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静:7年帮助数百名流浪人员圆了回家梦

[时尚] 时间:2024-03-29 19:19: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53次

原标题:三亚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静:7年帮助数百名流浪人员圆了回家梦

“谢谢你们,亚市员圆让我28年后又能再回到家乡。救助静年”2020年11月11日,管理56岁的站站王强从三亚市救助管理站出发,准备回河北张家口的长李家乡。在两地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帮助下,王强治好了腿伤,数百结束了28年在外漂泊的名流梦日子。临出发时,浪人王强握住李静的亚市员圆手,一声声地道着感谢。救助静年李静是管理三亚市救助管理站的站长,这样温暖的站站告别是她最喜欢的工作场景,在救助站工作7年,长李李静已经救助数以千计的帮助流浪人员,还帮助数百名像王强一样的流浪人员找到了家。

“回家”的纽带

7年帮助百余名流浪人员寻家

回家,对于我们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对于流浪人员来说,回家与家人团聚是难以实现的梦想,而李静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圆梦”。

“感谢你们帮我找到走失的弟弟,如果没有你们,这辈子我们全家怕是再也见不到他了。”陵水的黎先生抱着弟弟黎岸哭了起来,黎岸的眼角也不停地流淌出热泪,他已经走失了15年,黎先生和家人没有想到一家人还能再次团聚。2019年8月,三亚市救助管理站接到市民举报称在新风桥发现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员。“当时他对我们很抗拒,连靠近他都不愿意。”有着多年救助工作经验的李静知道,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员一般警惕性较强,有时候还会有过激的行为。

陵水的黎先生为三亚市救助管理站送来锦旗。

李静开始和黎岸“斗智斗勇”,每天她都会到新风桥附近看望黎岸,尝试与他交流。每次去与黎岸沟通,李静都会带上一些水和食物,并尝试问他家里的情况。经过5个月的奔波,黎岸终于松口,愿意到医院接受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黎岸慢慢讲出自己的名字,以及模糊的居住地。经过排查,三亚市救助管理站确认黎岸的家就在陵水,并将其送回陵水老家。

看着一家人团聚的场景,李静十分感动,也让她看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那一刻,我认识到肩上的责任很重,我必须坚守一名救助人的使命,帮助更多受助人员与家人团圆,帮助更多的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李静意识到,自己是流浪人员“回家”的纽带,是走失人员家庭团聚的希望。

三亚市救助管理站的服务对象是流浪人员、包括流浪精神病人、走失老人和儿童、被遗弃的老人和儿童、困境留守儿童等人员,李静需要帮助这些人找到家人,做好心理疏导或进行基本的生活安置工作。

孩子们的“静妈妈”

让救助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

“大宝,最近降温,在上海要多保暖。”李静刚刚结束三亚“寒冬送温暖”的活动,打开手机和大宝视频,关心他在上海求学的生活情况。大宝和小宝是一对双胞胎,2017年,为了回原籍所在地上学,他们从北京市救助管理站转到三亚市救助管理站,也是三亚救助站首次接收的三亚户籍的困境未成年人,李静也当起了他们的监护人和“临时妈妈”。

李静关怀困境儿童。

刚到三亚救助站时,大宝和小宝虽然解决了上中学的问题,但都不爱说话。大宝和小宝住在救助站里,李静也需要24小时在救助站值班,空闲的时间,她就会和大宝、小宝聊天,看他们喜欢吃什么,生活上有什么需求。小到买笔、买衣服,大到去医院看病,李静都一直陪着兄弟俩,让他们感受到妈妈的温暖,也渐渐打开了心扉。

大宝和小宝经常称呼李静为“静妈妈”,“这沉甸甸的三个字既是他们对我的信任,更是我对他们的责任。”李静说。2018年,大宝和小宝从三亚市第一中学毕业,李静作为监护人到学校为他们办理毕业手续。“在父母一栏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我的内心是很有感触的,我当时就觉得一定要把两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好、培养好。”令李静欣慰的是,大宝考上了三亚技工学校现在在外地求学,小宝正在读高三,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把李静当做妈妈的,还有湖北的受助儿童北北。北北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三亚救助站在三亚街头救助这对母子后,从2015年到2018年,李静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直到北北4岁需要上学,李静才联合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将北北送回老家上学。“我希望这些孩子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不要在成长中缺失关爱。”李静希望能帮这些困境儿童找到家,更希望他们能在救助站感受到家的温暖。

救助的职责

流浪人员落户三亚成“新市民”

2020年4月以来,民政部会同10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李静仔细研究了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安置政策,发现滞留受助人员落户在海南尚属空白,而且落户难度大、问题多,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我们先后救助了近百名查找不到身份信息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他们滞留三亚都在1年以上,最长的已达10年之久。”李静说,这些流浪人员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也无法取得合法的身份,因而不能办理医保享受救助,残疾的流浪人员也办不了残疾证,成为游离在以户籍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黑户”。

李静(左)帮助首批流浪人员成功落户三亚。

李静联合三亚多个部门,通过采集血液进行DNA鉴定比对、人脸识别鉴定、网上寻亲公告等方式,核实流浪人员的身份信息。11月24日,李静和救助站的同事最终帮助首批10名流浪乞讨人员成功落户三亚,27名符合落户安置政策的精神病流浪人员也将陆续落户三亚,圆无家可归长期滞留人员一个安家的梦。

李静为流浪人员送上御寒物资。

时间回到7年前。2014年,李静走进位于三亚市荔枝沟路上的三亚市救助管理站,那时候的她对救助工作完全没有概念。“家人刚开始也不理解,认为我们工作中接触到传染病人或者暴力型精神病人存在风险,会劝我不做算了。”但当李静看到许多救助人与家人团聚,看到受助的孩子脸上的笑脸,她决定要坚持做下去。

李静参与三亚“寒冬送温暖”活动。

“做救助工作需要用心,她是个很温暖很贴心的人。”三亚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组组长张红军与李静搭档7年了,他看到李静用心去对待每一个接受救助的人。“我认为救助工作就像是冬天里的暖阳,深夜里的灯火,是城市充满温度的名片。”李静说,救助是一项兜底工作,不仅让无家可归的人有了家,也让流离失所的人感受到三亚这座城市的温暖和爱心。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谭琦 孙学新(谭琦 孙学新)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