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背后,一位古画临摹师的母爱

[百科] 时间:2024-03-29 17:34: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87次

原标题:《清明上河图》背后,清明一位古画临摹师的上河师母爱

新华社记者魏梦佳、马晓冬

“收到你的图背信正是3·8(三八节),我非常高兴,后位知道你还惦记妈妈。古画近来妈妈对你的临摹照顾比较差,原因是母爱工作太繁忙,因而身体不支,清明就容易急躁,上河师所以对你的图背照顾也就差了……先给你寄15元。因为小爱来信也要钱买鞋买衣服,后位小龙小陈都要钱。古画其他12.5元饭费,临摹过些日子再给你寄去。母爱”

再读这封半个多世纪前的清明家信,83岁的陈长年仍能感受母亲的气息和温暖。这封信是新中国古画临摹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画家冯忠莲写给长子陈长年的,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展出。信中,冯忠莲向儿子解释自己工作繁忙疏于照顾家庭的原因,希望能得到孩子理解。

“我现临摹的是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过于工细,明年七一作为献礼。长一丈六尺五,这是世界闻名的作品,而且大家都在期望我能复制出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过紧。因此每天一分钟都不停地在工作,实在感到疲倦……”

上世纪50年代,为了祖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处于艺术黄金期的冯忠莲选择了古书画临摹之路,之后默默无闻工作数十年。她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便是成功临摹了《清明上河图》。

60年代初,冯忠莲接受了临摹《清明上河图》的艰巨任务,从此早出晚归,酷暑严寒,全力以赴。由于《清明上河图》是国宝级文物,不能离开其收藏地故宫,她必须每天到故宫内指定地点临摹。此画精细复杂,临摹难度极大,工作异常紧张,冯忠莲在家时间屈指可数。再加上孩子们都上学住校,虽然同在北京,母子交流却时常要靠书信。

工作与家庭的双重重压,让冯忠莲身心俱疲。陈长年常忆起母亲当年的不易,“她那时每天除了在故宫摹画,晚上还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常常头晕、头疼、血压升高,还要考虑我们兄妹4人的衣食冷暖,尽一个妈妈的责任。”

“不是亲娘,胜似亲娘。”冯忠莲师从中国现代国画大师陈少梅,后与其结为伉俪。1954年,陈少梅因病骤然离世,留下了包括陈长年在内的4个孩子,当时冯忠莲36岁。但她没有再婚,选择独自照顾家里老人和几个非亲生的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一人工资,经济上捉襟见肘,但她仍一力支撑,从未言苦。

“临摹就非常费眼睛,晚上再一开会,有些身体吃不消,不过我还能坚持,年岁老了,是较以前差了。先寄去叁元,发薪的那个星期日你最好回来,买鞋、取饭费,有补的衣服袜子也拿回来吧!”在写给陈长年的信里,字里行间,充满着冯忠莲对孩子的爱。

1980年,摹本《清明上河图》终于大功告成。近20年间,临摹工作曾一度被迫中断,冯忠莲也患上高血压、眼疾等病症。由于她所绘的摹本艺术效果和古旧面貌与原作极为相似,被故宫作为文物珍藏。

今天,当人们欣赏展出的《清明上河图》摹本时,可能并不知这是冯忠莲付诸心血所绘制的,也鲜有知晓这幅作品背后的报国情怀和母子深情。

“以母亲的艺术功底,她完全可以自己创作,名利双收。但为了古画临摹事业,她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对于母亲的选择,陈长年由衷感佩,“母亲曾说,文物保护是造福子孙的事业,她能用画笔奉献一份力量,把古画精品临摹下来、传承下去,这是无比光荣的责任,她觉得心里很踏实,没有虚度此生。”

“母亲把事业做到了极致,对国家、对事业的责任心极强,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一生。”陈长年说。多年来,他在我国机械科学领域勤恳工作,曾参加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评审和验收,以及百余个装备的国际招标项目评审工作。

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看来,冯忠莲书信中,蕴藏着母子深情、优良家风,也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保护和传承的精神。“今天,我们仍要学习他们淡泊名利、执着奉献的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魏梦佳 马晓冬)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