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开拓创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娱乐] 时间:2024-04-26 11:12: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31次

原标题:石景山区开拓创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北京人都知晓一句俗话:“永定河,石景山区示范出西山,开拓碧水环绕北京湾……”山如父,创新创建河为母,国家公共北京城的文化人文画卷与旎丽风景线就此缱绻展开。而就在这幅瑰丽长卷的服务上游,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体系石景山区,随着近年来不断加速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石景山区示范步伐,人文风貌之美今非昔比,开拓人们的创新创建精神文化生活殷实且日新月异。

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国家公共全国各地的文化文化场馆逐渐相继开门迎客。石景山区,服务在做好防控措施的体系前提下,在预约限流有序进馆的石景山区示范“新规则”指引下,公众可以再度沉浸在文化空间里,享受线下文化资源。“经历了长期的居家战‘疫’时光,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久违了的亲切感、满足感与获得感,这使我的生活充盈、情感丰沛、精神富足。”石景山区图书馆一名读者在留言簿上这样感叹。

众所周知,石景山区承担着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建设项目,一场疫情,令其面临不小的挑战。与此同时,石景山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也遇到了巨大挑战,这也是其他批次的示范区创建项目未曾面对过的难题。“创建工作从未停歇,我们由线下转到线上继续服务公众,‘硬件’工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稳步迈进;各类‘软件’服务通过战‘疫’时光默默升级、不断优化。”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光表示,随着疫情态势的变化,石景山区及时跟进政策、随时调整服务策略。“是挑战,也是机遇。示范区创建工作实际上就是经验提炼与实践升华的反复过程。所以,经历了战‘疫’,我们更有‘免疫力’了,将来所提供的‘示范性’样本也会更加全面。”杨光乐观地说。

2018年以来,石景山区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不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上进行大踏步式的探索与创新。除了成体系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模式、网格式的基层综合文化中心覆盖街头巷尾等优势外,具有引领作用的区级文化场馆被重塑、打造、升级、创新服务,也成为其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一大亮点,并普惠着京城老百姓。

来吧,一同登上石景山的这些文化“高地”,一起领略永定河畔、京城以西的绝美人文风光。

深耕“试验田” 从法人治理到三级总分馆制

石景山区文化馆馆员李然在八宝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南区)开展快板培训

在石景山文化和旅游“圈”内人的眼里,区级文化场馆,是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是总分馆制建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文旅融合试点等多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改革任务的“试验田”。

石景山区图书馆拥有104万册馆藏文献,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馆舍分为一馆两址,总馆面向读者提供书刊借阅、文献查询、阅读指导、电子阅览、自习等公共文化服务;少儿馆则面向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重点在特色阅读、精准阅读上下功夫,通过对环境设施、布局装饰进行主题改造,大力打造富有生命气息和童趣的“会讲故事的图书馆”。

“对于未知的风景,我们总抱着憧憬和好奇。给自己一段轻柔的时光,不用太远,不用太贵,去一个美好的地方将自己抚慰……”疫情期间,石景山区图书馆以“最美西山情 相约石景山”为主题在线上办起“云展览”,为宅家战“疫”的读者梳理京西著名景点,并详细介绍了冬奥场馆、首钢园区等新晋打卡地的特色与近况,让公众足不出户领略风光的同时随时了解旅游信息。同时,进入6月,第五届“最美书评”征集评选活动也火热启动,为了吸引更多宅在家里的读者积极参与,活动新开设线上vlog书评作品投稿专栏和“手记感悟,丈量生活”读书手账征集活动,得到读者的广泛参与和热捧。“活动一年上百场,受众不局限于石景山,还有读者来自丰台区和门头沟区,这样的局面来自于背后科学、高效、有序的体制机制建设与完善。”石景山区图书馆馆长吴私说。

2018年,石景山区图书馆被确定为北京市首批8家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吴私介绍,石景山区图书馆在改革工作中做到了“两个加强”:一是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组织开展专家研讨和辅导培训,制定了改革工作方案,完成了图书馆章程、工作报告、绩效评价、决策失误追究、信息公开、例会、提案、公共文化服务年报等配套制度设计,为组建理事会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加强理事会组织建设。经过公告、报名、审核、面试等环节,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14名图书馆理事。组织召开了理事会成立大会,审议通过了《石景山区图书馆章程》等各项制度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确定理事会为区图书馆的决策和监督机构。理事会人员组成除区文旅局和图书馆代表之外,还广泛吸纳学校、新闻媒体、驻区文化企业、图书馆读者代表等,外部理事占比超七成,确保理事会成员的社会代表性。

同时,石景山区文化馆借鉴区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经验做法,扎实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现已完成《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章程》制定,召开理事会成立大会,向基层文艺骨干、职工代表、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等11名理事颁发聘书。下一步将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价和决策,增强内部活力。

如果说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上的改革,那么总分馆制建设则是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上的创新。作为全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石景山区现已形成“1+12+60”的三级总分馆制体系,在全区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挂牌建立街道分馆,在冬奥组委办公地、郎园park文创园区、北京银保建国酒店建立3个特色分馆,在60个社区建立基层服务点。研究制定总分馆制建设标准化操作手册,明确规范工作流程,统一标志标识、服务供给、服务标准和管理机制。

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列举了一系列数据:2019年完成基层图书流转配送需求服务908次,“快乐阅读直通车”活动配送234次,推出“你读书我买单”、夜间延时开放等惠民服务措施;成立区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总分支队,开展“图书漂流”志愿服务活动,入选2019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项目和2019年“春雨工程”;在全区建设50个“文轩云图”24小时智能书店,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形成有益补充,相关工作成果被中宣部在全国农家书屋工作会上做经验推广。

“示范区创建已进入4.0时代,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要突破已有的‘套路’,走得更稳且更有新意。”杨光介绍,石景山区文化馆结合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社会化运营工作,已将服务重心延伸下移,建立完善基层分馆专职联络员及培训辅导机制。总馆在街道分馆定期开展公益培训服务项目20余类,2019年全年举办公益培训班229期次,直接受益群众达6600多人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多样化的文化惠民活动如插花、街舞、茶道等课程由分馆和基层服务点“点单”,总馆进行精准配送,提升服务效能。文化馆、图书馆为分馆和基层服务点配送活动、服务、图书数量2019年较2018年均增长5倍以上。

打造“新高地” 文化综合体的网红之路

石景山区文化中心

“就在家门口的石景山区文化中心眼瞅着就要开放了,每天看着工人们在大楼外种树、铺草坪,甚至连围着大树周围的乳白色围坐都安装好了,现在正在加紧安装广场周围各种标识。”今年1月,家住首钢附近的居民李楠兴奋地在其朋友圈晒出了这个“神秘中心”的倩影。

“万事俱备,只等着开张了,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是一座文化综合体,以后周末就‘泡’它了!”“以前羡慕海淀有文化中心,但太靠北、距离太远不方便,就等着石景山的这个开放了!”……到了今年5月,各种议论、点赞与期许声已经在石景山的各大自媒体平台点燃并迅速沸腾。

2020年8月15日,石景山区文化中心正式对外试运行,当日接待530余人次,举办了首都博物馆品牌活动“蓟下博谈·公众课堂”落户石景山后的首场讲座、公益电影放映、冬奥主题展、儿童剧、书法讲座、评剧讲座、儿童创意美术、文化沙龙等面向全龄段人群的各类活动14场。

石景山区文化中心投资4亿元,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涵盖文化馆、非遗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公益放映厅、报告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石景山区文化中心于2019年竣工验收。中心整体建筑风格取意于融山汇水的自然意境,高耸的山峰与蜿蜒的河流曲线环绕建筑腰封,分割出户外特色共享空间,让建筑本身更具呼吸感和生命力;内部,多曲面采光井沿着建筑结构顺势盘旋而下,阳光在曲面板上跳跃出无尽光芒,让人不自觉抬头仰望天空,感受宇宙的浩瀚无垠。当夜幕降临,文化中心将披上斑斓的灯光外衣,红、绿、橙、蓝等颜色精灵也悄悄爬上采光井顶部,在灯影变幻中,文化中心仿佛成为了璀璨银河,为城市中忙碌的人们以心理慰藉。

“以前这块地方是一个花鸟鱼虫市场,吆喝声、犬吠声连成一片,加上大多商户都行自己方便不管环境如何,脏水垃圾遍地,住在对面的我们早上不是被上货吵醒就是开窗换气时被臭气熏着。特别是紧邻这块地方的前后左右有北方工业大学和两所中学、一所小学,太需要有点文化气息的场所了。”附近的一位居民坦言,现在有盼头了!“不仅环境大变样,今后,看电影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这也能参观博物馆。”

“我们的定位即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龙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展示地域文化精品、开展文化交流的主阵地,成为塑造良好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讲好石景山故事、树立高端绿色发展的城市形象新地标。”石景山区文化中心主任王红表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区文化中心紧扣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指标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求,突出公共文化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将统筹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两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疫情期间,石景山区文化中心将线下活动转为线上,推出了“我爱石景山 我说石景山”文化历史展览讲解比赛、线上影片展播;结合中国传统节日、重点节点,开展优秀影片推荐活动以及“致敬革命先辈”红色影片展播、“国际博物馆日线上答题赢奖品”“共克时艰 冬奥有我:冬奥文化主题系列线上展览”;开展“光影石景山”群众影像创作比赛,通过培训、赛事、展映等多种方式,引导大众创作以短视频为主的、展现居民丰富多彩文化生活及石景山新时代风貌的优秀原创作品,记录表现属于“石景山自己的美好生活”,打造了“身边人讲身边事,人人都是文旅宣传员”的群众文化新模式……

下一步,区文化中心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挖掘社会优质资源,加强各界文化交流,在开展“古城之春”艺术节、北京“清明诗会”、新春音乐会、非遗遇上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等传统系列品牌文化活动的同时,还将重点打造“国家级艺术院团惠民公益演出季”“文博知识大讲堂”“新片观影会”“经典艺术走进石景山”“跨文化艺术交流”等系列活动;开展各艺术门类的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推出尤克里里、非遗项目体验、茶艺、插花等更符合市民文化需求的多元化美育课程。区文化中心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2小时,平均每周活动不少于50场,“相信不久的未来,石景山区文化中心定将成为京西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家园,在这里收获知识、丰富体验、感知艺术、遇见美好。”王红说。

升级“数字化” 无限开拓公共文化服务疆域

石景山区非遗中心开展聚庆斋糕点非遗项目直播活动

如果说,石景山区文化中心的建设开放将会使石景山区公共文化的服务版图至少扩展一倍,那么正在日益精细化作业的石景山区数字化工程有着无限潜力,将进一步助力公共文化服务疆域发散式、放射状地延展、传播、触及城区的每个角落。

据介绍,石景山区在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制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建设了包括“石景山文化E站”网站、“石景山文E” APP,“石景山公共文化”微信订阅号在内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让辖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借助数字平台,区图书馆、文化馆、非遗中心、文化中心等区级场馆实现了日常在线活动预定、文艺团队展示、服务信息宣传、数字资源推广以及“古城之春”艺术节、讲解员评选、原创文艺作品征集等大型赛事的参与投票等功能,打通了服务市民的“最后一公里”。

更值一提的是,通过各平台设置的“意见反馈”专区,收到了地区居民关于丰富文化活动项目类型、拓宽服务群体覆盖面等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结合市民反馈,区图书馆增加了亲子阅读、手工制作、科普体验等活动进入分馆和社区基层点,区文化馆则开设了书法、钢琴、街舞等课程,区非遗中心尝试采用直播形式展示非遗代表性项目,如和香制作技艺、聚庆斋糕点制作,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市民了解、参与、享受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零距离”,优质数字资源是打通壁垒的重要一环。石景山区图书馆在共享工程普及到街道图书分馆的基础上,结合总分馆制建设,在60个社区基层服务点配备电子阅览设备。研发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系统,将文化资源共享推广到社区一级。石景山区文化馆2019年搬入新建区文化中心后,其网络平台也随之改版上线,设置有文化信息、活动预告、培训辅导、慕课、直播、志愿者服务、特色资源库等栏目,其中在线培训15类,教学视频达300余个。如今,在该平台上参加“文·艺”慕课以及“文·艺”云课堂学习已成为地区居民的新风尚。石景山区非遗中心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手段,对地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建立数字化档案,推出非遗“码”上见、非遗有声视听卡、非遗沙画视频等多种数字化形式的推广活动,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

精深“优质内容” 坚守主旋律阵地,引领正能量审美

原创话剧《京西那一片晚霞》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硬件上的重塑与优化,使得石景山的公共文化面貌焕然一新,而要真正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仍需在“软件”上下足功夫。据石景山区文化馆馆长甘楠介绍,近年来,区文化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提升原创能力,优化内容质量,广泛发动基层文艺骨干,通过召开创作交流会、专题会等方式,开展文学、音乐、歌曲、舞蹈、曲艺等多个艺术类别的文艺创作。

以服务保障冬奥筹办为引领,强化“服务冬奥”“借势冬奥”“参与冬奥”理念,创作歌曲《冰雪情怀》,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音乐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得优秀作品奖之一。创作曲艺作品《欢迎您到冬奥来》、鼓曲《冬奥畅想曲》、单弦联唱《冬梦·飞跃》等,展示“双奥之区”的城市活力和人文风貌,为冬奥助力。

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目标,打造文艺精品力作,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以开国将军为创作题材的文艺作品《京西那一片晚霞》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反映社区工作志愿者维护邻里和睦、社区和谐题材的原创舞蹈《邻里守望》入围第17届全国群星奖决赛,并在华北五省市舞蹈大赛中获得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创编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话剧《升起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在全区进行巡演;服务保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编排,区文化馆馆员作为石景山区联欢群众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此外,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传承保护在石景山还实现了‘跨界’合作发力。”石景山区非遗中心主任何京江介绍,结合地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以《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托,统筹发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编了歌曲《打花巴掌呔》《麻丫头》《粽香飘舞》、儿童剧及皮影戏《石景山的传说》、京剧《莲石湖的传说》《漫水桥》、相声《非遗石景山》、快板《京西古道唱民俗》等多种类型的文艺作品,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同时,激发全社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