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变与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在清华举行

[探索] 时间:2024-04-19 13:38:5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33次
  中评社北京9月28日电/9月24日下午,全球气变清华全球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达碳中和”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峰碳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和本次论坛是国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2021年会议系列活动之一。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论坛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举行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球气变清华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碳达商务部原部长、峰碳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会长、中和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际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陈德铭,论坛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举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解振华,全球气变清华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吴红波,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候任主席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韩国延世大学前任校长、韩国SK电信董事会主席金用学(Yong-Hak Kim),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林奈莉(Ngaire Woods),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年度外方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Danny Quah)等中外专家学者、政府与国际机构负责人受邀出席论坛。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管学院院长江小涓,以及清华大学师生等共1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主持。  丁仲礼以“碳中和国际合作需要克服多重障碍”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健全未来的碳中和全球合作体系需要明确五个基础性问题:一是在未来落实《巴黎协定》的具体方案谈判中,碳排放的“天花板”问题可能还会成为一个争议的焦点,需要相关参与方理性对待;二是控制全球升温,有必要建立一个各国参与其中的责任体系,如何保证其中的公平正义是亟待谈判各方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三是作为落实《巴黎协定》的合作各方,应预先约定对严重受害方的救济原则和救济措施,解除他们的焦虑,为今后理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这也是建设和谐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需要;四是要达成以碳减排为最终目标的全球合作,除国际政治共识和条约条款外,或许也需要借助碳定价、碳关税、碳补贴等经济手段,但世界各国如果对此没有一个相对平衡或一致的制度设计,会对现有以WTO为平台的国际贸易体系产生相当大的冲击,这点需要引起谈判各方的充分重视;五是中国和美国同为低碳技术相对先进、创新能力强大、市场需求旺盛的国家,二者携手无疑是低碳世界建设的巨大正面力量,但现今美国部分政客秉持将打败中国作为长期目标的“零和思维”,导致中美关系颇为紧张,这将会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的障碍。  周小川主要围绕如何使用数学规划来更好地表达30·60目标,从而确保目标更清晰、讨论更合理这一问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30·60目标是中长期规划问题,可选择动态规划工具进行分析,涉及到如何确定最优化目标,如何设定假设条件和总量控制目标,如何制定目标实现的路线图、时间表,如何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等问题。实现30·60目标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可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他认为,实现30·60目标需要考虑规则、价格和成本,但有关讨论还不够精确,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或者不必要的争论;若有优化模型,可实现约束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产生的影子价格代表着激励机制,隐含着多大的GDP代价才能实现优化目标。他表示,优化模型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偏差,如果社会偏离最优选择时,也会在较大程度上需要其它一些行政措施作为辅助手段。他还强调,要高度重视碳排放的测与度问题,用好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MRV)体系,做好信息披露。他建议,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也可考虑使用动态优化作为方法论,确保该体系更加合理可靠。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