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万强:从笔杆子到“第一书记”的华丽转身

[娱乐] 时间:2024-04-24 09:40:0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99次

  海东日报记者 周晓华

  没有华丽的第一书记外表,有的祁万强只是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笔杆满腔热情;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华丽只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转身工作;没有丰功伟绩,有的第一书记只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祁万强执着坚守……

  他,就是笔杆青海日报社驻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马家洼村“第一书记”祁万强。

  2021年,华丽从青海日报社派驻到马家洼村的转身“第一书记”祁万强,开始行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书记工作之路上,由于成绩优秀,祁万强2023年被组织再次确定留任,笔杆继续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光发热。华丽

  近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转身驻村工作中,他用实干为马家洼村的父老乡亲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会说“土话”的驻村干部

  “来之前,我做过很多关于‘第一书记’的报道,但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全省乡村振兴工作队伍中的一员。”祁万强笑着说道。

  在与祁万强交谈中记者得知,他出生于乐都区上北山地区,对于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他来说,农村生活并不陌生或畏惧,他更加明白群众心里的所思所想。

  记者,永远行走在路上。作为一名记者,从笔杆子到“第一书记”的转变,改变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还是服务群众。

  为尽快转变角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驻村以来,祁万强便逐一走村入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在日常的走访中,他借助方言的优势,熟悉群众、了解群众,很快,马家洼村的村民们便接受了这个会说“土话”的驻村“第一书记”。

  “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记在心中。”这是祁万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于是,他以乡村振兴统揽党建工作全局,与村“两委”成员全面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乡村振兴,既要为乡村谋发展,更要为村民谋幸福。祁万强在走访中发现,马家洼村的五保户余国庆体弱多病、高龄独居。祁万强二话不说便带着老人前往乐都区看病治疗、购买药品,并请他一同进餐,还到商场为老人买了衣物、生活用品等。

  在除夕,祁万强还专门来到余国庆老人家中陪老人欢度春节,一同做菜、拉家常,不仅填补了老人空虚的晚年生活,也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驻村干部的温暖和关怀。

  “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秉承着这样的信念,祁万强在驻村工作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着村民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主动打扫村里的环境卫生、给老年群众社保卡网络认证,他一直在力所能及地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祁书记真是个好书记啊,村民有什么困难,他就会及时帮助我们。”马家洼村民李积宝说道。

  深入田间地头或农户家中和村民交流谈心;详细了解生产、生活和家庭经济情况;询问医疗、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查看村社道路、水利设施、农村环境、河道治理等情况……祁万强的驻村工作日志上写满了关于马家洼村的点点滴滴,他的手机里也装满了马家洼村村民的酸甜苦辣。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排解民忧。祁万强坦言,作为乡村振兴队伍中的一员,要真正做到扎根基层,倾听百姓心声,为老百姓做更多的实事,用实干和奋斗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以实际行动助力产业振兴

  马家洼村地处干旱浅山地区,平均海拔为2600米,距离乐都城区约18公里,全村现共有146户503人,常住农户为28户,15户为易地搬迁户,现有耕地面积78.59公顷,人均耕地约0.15公顷,全部为山地,无水浇地。

  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禀赋较差,村民只能依靠种植传统的农作物来增收,而且农产品的价格随市场变化,每年的收入高低不一。

  一个地方要发展,产业带动是关键。马家洼村的大多数村民不愿意种地,外出务工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少数在家依靠种地为生的村民大多依靠种植传统作物马铃薯、小麦“望天收”,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种植业不成规模,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现实情况后,祁万强深知这样的先天条件加大了群众的生产成本,尤其是种子、化肥、地膜等投入,致使农民生产成本大大提高,收益大大降低。

  “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驻村干部发现不了问题。”面对困难,祁万强挺身而出。祁万强告诉记者,虽然经过多年的帮扶工作,马家洼村村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可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单一、农民技术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局限较大等原因却一直存在,加大了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定难度。

  于是,祁万强及时向派驻单位领导递交申请,给马家洼、甘沟脑、铲铲洼、草场4个村申请种子化肥,先后和驻村工作队员们一起垫付运费,亲自从芦化乡九架山村、营盘湾村运回优质青薯9号马铃薯种子。

  “当时我和村民一起完成马铃薯种子的装卸工作,虽然满头大汗、全身酸痛,可听到免费领取到马铃薯种子村民从内心深处说出的‘谢谢’后,灰头土脸的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祁万强笑得合不拢嘴。

  对于一个依靠农业种植的村子来说,市场价格波动是影响村民经济收入的最大因素。在祁万强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优势和派驻单位的帮助,广泛联系对接市场,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的方式,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祁万强还凭借媒体人的优势资源,拍摄“农产品销售 驻村干部来帮忙”短视频,“第一书记”代言中岭乡马铃薯品牌,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平台刊发,通过网络销售的方式全面推广,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用镜头讲述美丽乡村故事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祁万强习惯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生活。他坦言:“从见证‘他’到成为‘他’,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践行“四力”,做合格记者,守正创新,在基层发光,驻村以来,祁万强从未忘记运用传媒思维助力乡村振兴。认识祁万强的人都知道,在驻村工作中,祁万强会用镜头拍摄美丽乡村建设,用镜头定格马家洼村的幸福生活,用文字聚焦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2021年9月18日,中岭乡首届洋芋丰收节拉开了序幕。祁万强提前与派驻单位领导沟通协调,活动当天《西海都市报》新媒体记者全程直播,8万网友话丰收、赞丰收不说,还通过网络为群众搭建了销售平台。《青海日报》在头版刊发此次新闻报道的同时,利用新媒体矩阵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农民新形象,有效助推农业产业向前发展。

  驻村工作中,祁万强始终把新闻工作者的要求记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在完成日常驻村工作的前提下,发挥新闻采访专业特长,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宣传报道工作。

  除了充分发挥舆论主阵地作用外,祁万强还借助当下多媒体宣传的优势,自己拍摄、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通过“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方式,将中岭乡和所在村的新闻逐一呈现。

  这些年,在派驻单位的帮助下,青海在线网开设“来自青海日报社驻村工作队的蹲点报告”专栏,深入一线挖掘鲜活的新闻事例,以系列报道的方式全面展现中岭乡乃至整个乐都区其他乡镇“三农”工作方面的内容,为传播好乡村振兴声音、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祁万强陆续在主流媒体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海东日报刊发《在田间地头书写人民满意的答卷》《流淌在引胜沟里的文化基因》《老鸦峡:千年驿站文化的回响》等多篇报道。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是祁万强在走访中听到的最感动的一句话。他认为,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打实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让村民信心百倍,也才会说出上述这番发自肺腑的言语。

  “驻村生活就是我作为一个记者践行‘四力’最好的体现,我会继续用我的镜头记录下我与马家洼的故事,做一个真实的记录者,一个有担当的平凡人。”祁万强表示,他还将在产业结构调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扎实做好驻村工作。

  从一名新闻工作者到驻村“第一书记”,祁万强在马家洼村这片深情的土地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在广袤田野上种下新希望、孕育新动能,成为了乡村振兴这幅波澜壮阔历史画卷上惟妙惟肖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