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正文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时尚] 时间:2024-04-26 06:58: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58次

原标题: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鄂豫边省委成立之初,星星王国华、可燎张星江等早期领导塑像。星星本报记者祁道鹏摄

河南日报记者杨晓东祁道鹏本报通讯员李新

铜山脚下、可燎泌水河畔,星星泌阳县铜山乡焦竹园村,可燎一个青砖黛瓦、星星流檐翘角的可燎明代建筑群静静伫立。屋檐低矮、星星门头古朴,可燎幽深的星星庭院写满了沧桑。

“这些经过复建的可燎旧瓦房蕴含着一段闪光的革命历史。”2月7日,星星中共泌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郭晓勇带领记者来此探访。可燎指着正门东侧外墙一块刻着“焦竹园革命旧址”字样的星星黑色石碑,郭晓勇介绍:“这里曾是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驻扎地,以此为中心开辟的鄂豫边游击区,是南方八省十五个红色游击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整组建筑分为西院、东院和东偏院。尽管房间很多,但布展是根据时间线与主题而定的。”在工作人员的指引带领下参观不同房间,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张张老照片映入眼帘,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年代。

1934年前后,在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疯狂“围剿”下,鄂豫边工委和豫南地区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避开国民党的屠戮,再次点燃革命火种,成为当务之急。

“要开展游击战争,把游击队拉到山区去,到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发芽。”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朱德在接见从豫南赶来参会的张星江、王国华时,提出要开展游击战争,打破国民党围剿破坏中共党组织发展的僵局。

1935年8月,张星江、王国华、张旺午等在唐河毕店商定,将豫南、豫西南党组织合并成立鄂豫边省委,并结合豫南、豫西南实际情况,在偏僻的信阳、确山、泌阳、桐柏四县交界的山区发动群众,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桐柏山革命根据地。

“建在四县接合部的鄂豫边省委,借助沟壑纵横、丛林密布的有利地形,带领群众将游击战争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东院一间展室内,指着墙上“鄂豫边区游击战争形势示意图”,郭晓勇给记者介绍。

鄂豫边省委成立后,创建了自己的武装——鄂豫边红军游击队。1936年1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信阳小石岭村成立,虽然

成立之初只有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汪心泰、康春、吴恒山、老汪7名队员和3支枪,但鄂豫边区从此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队伍。

用建立自卫会的方法,建立基层苏维埃政权,以交朋友的方式,与国民党驻军等结成广泛统一战线。通过夺取地主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在鄂豫边省委带领下,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1937年10月,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进驻焦竹园、邓庄铺。同年10月中旬,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1938年1月,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并进驻确山竹沟,后经彭雪枫的整顿加强,第八团队迅速扩大到1500多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边革命游击根据地有力牵制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大量兵力,成为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减压带’。”郭晓勇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在这里得到验证。

采访结束,登上铜山,英烈们的浩然正气和不屈精神在大山间似乎还有鸣响,激励着后人为建设美丽家园接续奋斗。

名片

焦竹园革命旧址

焦竹园革命旧址,又称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是1935年—1938年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驻地,以此为中心开辟的鄂豫边游击区,是南方八省十五个红色游击根据地之一。“到三不管的地方生根发芽”,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活动于确山、泌阳、桐柏、信阳四地接合部,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从最初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等7人发展壮大至1500多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在此得以验证。2013年,依托鄂豫边省委旧址改建的鄂豫边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前来缅怀学习。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