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北方戏窝子”|依依弦腔沐春风

[知识] 时间:2024-04-18 11:39:1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46次
依托深厚的点亮戏曲文化积淀,正在以戏曲为火种,北方点亮“北方戏窝子”文化品牌,戏窝弦腔为戏曲文化发展注入全新的依依活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沐春文化强则民族强。点亮

日前召开的北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戏窝弦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依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沐春传承历史文化,点亮维系民族精神。北方即日起,戏窝弦腔本报文化周刊推出点亮“北方戏窝子”系列文章。依依本文坚持问题导向,沐春以“家乡戏”石家庄丝弦为个案,深入晋州郭家庄、井陉庄子头等村剧团调研,以平实、朴实、切实的文风讲述这些民间班社剧团薪火传承的故事,跟老百姓一起研究探讨新时代古老剧种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为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献智献策。——编者

老树旁,戏台上,老人低垂眼帘,在绛红幕布后手持三弦清吟浅唱,宽大水袖里,一双粗糙的手轻拢慢捻着琴弦,一段铿锵弦索腔便流淌出来。我与这美好的画面相遇,是在村中看石家庄丝弦演出,从那时起,家乡戏的旋律便始终回荡在我的脑海。因15年前本科论文的选题,我开始了对家乡戏的亲近,并由此和石家庄丝弦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博士毕业后仍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情浓愈深,热度不减。如今,源于历史、取自生活,被艺术提炼、被时光打磨的古老剧种依旧沉淀在晋州郭家庄、井陉庄子头等村庄的角角落落,演绎着古老剧种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演员表演丝弦剧目《调寇》。新华社发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石家庄独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也是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据记载,丝弦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在元曲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剧种历尽曲折,真正形成较为成熟的声腔和舞台艺术,是在清同治以后。同治七年(1868年),井陉白花村出现了丝弦班社,吸引了很多喜爱丝弦的商人和其他剧种艺人,由老调和梆子加盟谓之“三合班”,由京剧、乱弹加盟则称为“五腔班”。受其他同台演出剧种的影响,伴奏以土琵琶为主,后逐渐形成以板胡为主奏乐器,剧种名称也逐渐演变为“丝弦”。

按照流布区域,丝弦逐渐发展成为“东、西、南、北、中”五路。晋州郭家庄东路丝弦,就属于其中一路。说起丝弦历史,村民至今能清晰地梳理出时间线:清末光绪年间,郭家庄村村民郭洛表提议并和村民郭洛仿组建了东路丝弦子弟班;民国初年传承至第二代传承人郭洛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至第三代郭小马;如今传承至第四代郭翠娟。

在郭翠娟家里,我不仅听其娓娓道来这一百多年来班社剧团传承的详细过程,还见到了见证这一历史进程的实物——两件悬挂在展示架上的领口和袖口都已飞边的黄蟒袍和绿蟒袍。“这两件蟒袍是随第一代老艺人传下来的,虽然现在上台演出已经不能穿了,但它们却是我们郭家庄东路丝弦的‘压箱’和‘传家宝’,不仅见证了过去,还传承着当下和未来。”看着两件“心头宝”,郭翠娟目光虔诚而庄重。

井陉庄子头丝弦是中路石家庄丝弦的组成部分。庄子头村地处太行山东麓的井陉东北部,东临鹿泉,北接平山。“庄子头剧场”内的丝弦传习所颇具规模,一进屋,我就被排在屋内两边的戏箱“镇”住了:这两排新旧叠垒的戏箱足有二十几个。现任庄子头丝弦剧团团长、年已七旬的张六强看到我略带惊讶的眼神,随口说道:“楼上还有这么多呢。”我心中顿生敬意,厚重的丝弦戏曲文化底蕴和丝弦戏之根就在这里呀!

张六强记忆中的庄子头丝弦历史,源自民间老艺人的口述。早在清同治年间,庄子头村就办起了丝弦剧团。至光绪初年,庄子头丝弦剧团的一些老艺人就跟井陉白花村丝弦班组团演出。抗战时期,庄子头丝弦剧团已成为井陉县主要民间文艺团体,经常为军民演出,多次受到井陉县委的表彰和奖励。

《正定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后塔底村组建丝弦子弟班,以后几十年间,南杨庄、木厂、二十里铺等村也先后成立丝弦戏班。”正是在石家庄周围广大农村的丝弦班社演出锤炼几十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石家庄丝弦市场上,才形成了颇有名气的“四红”:正定红刘魁显、获鹿红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赵州红何凤祥,标志着石家庄丝弦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进入成熟期。

石家庄丝弦虽然起源久远,但衍变为成熟的地方剧种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而真正让石家庄丝弦获得新生和长足发展的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演员正在排练经典剧目《宗泽与岳飞》。石家庄市丝弦剧团供图

民间有句俗语:“吼”秦腔,“咧”丝弦。一个“咧”字,道尽了丝弦的民间属性。

丝弦戏属于纯粹的农民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如今,演出市场依旧在农村和城中村,因此,说到石家庄丝弦的发展,民间艺人最有发言权。

“石家庄丝弦本就是农民戏,它起始于农村,演出离不开农村。新中国成立前都是在周边村子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进城演出的机会。我们庄子头丝弦剧团在周边很有名气,剧团演职员都是本村农民,农闲时聚在一起排练和演出。”依旧执着传承丝弦的张六强说,在村子里,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唱上几句,田间地头、山坡树林,丝弦声腔时常萦绕。

至今,张六强依旧记得丝弦戏风靡各地的盛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村剧团排演的丝弦戏《婚姻自由》《小姑贤》等轰动了大半个井陉,当时上级部门奖励了村剧团全套幕布和配套器乐用具。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村剧团还聘请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名家来团传授技艺并帮助排演《杨金花夺印》等四五部整本大戏。改革开放后,村剧团还多次邀请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王永春、刘艳芳等名家来村传艺并演出,那时村剧团达到鼎盛期。“《白罗衫》《潘杨讼》等都是我们常演的大戏,那几年在全县文艺汇演中我们村的剧团多次获奖。”张六强自豪地说。

曾几何时,有着浓郁乡音的家乡戏让多少人为之着迷。可张六强明白,繁盛来之不易。庄子头丝弦扎根民间,村民以剧团为荣,剧团的一举一动、兴衰起落,都牵动着全村人的心。全村五百多户,几乎家家都出过演员,兄弟同演、夫妻对唱、父子竞技,屡见不鲜。正是庄子头村人的薪火相传,才让丝弦声声绵延至今。

而在石家庄晋州郭家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郭家庄东路丝弦第四代传承人郭翠娟同样对丝弦有着深厚情感:“我们村的剧团成立一百多年来,传承至今从未间断过,演出剧目达一百多个。除了在本村和周边各村演出外,还去附近的无极、藁城、辛集、赵县、栾城、宁晋等地农村演出,每到一地,短的三五天,长则一两个月。”

已经有了孙辈的郭翠娟,从小痴迷丝弦,为了一辈子不离开她钟爱的丝弦,她嫁在了本村。她的爱人虽然不上台演出,但却是她一辈子的“迷粉”和坚强后盾。正因如此,她成为郭家庄东路丝弦的第四代传承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下民间艺人老去、村中演员断档、大戏难演的困境下,郭翠娟带领部分演员依然编排出了现代小戏。“8月份,我们团还到镇里配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等进行演出。”说话间,郭翠娟拿出了一沓编写的新戏手稿。翻看着一页页勾勾画画、修修改改的文稿,笔者被这些民间艺人对丝弦的痴迷、坚守、执着而深深感动。

每年5月到10月的星期天上午,石家庄市长安公园的青藤长廊就成为丝弦艺人大显身手的民间舞台。他们把哼唱在乡间地头、庙会村社的丝弦戏带进了城市。虽然看丝弦演出的观众并不多,但艺人依旧卖力地演唱。表演者踱步长廊内,不疾不徐,嗓音带着岁月的沧桑感,一段丝弦唱完,笑盈盈鞠躬致谢,在观众掌声鼓励下回转身来,再唱上一段。那股带劲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好似苍茫的燕赵大地迎来了照亮农民辛劳耕作身影的第一缕阳光。尤其是唱至高潮的“砸夯拉腔、异峰突起、集体爆炸”的音乐和唱腔气势,犹如滹沱河水发出的巨吼。

石家庄丝弦艺术陈列馆内展示的老戏服。任思 摄

一群庄稼人,一路辛苦,一路坚守,成就了一个剧种的辉煌。如今,丝弦的生命力依旧生长在泥土里。

井陉庄子头是个大村,每年农历七月初六都要过庙会、唱大戏。曾经,土生土长的庄子头丝弦剧团只依靠本村村民就能唱大戏,但今年需要聘请外面的剧团来村里演出。因为村里青年丝弦演员紧缺,张六强把庄子头丝弦的未来重点放在了上小学的孩子们身上。于是,村里办起丝弦传习所,利用放学和放假时间教孩子们学戏,让下一代保持对家乡戏的热爱。

为了将郭家庄村东路丝弦传承下去,郭翠娟家特意翻修了老宅,盖起二层楼,二楼专门用来盛放戏箱、道具以及进行丝弦传习。为了坚持演出,她和丈夫、儿子齐上阵,每次演出结束,她都会自掏腰包在自家院子里熬上一锅大锅菜,招呼所有演职人员一起吃饭。“谁让咱是传承人呢。”提起过往,郭翠娟感慨万千。困境之下,民间艺人仍千方百计为钟爱的艺术寻找出路,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石家庄虽然是石家庄丝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中心,剧种还被冠以石家庄之名,但剧种流布的区域并不局限于本地区。除以石家庄为中心的中路丝弦外,东路区域大致在保定高阳到沧州献县一带,西路丝弦大体分布于山西和顺、昔阳、平定一带,北路丝弦流行在山西灵丘、广灵、浑源、繁峙一带,南路丝弦则主要流行于邢台沙河、平乡、广宗一带。

国家级非遗项目南路丝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秀枝所在的邢台市任泽区丝弦剧团,常演剧目有一百多部。以前是出门找市场,现在电话邀约越来越多,忙的时候,剧团一年演出约300场次,一出门就是大半年。走街串巷的演出并不刻意选择舞台的新旧,剧团找一片空地,临时搭台也照样鸣锣上演。演戏的人也从不惧天气的冷暖,只管水袖曼舞、唱响舞台;看戏的人陶陶然,乐在其中。“人行千里俗随行,他乡难忘故乡情”,的确,生长在民间的丝弦戏,豪放的唱腔透着乡情乡韵,那也是乡土人家一段魂牵梦绕的乡愁。

同宗同源交相辉映,古韵新腔依旧吸引着众多戏迷沉醉其中,一场“丝弦盛宴”即将开席。10月20日至31日,点亮“北方戏窝子”2023年东西南北中五路丝弦优秀剧目展演将在石家庄举行,来自省内外的32家院团将带着38场“看家戏”汇聚石家庄的剧场和基层社区。

放眼四方,石家庄丝弦又有了另一种风光。

在笔者眼中,戏曲恰如闺中佳人,摇曳着唐风宋韵,踏着元杂剧、昆曲的历史轨迹,一路袅袅而来。石家庄丝弦历经百年沧桑依旧活跃,是因为它早已成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百姓的精神寄托与眷恋。

一幕幕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是百姓的生活写实,也是传统文化的历史回响。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石家庄丝弦的传承、保护、发展依旧任重道远。近年来,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复排了多部经典传统大戏。这不由得让我对“老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典传统戏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当下,“老戏”已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关系着如何传承地方戏曲文化的问题,从传承与保护的视角看,经过时光洗礼的众多“老戏”,应该是一个剧种的根脉。

一眼望百年,一馆览百戏。4月12日开馆的石家庄丝弦艺术陈列馆,不仅有丝弦发展史料和实物,更展示着近年来各部门为剧种发展所做的一系列努力。馆内容纳着丝弦剧种的旧日时光。徜徉馆内,就开始了丝弦打卡之旅,老乐器、老戏服、老台本等重现粉墨传奇。

当笔者离开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时,丝丝缕缕的唱腔隐隐远去。此刻,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重温魂牵梦绕的家乡戏,发现她已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一定会在更广袤的土地上绽放。(任思)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