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南教育扶贫题材电影《穿过雨林》拍摄背后的故事

[百科] 时间:2024-03-29 10:15:1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92次

原标题:探寻海南教育扶贫题材电影《穿过雨林》拍摄背后的探寻题材故事

探寻海南教育扶贫题材电影《穿过雨林》拍摄背后的故事——

光影抒写巨变 匠心打磨精品

海南日报记者 张文君 林书喜 特约记者 黄兆雪

10月23日下午,海南教育扶贫题材电影《穿过雨林》在海口举行全国首映礼,海南该影片将于今年11月24日全国公映。教育

电影《穿过雨林》首映式现场。扶贫海南日报记者 陈若龙 摄

《穿过雨林》取材自15年前昌江最偏远贫穷的电影的故黎族乡镇——王下乡,以海南教育扶贫和教育移民为背景,穿过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山海黎乡的雨林动人故事,以兼具时代主题与艺术深度的拍摄镜头语言,展现海南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给贫困黎乡带来的背后巨大变迁。

《穿越雨林》海报。探寻题材剧组供图

地处昌江东南角的海南霸王岭腹地的王下乡,曾是教育该县最偏远贫穷的黎族乡镇,交通不便、扶贫信息闭塞、电影的故基础设施薄弱。穿过2006年,昌江在全国率先实施融扶贫、生态保护、公共教育均等化为一体的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实行包吃包住包入学的“三包”惠民政策,有效探索出一条斩断穷根和保护生态共赢的实践路径。15年来,有超过900人走出王下乡,140多人圆了大学梦。如今,因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受益的部分学生返回王下乡,参与家乡建设,“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希望。

以小见大 讲述教育扶贫故事

2006年以前的王下乡,不通路、不通电、不通信号“三不通”,延续着“三个石头一个灶”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孩子们更是因为教育资源缺乏连续15年没接受过高中教育。

电影《穿过雨林》现场拍摄花絮。图片由《穿过雨林》剧组提供

2003年,昌江在全省率先探索生态移民模式,将王下乡牙迫村整村搬迁到石碌镇水富村。2006年,昌江又大刀阔斧创新改革,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把王下乡、七叉镇等贫困地区的孩子迁到县城读书,结束了王下乡无高中生、无大学生的历史,为全省乃至全国有效探索出一条斩断穷根和保护生态共赢的实现路径。

《穿过雨林》这部影片讲述了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启动后,小主人公王黎想、阿琼等黎族孩子,在支教老师李红雨不断地鼓励和帮助下,走出大山,到县城读书。王黎想最终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并回归家乡任教,继续改变其他孩子命运。而李红雨在支教过程中,从最初想放弃到坚守岗位,以及和黎族学生们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感人的故事。

电影《穿过雨林》现场拍摄花絮。图片由《穿过雨林》剧组提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教育扶贫和教育移民对于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海南本土影视团队采用影视艺术表达方式,记录、诠释这段故事,用影像留下一个关于海南黎乡美丽乡愁的美好追忆和充满绿色生机的未来想象。

电影《穿过雨林》剧照。图片均由《穿过雨林》剧组提供

电影《穿过雨林》总导演、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林青介绍,影片塑造了海南基层党员干部、一线教育工作者真诚、朴实、苦干、乐观、奉献的的形象,展现了黎族同胞纯良质朴的优良品质。通过“以小见大”,再现了海南教育扶贫工程在探索实践初期的艰辛和不易,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海南教育扶贫的成果,体现出“扶贫、扶志与扶智”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电影《穿过雨林》剧照。图片由《穿过雨林》剧组提供

“‘一声诺言,一生守候’,便是这部影片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党和政府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遵守诺言,扶贫帮困,守护着大山里的黎族群众,而黎族群众响应号召,一生守候大山。”林青说。

精心打磨 展现生态环境之美

满山苍翠,万顷碧波,芳草茵茵,鸟语花香……在电影镜头下的王下乡,无不展现着生态之优、环境之美。“在电影拍摄中,我们选取了霸王岭、南尧河、皇帝洞等自然景观。”林青说。

电影《穿过雨林》剧照。图片由《穿过雨林》剧组提供

“日前,包括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内的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成立,《穿过雨林》展现旖旎秀丽的海南热带雨林风光以及海南黎乡淳厚风土人情,可谓恰逢其时、锦上添花。”海南省文联作协党组书记、省文联主席夏斐说,按照省委决策部署,讲好海南生态文化故事、挖掘海南生态文化题材,宣传推广国家公园理念,擦亮国家公园名片,培养国家公园文化,是海南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

据了解,电影《穿过雨林》的主创人员由海南本土团队组成,从策划、筹备、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完成历时近2年。主创团队在电影创作期间秉着精益求精、精雕细镂的精神对影片创作的每个环节都倾尽心血,力求完美呈现。

电影《穿过雨林》剧照。图片由《穿过雨林》剧组提供

林青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在剧本创作期间,主创团队邀请国内、省内专家召开剧本研讨会,对剧本字斟句酌、反复锤炼、精心打磨修改近50稿;在影片拍摄期间,剧组深入昌江境内深山老林,抗酷暑、穿雨林、涉深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克服恶劣环境完成拍摄;在电影音乐制作上,突出海南黎族音乐元素,聘请海南民间音乐艺人,融汇运用“海南八音”民间器乐和竹竿舞、摸螺歌等海南黎族曲调。“从团队组建、故事创作、实地拍摄到音乐制作,这部电影重点突出海南气质、海南特色、海南风情,全面展示海南的生态环境之美。”她说。

电影《穿过雨林》剧照。图片由《穿过雨林》剧组提供

近年来,昌江致力于修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治理了一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创文创卫、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化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彩化”,推动森林覆盖率达64.14%,一举拿下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卫生乡镇等金字招牌。同时,昌江高水平规划打造四大国字号公园,建成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3A景区等。

作为电影《穿过雨林》的出品单位,昌江在电影的拍摄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昌江县委书记陈儒茂说,这部电影生动再现了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保护生态环境、挖掘生态价值给贫困地区、给贫困群众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也充分展示了昌江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他表示,今后将继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探索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为昌江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征程中扬帆远航注入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近年来,在昌江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王下乡通过教育移民、生态补偿等方式守护了森林生态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昌江以王下乡创建全省首个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通过系列“两山”转化模式和路径探索,着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

电影《穿过雨林》剧照。图片由《穿过雨林》剧组提供

如今,王下乡老百姓挖掉了“穷根”,摘下了“贫困帽”,吃上了“旅游饭”。得益于乡村旅游发展,王下乡浪论村村民刘桂芳开了一家名为“黎乡私房菜”的农家乐。“每到节假日时,游客特别多,生意很好。” 刘桂芳说。

电影《穿过雨林》剧照。图片由《穿过雨林》剧组提供

陈儒茂表示,昌江将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围绕乡村“五大振兴”要求,以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契机,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再创4A、5A级景区,同时继续高水平建设好“黎花里”文旅小镇,培育发展农旅、文旅产业新业态,推动教育移民“走出去”与人才回流“引进来”双向驱动,以打造流动文化博物馆、壮大本土文化传承队伍等途径讲好黎家故事、雨林故事、史前故事,以打造十星“两委”标杆为目标建强基层领头雁,通过“企业+集体”“科研院所+集体”等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激活偏远山区振兴发展动能,打造王下乡乡村振兴样板。

)

电影《穿过雨林》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真实还原 感人至深

海南日报记者 林书喜 张文君 特约记者 黄兆雪

“影片真实还原了王下乡的教育状况,故事情节非常感人,我看哭了好几次。”10月23日下午,在电影《穿过雨林》全国首映礼结束后,昌江黎族自治县文联主席庞大海对海南日报记者说。

庞大海当过20多年教师,对王下乡当初开始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时的困难深有体会。“影片中,村委会主任挨家挨户宣传教育扶贫移民政策时碰壁的片段,就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庞大海介绍,王下乡深处大山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前很多孩子被困在大山里出不来。

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彻底解决王下乡孩子教育问题,让这些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结束了王下乡没有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历史,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影片通过讲述故事,生动阐释了教育移民和教育扶贫的伟大意义。”庞大海说。

韩汝雪是受益于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的首批王下乡学生之一。从大学毕业后,她返回王下乡工作。在全国首映礼现场,韩汝雪现场演唱歌曲《唱支黎歌给党听》,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才有机会走出大山,考上大学。”韩汝雪说,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她从电影里女学生阿琼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现在,王下乡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教育扶贫移民政策的帮扶下,走出了大山,考上大学。如今有不少人大学毕业后,与她一样返乡参与建设家乡,回报社会。

“影片所反映的内容真实,情节感人至深。”昌江王下乡党委书记杨荣辉激动地说,感谢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他们的无私付出,就没有今天王下乡教育事业的变化,“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著名作家韩少功表示,影片的一些情节呈现散文风格,从容自然地进行叙事,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某些片段还带有纪录片的风格,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经历过的人备感亲切。电影拍摄不一定非得拼大资本、大制作、高投入,只要拍得好,拍得真实感人,小制作、小口径切入的电影一样受观众喜欢,《穿过雨林》给广大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张文君 林书喜 黄兆雪)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