同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目标坚实迈进。

心中有责才有为。坚定责任书,就是立下军令状,唯有把责任扛在肩上,将落实进行到底。海北州通过“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党政主体责任、 “一把手”第一责任和分管领导直接责任,州县乡村逐级立下军令状、行业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了责任倒逼、压茬推进、狠抓落实的强劲态势。

把精锐用在脱贫一线。扶贫干部直接面对贫困群众,是联系帮扶贫困户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央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海北州99名第一书记、223名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实现了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并调配州县35名行业骨干组建脱贫攻坚办公室。通过选拔致富能人进村班子、选派机关党员干部任职等多种途径,选好配强贫困村“两委”班子。海北州广大扶贫干部坚守在扶贫一线,从源头上想办法,既授鱼,又授渔,既扶智,又扶志,充分展现新时代好干部的风采。

调动社会之力打赢攻坚战。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最后一战,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必须凝聚更多共识和力量。山东省组织开展“千牛万羊”进山东、 “十万山东人游海北”等援建活动,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带动海北旅游业的发展。2016年以来,国家财政部、中国五矿、中粮集团等国家部委和央企落实对口援建资金1.05亿元,累计实施基础设施、农牧区产业发展等援建项目37个。通过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机制,促进“输血”与“造血”并行,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格局。

故事传真

把工作干到群众心坎上

夜深了,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扶贫办公室仍是一片灯火通明,扎苏合村扶贫工作队的成员依旧在忙碌着,他们正在核查档案资料,确保档案内容与牧户家庭实际、村情民意相符。第一书记索南才让面前放满了本村建档立卡脱贫户的档案资料。

虽然窗外月色皎洁,但他却无心欣赏。

清晨一上班,索南才让就和工作队其他成员入了户,由于牧户居住地较为分散,所以一入户就是一整天,入户完毕后他们还需要将入户掌握到的情况与档案内容再次进行比对和补充,为了赶上工作进度,他们只得放弃休息继续工作……

“您家里去年的收入怎么样?现在还有什么困难?”隔天一大早,索南才让和驻村工作队员来到脱贫户索南仁增的家里,寒暄着。

索南才让是2016年10月选派到泉吉乡扎苏合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的,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办事踏实仔细, 2019年8月被组织选派为扎苏合村第一书记。已经在驻村工作队工作了三个年头的他,对扎苏合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并不陌生,在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担任了第一书记,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任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掌握乡情、村情,除了翻阅档案资料外,索南才让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入户了解本村牧户家庭情况上,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脱贫户48户185人,人数不算少,但在任职后仅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些建档立卡户家都转了一遍,还对有些边缘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渐渐地,群众心中对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的模样也日渐清晰起来。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他眼里,抓好村级班子建设、拓宽村“两委”的发展思路、提升村干部的团结意识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引导村“两委”班子聚合力、干实事,打造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工作队”也是他的工作目标。

他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在平时入户之余,不定期召集本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党性教育,并对下一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他深知要抓好发展就要把村里的优势资源挖掘出来,为了搞好本村的畜牧养殖,他在村“两委”的协助下,盘活扎苏合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并将合作社按照每年5万元的标准租赁给本村牧民尖木参,还指导尖木参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带贫益贫作用,鼓励本村10户建档立卡脱贫户自愿入股到合作社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脱贫户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索南才让勤学勤问、多看多想,结合本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村级会议规划了“十四五”重点项目,从群众需求出发,重点对群众住房饮水安全、畜牧暖棚等基础设施建设、草原保护治理、牛羊品种改良、农牧民群众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了规划,为扎苏合村的后续可持续发展打牢了基础。

“既然组织上让我来当第一书记,我就要脚踏实地把这个工作完成好,努力把工作干到群众的心坎上,不辜负党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因为有了服务好群众的初心,他带领全村群众发展致富的信念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丁玉梅 尹耀增 刚组)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